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古詩全文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釋: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
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開:開掘;開通。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回:轉變方向,改變方向。
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譯文: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
賞析
這一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作者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這一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優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作者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詩中可以看到作者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
創作背景
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郁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和管士光編著的《李白詩集新注》,《望天門山》當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春夏之間,二十五歲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初次經過天門山所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