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
注釋
(1)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詞取消句子之間的獨立性。行,施行
(4)為:是,表判斷。
(5)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推舉,選舉。
(6)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信:誠信。修:培養。
(7)獨:單獨。
(8)親:意動用法,用如動詞,以……為親,撫養。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9)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人;第二個親,父母。
(10)終:終老,終其天年。
(11)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12)養:供養。
(13)有所養:得到供養。
(14)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15)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16)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wù),憎惡。藏:私藏。于:在。貨惡:賓語前置。
(17)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力惡:賓語前置。
(18)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所以”“這樣一來”。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閉,杜絕。興,發生。
(19)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20)故:所以。外戶,泛指大門。
(21)而:連詞,表并列。
(22)閉:用門閂插門。
(23)謂:是。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重點注釋
1、 課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 "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從哪三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③人人都珍惜勞動成果,卻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物盡其用,人盡其力)
3、 怎樣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 答:"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達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寫出表現人人都能關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關愛、能安居樂業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獨(17)親④其親(18),不獨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19),男有分,⑥女有歸。
7,《大道之行也》中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二、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2]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