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節的經典優美詩句
2024年春節的經典優美詩句
1、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明·文征明《拜年》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3、清·查慎行《鳳城新年辭》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4、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5、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春節祝福語簡短
送你平安湯圓:里面甜蜜豆做吉祥餡,外邊如意面做幸福皮,順利水熬的團圓湯,保證愛情甜蜜,新年吉祥,萬事如意,生活幸福,事事順利,家庭團圓。
點燃鞭炮噼噼啪啪,端上餃子熱氣騰騰,帶著甜甜蜜蜜的歡笑,儲存快快樂樂的心情,享受團團圓圓的美好,接收溫溫馨馨的短信,愜意紅紅火火的日子,今夕新年,愿你幸福如意!
數不盡的煙花朵朵,數不盡的爆竹聲聲,數不盡的春聯對對,數不盡的祝福條條,歡樂在除夕中裂變,煩惱在除夕中衰減,愿您除夕笑聲爆發,好運點燃。
春節歡天喜地:祝你日出黃金滿屋,日落金玉滿堂,云開事業輝煌,云卷百業興騰,風來吉祥滿地,雨去遍地開花,雪降如意叢生,冰消快樂如春!祝你一飛沖天!
春節十大傳統美食
1、 手工餃子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日,所謂無餃不成年,過年的餃子可是規矩多多。每到除夕上午,家家戶戶砰砰咚咚地便開始剁餡,有時候還會在一鍋餃子內挑幾個“幸運餃”包上硬幣或者花生,吃到的人寓意著一年都會。
2、湯圓
湯圓,因它“飄”在碗里,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邊,象征團圓吉利之意,主要是南方人愛吃的春節食品。
3、年糕
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年糕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有北京的紅棗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山西的炸油糕等。
4、春卷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春節之時,準備幾樣小菜,烙上一疊薄薄的小餅,這味道不僅僅是美食,還包含著新年的美好味道。
5、糍粑
糍粑同樣也是春節里一道可口的點心,全家人高高興興的一起打糍粑為春節做準備,口感香甜,其樂融融。
6、芝麻酥、花生酥
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過年不可缺乏的食物,制作方法是以芝麻和花生仁為原料,將川糖煎成糊狀再與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攪拌,倒入錫盒內鋪平壓實,用刀切成小方塊。
7、江米條
江米條的外表香甜,酥脆無比是無數80、90后的童年回憶。
8、炸麻葉
炸麻葉兒是很多地區必不可少的春節小零食。麻葉是面食經油炸制成,口味分咸、甜兩種,在和面時加鹽或糖。做好的麻葉,因外形似葉子,上面布滿芝麻,故稱「麻葉」。
9、橘子
新春時節,民間用橘子相互饋贈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們的護身符。
10、瓜子、花生
瓜子、花生是過年時必不可少的小零嘴,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喝茶再磕一把瓜子花生,年味兒十足!
春節的意義
春節首先代表著溫暖和親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年不趕,趕三十晚”,這些話道出了春節所負載的厚重歷史積淀,以及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系的更新。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舊時北京人過年要吃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說的就是新年親人必須齊全。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這頓飯無論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們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倫理、信仰都聚集在這一節日上,使春節已經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已經被廣大人民充分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征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僅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和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春節的具體含義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變化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春節風俗
1.掃塵
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國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這種儀式后來演變了年底的大掃除,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4.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5.團年飯
吃團年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