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diào)·蟾宮曲·春情》原文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鑒賞】
說到相思“證候”,無名氏有首 [中呂] 《四換頭》 似乎可分作兩半插入這首曲中: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兩葉眉頭,怎鎖相思萬種愁。從他別后,無心挑繡) 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這般證候,天知道和天瘦)” (括號內(nèi)為無名氏曲) 若不計較曲律,二曲合為一曲,真可謂天衣無縫。
曲中所寫是一個初戀的女子。她因為初入情網(wǎng),所以不知深淺。從此她云里霧里,一顆心便找不到著落。整天無心挑繡,坐臥不安,身子輕飄飄如浮云; 內(nèi)心亂紛紛如飛絮,恍惚不定; 身體孱弱,只剩下一口香艷的氣息微弱得像游絲。這很符合戀愛中人的特點。由于相思過度,以致茶水不思,寢食難安,其結(jié)果必然是形銷骨瘦,氣息奄奄,終成相思之病的癥候。女子如此這般究為何人?原來是在思念千金之軀的高貴游子。這可惡的游子現(xiàn)在何方? 不知道。要命的是,這相思癥候發(fā)作的時候,不早不晚正是月明燈昏夜深人靜之時。這正是有情人成雙成對徜徉于林下澤畔的大好時光,也是人特別容易感到孤獨寂寞的時刻,戀愛中人更需要感情的慰藉。“就是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時刻里渴望你能擁我入懷。”可偏偏這個時候,那千金游子又不在身邊,這真是天知道和天瘦!
雙調(diào)蟾宮曲夢中作元曲賞析
【原文】
雙調(diào)·蟾宮曲·夢中作(半窗幽夢微茫)
鄭光祖
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賦罷高唐。
風(fēng)入羅幃,爽入疏欞,月照紗窗。
縹緲見梨花淡妝,依稀聞蘭麝余香。
喚起思最,待不思景,怎不思景。
【賞析】
鄭光祖的[雙調(diào)·蟾宮曲]《夢中作》共有三首,這是第一首。寫夢中與情人歡會,醒來后仍如見其人,如聞余香,久久不能忘懷。
全曲十一句,可分四層。第一層前三句寫夢中歡會,起句切題,點明夢境。午夜從夢中醒來,看到窗戶半掩,夜深濃重,想起剛才的夢境,朦朧迷惘,依稀記得與愛人歡會。接著兩句具體寫夢境,既有歡樂的歌舞,又有深情的幽會。兩個“罷”字,說明此時已從夢中醒來,一切歡愛已成過去,只剩下寂寞凄涼。
第二層為接下來三句,寫醒來時所見到的景色,清風(fēng)送爽,皓月當(dāng)空。涼風(fēng)吹入羅幃,羅幃中只有孤身一人,形單影只,再也不見夢中的伊人,說不盡的寂寞凄清。
第三層為七、八兩句,寫在感到寂寞凄清時,又去追思那逝去的夢境。啊,剛才分明夢見了她,現(xiàn)在還隱約記得她淡雅如梨花般的裝束,此刻仿佛還能聞到她如麝如蘭的清香。這里用“縹緲”、“依稀”與開頭的“微茫”相呼應(yīng),增添了夢境的虛幻朦朧感,從而更體現(xiàn)出一種朦朧美。
第四層為最后三句,又從夢境中回到了現(xiàn)實,完全清醒了過來,想到夢里片刻歡會,換來的卻是無盡的愁思。美夢喚起了我對佳人的深深思念,但思念只是徒添煩惱,準(zhǔn)備不再思念,但這又怎么可能呢?只有無盡的思念,無限的凄涼。這三句直抒胸臆,直中見曲,往復(fù)回環(huán),感情步步深化,一往情深。
這首記夢小令,把夢境與現(xiàn)實交叉寫,造成虛實相生,動靜交替,靈活不呆,情意綿邈,頗饒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