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
寓言和經濟學看起來好像并沒有共同之處,但人性是共通的,做人或做事的道理也是相同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希望大家喜歡。
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篇1:好心辦壞事
中外文學作品中都不乏好心辦壞事的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則“隱士和熊”的寓言,說的是一位隱士與一只熊交了朋友,熊對隱士關愛有加。一次隱士睡覺時,有蒼蠅落在臉上。熊趕不走蒼蠅,于是就用石頭去砸隱士臉上的蒼蠅。不用說,蒼蠅跑了,隱士死了。
克雷洛夫生活在18-19世紀,與他同時代的清代文學家樂均在其筆記小說《耳食錄》中也講了一個類似的寓言。說的是有個人很討厭蒼蠅,整天用木棒追打。一天蒼蠅落在父親頭上,他勃然大怒,搶起木棒就打。結果,蒼蠅跑了,父親死了。
這兩個寓言都諷刺了那些動機善良但卻辦了壞事的人。他們的悲劇在于,出發點絕對正確,但做事的結果卻極其壞。可惜這種人現在仍然是“遍地英雄下夕煙”。
現在有一些地方基層干部與農民關系緊張。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個別基層干部腐敗、農民負擔過重、干部工作態度粗暴等。但其中一個原因則是出于使農民脫貧致富的良好動機而干了一些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例如,讓農民種某種作物,農民不愿意種就強迫,甚至動員警察去毀壞農民已種好的其他作物,結果這種作物供大于求,賣不出去,損失由農民承擔。再如,集資修建公路等基礎設施,說起來“要致富先修路”,動機不壞,但負擔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所修的路又是太超前,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成了修路致貧。還有的地方集資辦廠,或者向老百姓收錢,或者向銀行貸款,但卻既不了解市場又沒有技術,成功者極少。老百姓的錢浪費了,地方政府還負債累累。
這些事大多發生在基層,所影響的還是一村、一鄉,頂多一縣。但還有些動機更好、官更大的好人,所做的“好事”惡果就嚴重了。不少中等城市投巨資(十幾億以上)修建機場,結果效益極差。這種情況已被點名的就有珠海、福州和阜陽。主持這三項工程的領導人中,除當年任阜陽書記(后任安徽省副)的王懷忠因貪污罪(不是修機場投資決策失誤)被處死刑外,其他人還都被提拔或善始善終了。還有的人以“搞好國有企業”為名,今天逼國企迅速擴張,明天又逼國企“強強聯合”,搞來搞去,把本來還有希望的國企都給搞死了。這都和熊打死隱士,兒子打死老子一樣,誰能懷疑熊和兒子的良好動機?
僅有良好的動機而沒有良好的結果也會讓人懷疑他們的動機。那些打著“為民致富”旗號的人是否有創造自己的業績,為晉升創造條件的個人動機?投資失誤是否也有個別人像王懷忠那樣自己撈一把呢?世界上畢竟很少有熊那么笨的人。在崇高的目的背后也未嘗不夾帶一點個人的“私貨”。棒打父親的兒子更多就出于自己對蒼蠅的恨,“解心頭之恨”就是一種個人動機。
動機這東西有點說不清,殺死許多老人的英國魔鬼醫生還說自己的動機是幫這些有病的老人脫離塵世苦海呢!但無論如何,這世界上做壞事的并不全是動機歹毒的壞人。哈耶克把壞事分為壞人做的壞事和好人做的壞事。他的結論是好人做壞事比壞人做壞事可怕得多。而且,世界上最壞的事都是好人做的,而不是壞人做的。
壞人是那些一開始做事時動機就歹毒的人,比如圖財害命者。這些人明知道自己做的是壞事,做起來自然膽子不那么大,也放不開,所以也就總是偷偷摸摸,怕被人發現。有時太大的壞事還不敢做,只敢小打小鬧。這樣,所做壞事的影響也就有限,無非讓別人破點財,頂多死個把人。而且,人們對壞人做壞事是保持高度警惕的,總會發現并制止他們的罪惡。總之,壞人做壞事,自己心中有鬼,又有別人監督,做不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壞事來。
好人就不同了。他們從善良的動機出發,認為自己的動機崇高得很,或者救蒼生于水火之中,或者為福一方,所以做起壞事來毫無顧忌,膽子極大。這樣的好人又有獻身精神,干起活來不要命,甚至把良好的動機作為“核動力”,可以做出極大的壞事。而且別人往往也把他們作為救世主一樣的好人,不僅不監督他們,還自覺地幫他們做這些壞事。結果壞事越做越大,其壞影響遠遠大于壞人所做的壞事。當初發動大躍進者,讓我們更快地超英趕美,誰能懷疑其動機不好呢?發動“__”的動機也是“反修防修”,不讓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結果呢?大躍進的惡果是100個壞人做的壞事達不到的,“__成為一場浩劫,人民當時就受苦受罪了。好人做壞事比壞人做壞事可怕得多啊!
