兒童動畫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富含底層人們智慧的,很遙遠也很現(xiàn)在。關于兒童的動畫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兒童動畫寓言故事篇,歡迎大家閱讀。
兒童動畫寓言故事篇1:新媳婦
衛(wèi)國有戶人家娶媳婦。婆家借來兩匹馬,加上自己家里的一匹,用三匹馬駕著車,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十分隆重地去迎接新娘子。
到了新娘家,迎親的人將新娘子攙上馬車。一行人告別新媳婦的娘家人之后,就趕著馬車往回走。
不料,坐在車上的新娘指著走在兩邊拉車的馬問趕車的仆人說:“邊上的兩匹馬是誰家的?”駕車人回答說:“是向別人家借來的。”新娘又指著中間的馬問:“這中間的馬呢?”駕車人回答說:“是你婆家自己的。”新娘接著便說:“你若嫌車走得慢,要打就打兩邊的馬,不要打中間的馬。”駕車人有些奇怪地看了看這位新媳婦。
迎親的馬車繼續(xù)前進,終于到了新郎家。伴娘趕緊上前將新娘扶下了車。新媳婦卻對還不熟悉的伴娘吩咐說:“你平時在家做飯時,要記住一做完飯就要把灶膛里的火熄掉,不然的話會失火的。”那位伴娘雖然礙著面子點了點頭,心里卻有點不高興這個新媳婦的多嘴。
新媳婦進得家門,看到一個石臼放在堂前,于是立即吩咐旁邊的人說:“快把這個石臼移到屋外的窗戶下面去,放在這里妨礙別人走路。”婆家的人聽了這個新娘子沒有分寸又講得不是時候的話,都不免在心里暗暗發(fā)笑,認為新娘子未免太愛講話又太不會見機講話了。
其實,這新媳婦所說的三件事,對婆家來說都是有好處的。可是她剛踏進婆家門就儼然以主婦自居、多嘴多舌的做法卻引起了旁人的反感。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人說話、辦事,要有理有利有節(jié),講究策略和方式。如果不顧時機、不分場合,即使是好話、好事,也不僅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往往還會被別人笑話。其結(jié)果,一個本來很有智慧的人,反而被別人當成了傻瓜,以至于他以后的事情就難辦得多。
兒童動畫寓言故事篇2:蘭子獻技
古代,人們將那些身懷絕技云游四方的人叫“蘭子”。宋國有一個走江湖賣藝的蘭子,憑著他所懷有的絕技求見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見了他,并讓他當眾表演技藝。
只見這個蘭子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同時手里還耍弄著7把寶劍。他一邊用右手接連地向空中拋出寶劍,一邊用左手準確無誤地去接不斷下落的劍。7把明晃晃的寶劍在他手上從左到右有條不紊地輪番而過,而空中則總有5把寶劍像一個輪回的光圈那樣飄然飛舞。宋元君看了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絕技,非常吃驚,他連聲喝彩道:“妙!妙!”旁邊圍觀的人也無不拍手叫絕。宋元君十分開心,馬上叫人賞賜給這個賣藝人金銀玉帛。
不久,又有一個會耍“燕戲”的蘭子,聽說了宋元君賞賜耍劍藝人金銀的事,便前去求見宋元君。這一回,宋元君卻不但毫無興趣,而且大怒說:“先前那個有絕技的人來求見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雖然他的技藝毫無用處,但是我仍然賞了他金銀玉帛。今天這個蘭子一定是聽說了那件事才來求我看他表演的。這不明明是為貪財而獻技、希望向我討賞的嗎?這種人實在可氣!”
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個會“燕戲”的蘭子抓了起來。宋元君本來打算殺了那個人,后來又覺得他并無什么大的罪過,只把他關了一個月就放了。
一個只憑自己的喜怒來決定人的價值的昏君,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必定是沒有原則的。如果憑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為他“識才”,那也是愚蠢的。
兒童動畫寓言故事篇3:輪扁削車輪
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一位擅長做車輪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輪扁。
一天,齊桓公在殿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車輪。齊桓公讀書讀到妙處,不禁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很是得意。輪扁見桓公這樣愛書,心里覺得納悶。他放下手中的錐子、鑿子,走到堂上問齊桓公說:“請問,大王您所看的書,上面寫的都是些什么呀?”齊桓公回答說:“書上寫的是圣人講的道理。”輪扁說:“請問大王,這些圣人還活著嗎?”齊桓公說:“他們都死了。”于是輪扁說:“那么,大王您所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齊桓公很是掃興。他對輪扁說:“我在這里讀書,你一個做車輪的工匠,憑什么瞎議論呢?你說圣人書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談出個道理來,我還可以饒了你,如果你說不出道理來,我非殺你不可!”
輪扁不緊不慢地回答齊桓公說:“我是從自己的職業(yè)和經(jīng)驗體會來看待這件事的。就說我砍削車輪這件事吧,速度慢了,車輪就削得光滑但不堅固;動作快了,車輪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規(guī)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應手,制作出質(zhì)量最好的車輪。由此看來,削車輪也有它的規(guī)律。可是,我只能從心里去體會而得到,卻難以用言語很清楚明白他講授給我兒子聽,因此我兒子便不能從我這里學到砍削車輪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經(jīng)70歲了,還得憑自己心里的感覺去動手砍削車輪。由此可見,古代圣人心中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已經(jīng)隨著他們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讀到的,當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膚淺粗略的東西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實踐經(jīng)驗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不但是產(chǎn)生理論知識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藝是難以從書本上得到的。當然,忽視書本知識,排斥間接經(jīng)驗,盲目地將書本知識一概視為糟粕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