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詩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作者: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意思: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心情沉重地遙望我的故鄉長安,那菊花大概傍在這戰場零星的開放了。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注釋: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
②強:勉強。
③登高: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
④憐:可憐。
⑤傍:靠近、接近。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寫作背景: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的好詩不少,并且各有特點。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鑒賞:
重陽節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風俗。王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因登高而引發出深沉的鄉思,寫得誠摯感人,但這單純的思親情緒畢竟圍繞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寬闊。岑參這首詩則不然。首句便說"強欲登高去","登高去",還見出逢場作戲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強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兩個字表現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強,是勉強,是不愿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強欲登高",結合題目"思長安故園"來看,是流露出濃郁的思鄉情緒,但"長安"不僅是故園,更是詩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亂軍所占領。在這種特定情境之下,詩人又怎能有心思去過重陽節,去登高勝賞呢?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長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復在肅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詩題言"行軍九日",當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隨軍扈從肅宗自靈武至彭原的行軍途中過重陽節。典型的環境,使詩人登高時的心情愈趨復雜,既思故園,更思帝都,既傷心,更感慨,兩種感情交匯撞擊著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詩人自然聯想到飲酒、賞菊。據說陶淵明"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歸"。陶潛居宅,有人送酒。詩人行軍在外,自然沒有這個福分。所以,"無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他想到故園今日黃花堆積的情景,只能遙遙寄去一片深沉的鄉情。"遙"字,渲染出詩人與長安的相距之遠。"憐"字,不僅寫出詩人對故鄉之菊的眷戀,更寫出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場上的長長嘆息,百般憐惜。"應傍戰場開",沈德潛說"可悲在戰場二字"。殘垣斷壁,戰血涂地,黃花開在被亂軍糟踏得不成樣子的帝都長安豈不可悲可嘆!結句把惜花、思鄉、感時傷亂的情緒包容在一起加以抒發,所以最為"可悲"。
這首詩由欲登高而引出無人送酒的聯想,又由無人送酒遙想故園之菊,復由故園之菊而慨嘆故園為戰場,蟬聯而下,猶如彈丸脫手,圓美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