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全文賞析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guì)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劌曰:“肉食者鄙(bǐ),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為“遍”)(biàn),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sháo)。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fú)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賞析】
曹劌論戰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斗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略、戰術。“戰”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左傳》(又稱為《春秋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國時人編寫。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眼是“遠謀”一語,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他和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乃入見”),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篇就指出戰爭發生的時間,作戰對象,戰爭的性質和魯莊公決定應戰。文中只說“公將戰”而不提其他事情,實際上是說莊公處于被動地位,不得已而應戰,是為下文“曹劌請見”作鋪墊。接著寫曹劌和鄉人對話。鄉人的勸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對統治者的態度;而曹劌的回答則說明他對這次戰爭已有深遠的考慮,對統治者的鄙陋也有認識,肯定了“請見”的必要。曹劌的答語正是全文的綱領,下文便一面寫曹劌的“遠謀”,一面寫莊公之“鄙”。
第二層(“問‘何以戰’”到段末),寫曹劌和莊公關于戰前準備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對話一開始曹劌就提出了戰前準備的關鍵問題“何以戰”,顯示了銳利的眼光。莊公前兩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和“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說明他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的保護上,表現了十足的鄙陋。曹劌對這兩次答復都予以否定,指出莊公所說的不過是“小惠”“小信”,并強調了“民從”和“孚”的重要性,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在他的啟發下,莊公終于認識到作戰要依靠人民,決心為人民作一點好事,于是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從這番對話可以看出,曹劌求見莊公,目的就是要使莊公認識到人心在戰爭中的作用,努力爭取人民的支持,為勝利奠定可靠的基礎,這就初步顯示了他的“遠謀”。
第二段,敘述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文章把莊公和曹劌的不同指揮方式作了對比描述:寫莊公,以“將鼓”“將逐”跟上文“將戰”相應,表現他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寫曹劌,則以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前后映襯,表現他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戰機。這實際上是又一次把曹劌的“遠謀”和莊公之“鄙”作了對比。但作者又有意設伏;對曹劌為什么必待“齊人三鼓”而后才認為可以擊鼓進軍,為什么在“齊師敗績”之后還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然后才認為可以追擊,都先不作交代。把這兩個問題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論戰”的主旨。
第三段,寫曹劌論述這次戰役取勝的原因。先用“既克,公問其故”一句承上啟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見莊公完全不懂軍事,這既印證了開頭說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劌的論述。這段論述用兩個“夫”字依次帶出兩層意思:第一層以“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進攻的觀點,回答了作戰時為什么在“齊人三鼓”之后他才認為“可”“鼓”的問題;第二層以“大國難測”,以謹防埋伏為根據,提出判斷敵方真實動態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馳”的原因。這就進一步說明曹劌的確是一位有“遠謀”的軍事家。
【題解】
“曹劌論戰”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斗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略、戰術。“戰”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因此后來一批文學家就開始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注解最好的為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現今流傳下來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許多學者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認為,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國時人編寫。
此文收錄于滬教版七年級下第30課、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21課、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27課、北京課改版八年級上冊25課、五四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魯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3課、長春版九年級上冊第10課。
【相關成語】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起來。
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
(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
彼竭我盈:他們的士氣已消失,而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重點】
重點寫曹劌“論戰”,而不是戰爭經過。并通過對話突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曹劌和魯莊公作對比,突出了曹劌以上兩個特點。雖然魯莊公沒有遠見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恥下問,虛心的向曹劌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