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讀后感十篇(2)
伊索寓言讀后感篇5
今天上語文課時,老師給我們講了《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有三個小寓言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的名字叫《狐貍和葡萄》。它主要講的是:狐貍想吃葡萄架上的葡萄,可它費了好大勁都無法夠到葡萄。所以,狐貍就說:“這些葡萄肯地是酸的,不好吃!”說完,轉身就走了。
《狐貍和葡萄》告訴我們: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狐貍根本沒嘗到葡萄的味道,就說是酸的,這分明就是在為自己找借口。
第二個小故事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牧童和狼》。它主要寫的是:有一個牧童在村邊放羊,他好幾次都大叫:“狼來了! 狼來了!”欺騙村民們。當狼真的來吃羊時,牧童再次大叫,沒有人來幫助他,沒有人相信他了。
《牧童和狼》說明: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善良、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村民們的善良和純樸,被牧童的謊言所欺騙。
第三個故事叫《蟬和狐貍》。它主要描寫的是:狐貍想吃樹上鳴叫的蟬,便假裝贊美蟬的聲音美妙,但聰明的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
《蟬和狐貍》教給我們: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我們要做一個聰明的人,不要像《狐貍和烏鴉》中的烏鴉那樣不經夸。
寓言,就是帶有諷刺或勸誡性的故事。
伊索寓言讀后感篇6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文學中的一塊瑰寶,數千年以來以其獨特的智慧和魅力令人愛不釋手。它的作者是古希臘的伊索,伊索寫的都是對生活中某種現象的批判、啟示和教訓。
大概大家都聽說過《狐貍和山羊的故事》吧?它講述的是掉在井里的狐貍哄騙山羊下井,然后踩著山羊背跳出了井底,卻又扔下山羊自己走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看對象,以免上當受騙。也許大家看了都會說:現在哪去找這么傻的“山羊”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還確實會碰見這么傻的“山羊”。
而《牛和蛙》的故事則告訴了我們另外一種道理。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青蛙看見牛以后,非要和牛比一比到底誰大,最終卻把自己的肚子撐的爆裂了。這個青蛙太笨了,它不該和牛比誰大,而要和牛比誰小,這樣就會取人之短,補己之長,也不會再出現肚子爆裂的事情了。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也是這樣想的嗎?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百不如人的人。彼此各得其所,自然會相安無事。如果都像那只青蛙一樣的話,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伊索寓言》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希望這本書能夠經久不衰。
伊索寓言讀后感篇7
在假日里我讀了《伊索寓言》這本書,對其中的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狐貍和狗。
故事發生在一個羊圈,一只狐貍抓住了一只小羊要把他當成他的晚餐,小羊一再求救,這時一只牧羊狗發現了。狐貍便把小羊抱了起來,說他正在陪羊在玩,狗用強硬的態度把狐貍給嚇跑了,以是便阻止了一場悲劇的發生。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對于強盜和惡棍,只能用強硬的態度對付它(他)。
我想如果那只狗不在場,如果狗貝狐貍騙了,那么后果會怎樣呢?當然是狐貍抓住小羊,羊求救,沒人來救它,它一定會被狐貍殘忍的殺了,然后狐貍就大口大口地吃著美餐,還有可能一大半被它帶到洞里慢慢吃,一些給它在自己吃,還有一些叫來獅子、老虎、狼……一起吃呢。想想就可怕,想著想著我想起了伊索寓言中還有很多關于這樣的故事,他們都是關于強盜和惡棍的,要用強硬的態度對付。至今還是有人對小偷還認為他是客人,甚至還有人寶寶物直接獻給強盜和惡棍與他們結為好好,真是可恥,有人學小偷偷東西更可恥。
我還是一句話,我們應該對強盜和惡棍要用強硬的態度對付。
下頁更多關于伊索寓言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