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翻譯和原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p>
《湖心亭看雪》譯文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的主旨
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寫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點,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還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賞雪的驚喜,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給人以愉悅的感受。“癡”字表達出作者不隨流俗,遺世孤立的閑情雅致,也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美好的情趣。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表現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讀來覺得這簡直不是文章,而純粹是孤獨者與孤獨者的感通,孤獨者與天地的感通,因為作者把很多會于心的東西流于言外,用曠達和幽靜共同釀制了一種近乎純美的意境。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如何讀懂文言文選文
(1)先讀最后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第一步:梳理結構,全面把握
對文章內容有了全局性認識,才能對局部有明確的指導。梳理結構,準確篩選信息要點,進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與主旨。對結構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題、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鎖定區域,準確篩選
在全面掌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題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對應的區域,然后在具體區域中準確篩選,從而找準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點,準確翻譯
在分辨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發生分歧的地方準確翻譯。
第四步:綜合分析,理清因果
對文意的分析必須綜合全文,要結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關系。
提示:大家從《蝶變志愿》app輸入成績、地區、選考科目,一鍵進入蝶變志愿,查看更多大學投檔線線、專業分數線及位次、大學排名等數據。
語文文言文常見題型分析
古代文言文斷句解題技巧
1、通文意(四步驟)①通讀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節。 ②斷出幾個大的層次。(句首、句末虛詞)③按前后順序,邊琢磨邊斷句 ④檢查已斷句部分,疑難處根據上下文推斷
2、抓標志①句首語氣詞:夫、其、斯、惟、蓋、盍、且夫、若夫、乃夫、凡【謹、敢、竊、請等表敬副詞】這些詞常用在一句話的開頭,前面可斷開。
②句首關聯詞:茍、縱、是故、于是、向使、雖然然而、無論、至于、至若、是以、然則、縱使等詞前面可斷開。
③句首嘆詞: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
④句首時間詞: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繼而、斯須
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⑥句末語氣詞:也、哉、矣、乎、焉、兮、耳、耶(邪)、與(歟)、而已、也與、也邪、矣哉、也哉、也已、也已矣、焉耳矣
3、知語法①知名詞: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做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采用什么辦法,結果如何
②知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關鍵是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關系。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
③知代詞:常見代詞基本有下面三種:
⑴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在。其余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4、辨句式①利用文言句中的感嘆句、駢偶句、問答句,準確斷句
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固定詞組: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孰若、至于、足以、何以、于是、然則、是以、是故等固定句式:…者…也、為…所…、見…于…、何…之有、如…何、不亦…乎、何(以)…為、無乃…乎、可得…歟、況…乎、孰與…乎、安…哉等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5、察對話:文言文中的對話,引文常用“曰、云、 言”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對話標志語曰、云、言、白、語、道、謂、對等,也是幫我們快速斷句的好幫手。
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6、明修辭:文言文是比較講究修辭技法的——頂真、排比、對偶、反復、對比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古人行文注重對稱,一般句式較整齊,且四六句居多 利用好這兩大特點,我們也就可以比較順利地斷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