這兩個寓言中的好人也是這樣。熊如果想害隱士,膽子就沒那么大。兒子如果想害老子,還會懼怕法律。正因為他們心底無私,動機善良,才做出了殺人的壞事。如果隱士和老子知道熊和兒子動機不好,大概也會早防一手,而真要那樣也就沒有這種悲劇了。
看來還是毛澤東他老人家說得對,判斷動機好壞的標準是結果。結果不好,難稱其動機好。好心的人們,要記住老人家的這句話,做事時先問問會有什么結果。
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篇2:別當守財奴
古今中外有許多寓言都是諷刺守財奴的,法國作家拉封丹就寫過以守財奴為嘲諷對象的“攢錢人與猴子”.
有一人愛財如命,滿腦子都是金幣和銀元。他為了保證財產安全可靠,移居海島,讓海神充當防盜保鏢。他每天做堆錢游戲,清點、計算、把玩。他總覺得帳目有缺口,因為他養的大馬猴喜歡向窗外扔錢。猴子喜歡惡作劇,把這些錢當水漂扔到海里。作者嘲諷說:“上帝有意保護大富翁,把財寶保存在大海中,誰讓他們有錢不會用。"
錢,無論是金屬的還是紙的,不能使用就毫無意義。流落到孤島上的魯濱遜面對一大堆換不到任何東西的錢,就有這種感慨。把錢裝在罐子里,埋在地下,這叫窖藏,不會給主人帶來任何幸福,即使到世界末日,也不會多一個子兒(如果發生通貨膨脹還會少幾個子兒)。寓言中的守財奴就是這樣。這樣用錢,放在庫房中窖藏與放在海底窖藏是一樣的。這就是這則寓言中的一個名句“有錢不用,等于沒錢”.
