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弟侄書堂》古詩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注釋
(1)何事:為什么。居窮道不窮:處在不順利的時候,但仍然注重道德修養。
(2)亂時:戰亂時期。靜時:和平時期。
(3)家山:家鄉的山,這里代指故鄉。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時常用的兩種武器,這里代指戰爭。
(4)禮樂:這里指儒家思想。禮,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范和道德體系。樂,音樂。儒家很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
(5)書案:書桌。案:幾案。
(6)硯:硯臺,用來磨墨的一種文具。
(7)終身事:這里表示少年時辛苦是為了終身的大事。
(8)惰,懈怠。寸功,形容極小的.功夫。
翻譯:
處境窮困但知識沒變,戰亂時與往常一樣努力學習。故鄉雖戰火紛飛,弟侄還在學習知識。窗外的竹影在書本上搖擺,野外泉水聲進入硯池中。
年少的辛苦是有益終身事,不要對光陰放松努力
意思: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終身事業也就寸寸喪失。“寸功”極小,“終身事”極大,然而極大卻正是極小日積月累的結果。
此詩是一首七律。這兩句是告誡弟侄——少年時期辛苦學習,將為一生的事業扎下根基,切莫有絲毫懶惰,不要浪費了大好光陰。詩句是對后人的勸勉,情味懇直,旨意深切。
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少年心地清明,容易接受知識;少年又心性未定,容易分心旁騖,視學習為畏途。而學習的道路決不因畏懼而平坦。因此杜荀鶴在表揚之余,特地拈出“辛苦”二字相激勵:“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讀書求學,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它需要恒心和毅力、堅持和忍耐,但這一時的辛苦換來的將是終身的快樂和成功的基石。這是對子弟的勉勵,也是對天下少年的勸誡。
詩文賞析
首聯先敘侄子雖未入仕卻能于世道紛亂之時謹守禮道,勤奮修業。詩人以此來刻畫書堂主人獨特的精神風貌,贊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規范,重視修身立德,“家山雖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禮樂風”。對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學,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頸聯則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我們可以想見其弟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尾聯是對侄子的勸勉之辭,勸弟侄莫荒廢時光、學業。
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令你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藝術之高超。這是就全篇來說的,若就其佳句來說,真如行山陰道上,令人應接不暇。“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人硯池中”,寫景詩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卻又自然曉暢。同時,這首詩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體現的是杜荀鶴的一個顯著藝術特征。杜荀鶴是唐末時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詩學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為宗旨,注重弘揚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