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采葛》原文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翻譯:
那個采摘葛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過了三個月啊!那個采摘蒿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過了九個月啊!那個采摘艾草的人啊,一天看不到他,就好像過了三年啊!
注釋
采:采集。葛:葛藤,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
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艾蒿。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
三秋:三個秋季。通常一秋為一年,后又有專指秋三月的用法。這里三秋長于三月,短于三年,義同三季,九個月。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子供藥用,可制艾絨灸病。
賞析:
《采葛》這首詩如同大寫意一般,寥寥幾筆就勾勒出詩的意境。由于缺乏具體的細節性描寫,給后世之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也使此詩主旨的解讀一直存在著較多分歧。《毛詩序》認為此詩所寫是臣子對君王為奸人所讒的憂懼,鄭玄《箋注》則進一步考定其創作背景為“桓王之時”。此外關于本詩的解讀,還有“求賢若渴”說、“耽溺妻室”說及近人多持的“懷戀情人”說等。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僅三句,全用復沓手法。三章皆以采摘某種植物起興,其中葛的意象在《葛覃》《樛木》《旄丘》《葛藟》等詩中多次出現,且常用在起興之句,儼然已成《詩經》中一個別具特色的文化符號。而“蕭”和“艾”同是菊科蒿屬植物,外觀上比較類似,只是在氣味、藥用等方面有所區別。對于詩人來講,采摘什么藥草并不重要,那個采摘的人才是他心中掛念無比的對象。只要“一日不見”,他就思懷不已,且程度不斷加深:從一開始的“如三月”,到后來的“如三秋”,乃至“如三歲”,客觀的時間維度在主觀的焦灼催化下,實現了一種極度的拓延,使得這份殷切至深的思情以一種心理錯覺的方式,被渲染得空前絕后、無以復加。在這種近似夸張手法的運用之下,連“寢食難安”“輾轉反側”這類的詞匯拿到這里也會黯然失色,這正是本詩的最大的亮點和特色,也是本詩詩魂所在。
不論此詩是為何人創作,其本意如何,它所承載的那份厚重情感卻一直穿過歷史的塵霾傳遞到了今天。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及其簡寫“一日三秋”至今還在我們的書面或口頭用語中頻繁出現,足以證明此詩蘊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是永不褪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