那么該怎么用錢呢?用錢生錢,用錢享受都是用錢之良方。用錢生錢用今天的時髦話來說就是個人理財。個人理財就是把自己的錢變為能帶來收益的資產。資產有多種形式,它首先可分為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人力資本是無形資產。一個人把錢用于接受教育、參加培訓、保養并鍛煉身體、參與各種活動都屬于人力資本投資,其結果是身體健康,知識和技能增加,這就形成以人力資本為形式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會使收入高于沒有這種資產的人,這就是無形資產的收益。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并不把人力資本作為無形資產來看。其實有錢去上一個電腦培訓班、英語班,或者買幾本書看看,都是個人理財的方法。
當然,現在講個人理財時還是更多地指有形資產。有形資產包括實物資產與金融資產。用錢買房子、藝術品等都是投資于實物資產。這些資產會帶來收益,例如,房子的租金收入與增值,以及藝術品的增值。在遇到嚴重通貨膨脹時(例如,德國20世紀20年代和戰后的超速通貨膨脹,以及中國在國民黨崩潰前的超速通貨膨脹),實物資產的保值作用最大。
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共同基金、債券(企業與政府債券)和股票。這種資產最突出的特點是收益與風險并存,兩者同方向變動。一種金融資產,風險越大,收益也越大,例如,垃圾債券或股票,變為廢紙的可能性最大,獲得暴利的可能性也最大。風險越小,收益也越少,例如,銀行存款幾乎沒有什么風險,利率也相當低。個人通常是風險厭惡者,為了保證一定收益時盡量避免風險,可以把不同風險與收益的金融資產進行組合。這就是一般所說的“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當今社會中,各種共同基金都為個人提供了這種資產組合。所以,購買共同基金也就成為許多人個人理財的首選方式。
個人理財,用錢賺錢既可以增加個人收入,又有利于整個社會。當一個人把錢窖藏起來時,錢對個人和社會都沒用了,和沉入大海消失了一樣。當把錢用于購買各種資產時個人和社會都獲益。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社會也從每個人的人力資本運用中獲益。購買不動產,增加了需求,刺激整個社會繁榮。購買金融資產,這些錢用于企業投資,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提高。在市場經濟中,個人理財用錢生錢,與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是同步的。這比在孤島上“做堆錢游戲,清點、計算、把玩”要有意義得多。
用錢生錢的過程,一旦成功了,人就會有成就感。這當然是錢帶來的幸福,但這只是賺錢過程的副產品。會用錢的另一個方面是會用錢享受,給自己帶來享受。當然,享受是一種主觀感覺,把錢埋在地下的人,覺得自己有錢就是享受,在孤島上數錢也是守財奴的一種享受。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會認為這是享受。用錢享受就是用錢去滿足個人的各種欲望。用錢購買各種物品與勞務,滿足自己的生理與心理需求,當然是一種享受。像過去的土財主一樣,有了錢仍然過清貧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不會享受的守財奴。用錢享受就是消費,這種消費在給個人帶來幸福的同時也刺激了消費,拉動了相關部門的發展。買一輛車對個人是享受,對社會是拉動了汽車與相關部門的發展,增加了GDP。利己利人,何樂而不為?
為自己用錢是一種享受,為別人用錢也是一種享受。當你看到自己捐助的希望小學建成,有許多孩子可以上學時,你不覺得其樂無窮嗎?人性中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有同情心,受到社會的尊重,實現個人理想也是人的欲望。為別人花錢,實現這些更高層次的欲望也是有效地用錢。用錢并不是花天酒地,無論是用于個人的正當物質與精神享受,還是去實現自己的利他主義理想,都是享受,都是幸福的源泉。當用錢帶來這些幸福時,人就不是守財奴了。
在貪婪者手里,錢有可能變為罪惡;在守財奴手里,錢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在會用錢的人手里,錢才是財富。
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篇3:把金錢作為普度眾生的船
自從金錢成為財富,人類社會就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凡夫俗子在追逐金錢的同時,既推動了社會進步,也引致了無數罪惡。追求精神滿足的圣賢們把金錢作為萬惡之源,由他們所編撰的寓言都以排斥金錢為宗旨。公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古印度寓言集《五卷書》中的“痛苦的金錢”正代表了這種思想。
