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朗讀的寓言故事
適合朗讀的寓言故事篇1:造父學駕車
造父是古代的駕車能手,他在剛開始向泰豆氏學習駕車時,對老師十分謙恭有禮貌。可是3年過去了,泰豆氏卻連什么技術也沒教給他,造父仍然執弟子禮,絲毫不怠。這時,泰豆氏才對造父說:“古詩中說過:擅長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學會編織簸箕;擅長冶金煉鐵的能人,一定要先學會縫接皮襖。你要學駕車的技術,首先要跟我學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這樣快了,你才可以手執6根韁繩,駕馭6匹馬拉的大車。”
造父趕緊說:“我保證一切按老師的教導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豎起了一根根的木樁,鋪成了一條窄窄的僅可立足的道路。老師首先踩在這些木樁上,來回疾走,快步如飛,從不失足跌下。造父照著老師的示范去刻苦練習,僅用了3天時間,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領。
泰豆氏檢查了造父的學習成績后,不禁贊嘆道:“你是多么機敏靈活啊,竟能這樣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學習駕車的人都應當像你這樣。從前你走路是得力于腳,同時受著心的支配;現在你要用這個原理去駕車,為了使6匹馬走得整齊劃一,就必須掌握好韁繩和嚼口,使馬走得緩急適度,互相配合,恰到好處。你只有在內心真正領會和掌握了這個原理,同時通過調試適應了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駕車時進退合乎標準,轉彎合乎規矩,即使跑很遠的路也尚有余力。真正掌握了駕車技術的人,應當是雙手熟練地握緊韁繩,全靠心的指揮,上路后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趕;內心悠閑放松,身體端坐正直,6根韁繩不亂,24只馬蹄落地不差分毫,進退旋轉樣樣合于節拍,如果駕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車道的寬窄只要能容下車輪和馬蹄也就夠了,無論道路險峻與平坦,對駕車人來說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這些,就是我的全部駕車技術,你可要好好地記住它!”
泰豆氏在這里強調了苦練基本功的極端重要性。要學會一門高超的技術,必須掌握過硬的基本功,然后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學習駕車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應當這樣。
適合朗讀的寓言故事篇2:兩小兒辯日
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國時,有次往東方的一個地方去,半路上看見有兩個10歲左右的小孩在路邊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于是就讓馬車停下來,到跟前去問他們:“小朋友,你們在爭辯什么呢?”
其中一個小孩先說道:“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中午時離我們遠些。”另一個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遠些,中午時才近些。”先說的那個小孩反駁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那么大了。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東西看起來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說:“太陽剛升起來時涼颼颼的,到了中午,卻像是火球一樣使人熱烘烘的。這不正是遠的物體感到涼,而近的物體使人覺得熱的道理嗎?”
兩個小孩不約而同地請博學多識的孔子來做“裁判”,判定誰是誰非。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把能言善辯的孔老先生也難住了,因為當時自然科學還不發達,很難說明兩小孩所執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斷他們的誰是誰非了。孔子只好啞口無言。兩個小孩失口笑了起來,說:“誰說你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有限,知識無涯。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須深化認識,進行辯證思維。
適合朗讀的寓言故事篇3:蘭子獻技
古代,人們將那些身懷絕技云游四方的人叫“蘭子”。宋國有一個走江湖賣藝的蘭子,憑著他所懷有的絕技求見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見了他,并讓他當眾表演技藝。
只見這個蘭子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同時手里還耍弄著7把寶劍。他一邊用右手接連地向空中拋出寶劍,一邊用左手準確無誤地去接不斷下落的劍。7把明晃晃的寶劍在他手上從左到右有條不紊地輪番而過,而空中則總有5把寶劍像一個輪回的光圈那樣飄然飛舞。宋元君看了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絕技,非常吃驚,他連聲喝彩道:“妙!妙!”旁邊圍觀的人也無不拍手叫絕。宋元君十分開心,馬上叫人賞賜給這個賣藝人金銀玉帛。
不久,又有一個會耍“燕戲”的蘭子,聽說了宋元君賞賜耍劍藝人金銀的事,便前去求見宋元君。這一回,宋元君卻不但毫無興趣,而且大怒說:“先前那個有絕技的人來求見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雖然他的技藝毫無用處,但是我仍然賞了他金銀玉帛。今天這個蘭子一定是聽說了那件事才來求我看他表演的。這不明明是為貪財而獻技、希望向我討賞的嗎?這種人實在可氣!”
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個會“燕戲”的蘭子抓了起來。宋元君本來打算殺了那個人,后來又覺得他并無什么大的罪過,只把他關了一個月就放了。
一個只憑自己的喜怒來決定人的價值的昏君,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必定是沒有原則的。如果憑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為他“識才”,那也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