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詩
[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釋】
①戴天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
【翻譯】
犬吠水色中,淙淙的泉流聲夾雜著犬吠,
桃花帶露濃。帶晨露的桃花十分的艷濃。
樹深時見鹿,樹林幽深不時出沒著麋鹿,
溪午不聞鐘。溪邊午時聽不到山寺鳴鐘。
野竹分青靄,迷蒙青霧里依稀可見野竹,
飛泉掛碧峰。一道飛瀑懸掛在青碧山峰。
無人知所去,沒有人知道觀主去往何處,
愁倚兩三松。我惆悵不已獨倚兩三青松。
【鑒賞】
這首五律約作于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在今四川江油縣)大明寺讀書之時。詩題“訪道士”和“不遇”總綰詩意,但全詩“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字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吳大受《詩筏》),讀來令人奇趣橫生。
首聯(lián)寫景兼點時令和時間。犬吠之聲與汩汩水聲傳入耳膜,先令人獲得悠遠清雅的聽覺享受;桃花上掛著晶瑩欲滴的露珠,又令人生出濕潤鮮艷的視覺美感。同時,“桃花”暗點早春,“露濃”暗點清晨,既是清晨的早春,又是早春的清晨,二者合在一起,使得山林的一切都顯得那樣新穎奇妙,不僅有力地烘托了山中道士的超塵脫俗,而且細微地揭示了詩人清晨訪友的急切心情。
頷聯(lián)更深一層,借“樹深”表明路程的延伸,借“溪午”表明時間的變化。山深樹密,幽靜已極,何況“時見鹿”!鹿膽小怕人,既然時時可見,則周圍無人可想而知。時已至午,道院鐘聲該響了,卻“不聞鐘”,則道士不在不言自明。細味詩意,既借環(huán)境之靜寂見出道士不在,又借人跡杳然極寫環(huán)境之寂靜;一“見”一“聞”,互為因果,正因“不聞鐘”,所以“時見鹿”;既然“時見鹿”,就肯定“不聞鐘”。兩句詩,錯綜回環(huán),耐人品味。
頸聯(lián)承“不聞鐘”而來,寫道院所見景色。野竹、青靄、一綠一青;飛泉,碧峰,一白一碧;多種色彩組合在一起,宛如一幅秀美天然的畫圖。翠綠的野竹與青色的云氣相接,本是靜景,一個“分”字,搖曳而生動感;白色的泉水自碧峰飛流而下,本是動景,一個“掛”字,又化動為靜。由“分”字來看,曲折地表現(xiàn)了野竹的修長和地勢的高拔,否則它就難以沖破云氣;由“掛”字來看,更借遠景巧妙地表現(xiàn)了道院地形的有利和開闊,否則在深林之中絕難領(lǐng)略到飛泉倒掛的美景。景色如此之美,固然是寫道院的幽靜雅潔,但又何嘗不是寫道士恬靜高雅的志趣?詩人本是專程來訪道士,道士不在,并不馬上回轉(zhuǎn),而是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這又何嘗不是寫詩人酷愛自然的心性?
以上兩聯(lián),既是寫景,又是寫人,處處關(guān)合詩題,步步向前推進,待氣勢蓄足以后,末聯(lián)脫穎而出,令人于“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的結(jié)句中,領(lǐng)悟出詩人“訪道士不遇”的事實和他那愁悶的心情。
這首詩格調(diào)清新,境界幽遠,文勢有起有伏,情感有揚有抑。對仗工麗,卻無絲毫斧鑿之痕;語詞含蓄,而又不失明白曉暢,加上反襯、暗示手法的妙用,確是達到了形式與內(nèi)容的高度融合。李白在青年時期就寫出這樣好的作品,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以上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雖無一句寫道士,卻通過景物描寫暗示出道士的情趣與品格,所以,尾聯(lián)的“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于寫景中突發(fā)抒情,并不給人以突兀之感。詩人從晨至午遠道來訪高雅超俗的得道高士卻不遇,這份失望、惆悵之感用“愁倚兩三松”來描述一點也不過份。
這首詩格調(diào)高雅平和,雖有訪友不遇的失望,但更多更主要的則是通過對優(yōu)美山川的贊美抒發(fā)一種悠閑恬淡的情致,表達對超凡拔俗品格的仰慕和追求。詩中的景物描寫很實,也很優(yōu)美,給人以“天然去雕飾”的感覺。這同詩人后來山水詩寄情山水富于變幻的風格相比迥異其趣。從形式上看,這首詩格律嚴謹,中規(guī)中矩,對仗工穩(wěn),用詞講究而不險,且有明顯的吸取前人精華的痕跡。如“犬吠水聲中”,很象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以上這些都表現(xiàn)了詩人早期詩歌的特點,為詩人后來登上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頂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