這則寓言講,在一個清靜的地方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游方化緣的和尚,生活清貧而幸福。以后這個廟里香火旺盛,常有人上供好東西。和尚把這些供品賣掉積攢了許多錢。自從有錢之后,和尚不信任任何人,無論白天黑夜都把錢藏在自己胳肢窩里,總擔心別人偷走。這使他整天感到心神不安,痛苦不堪。作者的結論是:“錢并非好東西。弄錢的時候,有痛苦;想保住已經到手的錢,也有痛苦。錢丟掉了,有痛苦;把它花掉了,也有痛苦。”一句話,金錢成了痛苦的根源。
《五卷書》作為佛教的寓言反映的是“重精神,輕物質;重來世,輕現世”的宗旨。盡管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這種思想有清醒劑的作用,但也相當片面。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人類行為的最本質特點是有明確的目的。人類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最大的幸福。對個人來說,幸福最大化的基礎就是金錢--無論人的幸福觀是什么,物質享受,精神享受,自由選擇,還是實現某種理想,沒有金錢一切都談不上。這就是“沒錢絕對不幸福”的含義。每個人的幸福加總在一起稱為社會福利,所以,社會的最終目標也就是整個社會(每個人)的福利最大化。一個貧窮的社會是談不上福利的。想想那些非洲國家,貧窮落后,內戰紛飛,有多少人痛苦無奈,哪能談得上什么社會福利呢?金錢的確是重要的。沒有金錢是清高不起來的,活命尚且艱難,哪能談到精神文明、自由或理想呢?佛教講“四大皆空”,其實只要財空了,傳教者們無以生存,哪還能坐而論道?許多人視金錢為糞土,或者是錢太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你去摸摸他的肚子,一定有許多還未消化的雞鴨魚肉;或者是做偽,一邊講金錢之惡,一邊想辦法斂財--像這個寓言中的和尚,現實中太多了。因此,現代經濟學理直氣壯地講賺錢,講富國裕民,并把它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
但一個人有錢卻并不一定就幸福--像這個寓言中有錢而痛苦的和尚一樣的人也不少。豪門恩怨正是有錢帶來的痛苦。一個社會財富多--GDP總量大而增長快--也不一定福利高。如果GDP增加,環境破壞嚴重,貧富對立加劇,一個骯臟而動蕩的社會也無福利可言。看來全面的看法應該是金錢是福也是禍,是善也是惡。不過只這樣說就有點詭辯似的辯證了,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是最無用的廢話。經濟學不講這種廢話。經濟學分析問題總是離不開具體條件,因此,經濟學家既不講金錢萬能,也不講金錢萬惡。他們把金錢作為中性的,研究在什么條件下,金錢是福是善;在什么條件下,金錢又是禍是惡。
金錢到底是什么,取決于如何獲得金錢以及如何使用金錢。
對個人來說,如果以合法的方式勤勞致富,又善于把錢用到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的地方,不像那個和尚一樣僅僅是賺錢存錢,金錢就能給人帶來幸福。勤勞致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對許多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得到錢的結果,而是奮斗賺錢的過程。這時金錢代表成功。那些靠貪污、搶劫一夜暴富的人不僅沒有這種幸福,還會心里恐懼--一個貪官看反貪的小說或電影大概會心驚膽顫的。缺乏了安全感,整天像這個和尚那樣惶惶不可終日,是談不上幸福的。同樣,把錢用于吃喝嫖賭,花天酒地,也難有什么幸福。一個把金錢用于滿足自己正當物質與精神需求的人,當然是幸福的。但人的幸福并不完全來自個人享受,還來自于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中有同情心,有對同胞的愛和關心。把錢用于幫助他人,捐助慈善事業,滿足了自己的這種人性,同樣是幸福的源泉。這時自己金錢的邊際效用也不會遞減了。
對社會來說,如何創造與使用GDP決定了GDP能否增加社會福利。增加GDP的正確途徑是增加勞動與資本的投入,并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生產率。如果以破壞生態平衡和加劇貧富兩極分化為代價增加GDP, GDP增加反而會使社會福利減少。同樣,GDP也要用于增加整個社會的福利,即不能用GDP去搞對外侵略或霸權主義,不能用GDP去滿足少數人的欲望,更不能用GDP去搞什么花架子的形象工程或政績工程。樹立了這種GDP觀,增加GDP當然是福是善。
“痛苦的金錢”是勸人不愛金錢的。但是如果樹立了正確的金錢觀,愛錢又有什么不好?佛教的宗旨是普度眾生的,即把眾生送到彼岸的天堂。金錢實際上就是那只普度眾生的船。和尚的痛苦不在于他有錢,而在于他不會用錢。如果把錢用于接濟窮人,豈不阿彌陀佛了嗎?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寓言故事中的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