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讀后感700字
岳陽樓記讀后感700字一
文/劉之洋
《岳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歷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火動亂被毀的名樓---岳陽樓,修葺一新之后,邀請范仲淹為岳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范仲淹就創作了這篇廣為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敘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于其上,囑余作文以記之”。之后,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通過不同的景物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對比描寫,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理想對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溫了《岳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為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為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說“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為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感到快樂之后,我才敢快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己任,等將來長大后回報社會,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的最大快樂。這才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岳陽樓記讀后感700字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一定知道,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也表示著勝利。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后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心皇上“龍體”的樣子說:“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著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系。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后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后,于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著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又如,我們的領袖毛主席帶領共產黨,吃苦吃在人民前頭,享樂想在人民后頭,與之相反的是蔣介石與他的國民黨,整天花天酒地,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人民前面享樂,若非如此,說不定現在還有他的半壁江山呢!但他們不替人民著想,所以永遠不可能取得勝利。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著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該從現在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為祖國的騰飛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早日添磚加瓦。
岳陽樓記讀后感700字三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 ,他的思想為后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著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進步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可以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為教訓,認識到如果統治者荒淫無道,沉迷于聲色犬馬,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上,那么,一時的快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后,比較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過度奢華,終于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局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為封建制度服務,因此,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仍然傳頌著這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意思,也包含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后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為自己的歡樂。
岳陽樓記讀后感700字四
在大文豪范仲淹的筆下,高明的詩文數以百計,但這些文章要么高深莫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要么華而不實,只重景不重情,然而,《岳陽樓記》是個例外。
注意,對范仲淹詩文的評價不準確,可以查查網上有關范仲淹的評論文章。
《岳陽樓記》是一片古今傳誦的名文,作者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寫了岳陽樓的景物。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一針見血,把自己為國捐軀卻屢遭排擠的憤憤不平之氣連盤拖出,得以宣泄。
全文分為敘事、寫景、議論三個部分,立意高遠,思想深刻,情景交融。在敘景部分,作者介紹了岳陽樓的來歷,而在寫景部分,作者又筆鋒一轉,開始介紹四周之景,似乎有些離題。但議論部分,作者言歸正傳,與第一段遙相呼應,把自己的愛國情展露無余。
我記得顧炎武有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這句話與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共同襯出幾千年來華夏民族的一個主旨——忠。忠,顧名思義,就是對國家、對人民要忠誠,不能有一絲“叛”。忠,支撐了炎黃子孫幾千年,成為中國人精神上的支柱?!对プ屨摗防镉醒裕?ldquo;讓為智伯忠,則讓烈也。”這說在中國人心中,一個忠的人才是一個偉大的人。
那么,我們做到忠了嗎?范仲淹說:“我做到了。”在宋初奸臣當道的時候,范仲淹舍身取忠,公然與手握重權的權相率一件對質。呂夷簡荒淫無道,上有皇帝匡扶,下有一些狗腿子擁護,和他明爭暗斗,范仲淹簡直就像一直微不足道的小螞蟻面對大象這種龐然大物一樣。但范仲淹依舊不依不饒,他不停地上奏表反對呂夷簡,一邊精心策劃一場轟轟烈烈的革新運動,一邊毫不留情地批評“呂黨”人士。最終在被他那“忠”感動的前提下,皇帝終于罷相,驅呂,迎范,讓一個新的中國從煙塵中走出來。
在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斗爭中,無數仁人志士把鮮血澆灌在大地上。比如我們熟悉的劉胡蘭就是一個典范。在國民黨特務的軟硬兼施下,他始終一言不發,不說黨的機密,其目的就是為了忠。
忠,華夏人民精神上的啟明星。在這片明媚的春光里,《岳陽樓記》告訴我這個道理。
岳陽樓記讀后感700字五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于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的景象,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深深的遺憾和無盡的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于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并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蛟S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后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后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于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于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并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蛟S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后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睹狼凼摗?、《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后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于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岳陽樓記讀后感700字,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岳陽樓記讀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