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發人生理想的勵志古詩詞賞析
[宋]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作品賞析
(秋涼 一作:新涼)
【注釋】: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詞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具體寫作年代,大概是元豐三年(1080)。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 。下片寫悲憤 ,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在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 世事一場大夢 ,人生幾度新涼”,感嘆人生的虛幻與短促,發端便以悲劇氣氛籠罩全詞。
以夢喻世事,不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還概括了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一問題的懷疑 、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人生風度新涼”,有對于逝水年華的無限惋惜和悲嘆。“新涼”二字照應中秋 ,句中數量詞兼疑問詞“幾度”的運用,低回唱嘆,更顯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緊承起句,進一步唱出了因時令風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悵。
作者擷取秋風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嘆時光易逝、容顏將老、壯志難酬,以哀惋的筆調道出無法擺脫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
下片寫獨自一人于異鄉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緒。“酒賤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后勢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隱喻奸人當道,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群小當道的憤懣 ,有渴望朝廷理解 、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涼。這一結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著血淚的人生吶喊與渲泄。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蕩氣回腸。
以景寓情 ,情景交融 ,是這首中秋詞的藝術特色 。全詞通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抒發人生理想的勵志古詩詞賞析(精選篇2)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
[宋] 蘇軾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正暮 一作:正春)
作品賞析
【注釋】:
此詞作于元祐六年(1091)蘇軾由杭州太守被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時,是作者離杭時送給參寥的。參寥是僧道潛的字,以精深的道義和清新的文筆為蘇軾所推崇,與蘇軾過從甚密,結為莫逆之交。蘇軾貶謫黃州時,參寥不遠兩千里趕去,追隨他數年。這首贈給參寥的詞,表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時也抒寫出世的玄想,表現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詞達觀中充滿豪氣 ,向往出世卻又執著于友情 ,讀來毫無頹唐、消極之感,但覺氣勢恢宏,蕩氣回腸。
詞的上片起勢不凡,以錢塘江喻人世的聚散離合,充分表現了詞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寫錢塘江潮水一漲一落,但一說“有情”,一說“無情”,此“無情 ”,不是指自然之風本乃無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風,卻絕情地送潮歸去,毫不依戀。所以,“有情卷潮來”和“無情送潮歸”,并列之中卻以后者為主,這就突出了此詞抒寫離情的特定場景,而不是一般的詠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詞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詩,著重渲染潮聲和潮勢,并不含有別種寓意。下面三句實為一個領字句,以“問”字領起。西興,在錢塘江南,今杭州市對岸,蕭山縣治之西。“幾度斜暉”,即多少次看到殘陽落照中的錢塘潮呵!這里指與參寥多次同觀潮景,頗堪紀念 。“斜暉”,一則承上“潮歸”,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時分,二則此景在我國古代詩詞中往往是與離情結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發問的形式,寫出天上陽光的無情。地下潮水無情而歸,天上夕陽無情而下,這是以天地和自然萬物的無情,襯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 ,意謂面對社會人生的無情,不必替古人傷心,也不必為現實憂慮,必須超凡脫俗,“白首忘機”,泯滅機心,無意功名,達到達觀超曠、淡泊寧靜的心境。這幾句,帶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強烈的哲理色彩,讀來令人感慨。
從上片寫錢塘江景,到下片寫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記述他與參寥在杭的游賞活動。“春山”,一些較早的版本作“暮山 ”,或許別有所據,但從詞境來看,不如“春山”為佳。前面寫錢塘江時已用“斜暉”,此處再用“暮山 ”,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煙霏”正是春山風光 ,“暮山”,則要用“暝色暗淡”、“暮靄沉沉”之類的描寫 ;此詞作于元祐六年三月,恰為春季,特別叮嚀“記取”當時春景,留作別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較吻合。
“算詩人”兩句,先寫與參寥的相知之深。參寥詩名甚著,蘇軾稱贊他詩句清絕,可與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詩,戲以此贈》云“底事東山窈窕娘,不將幽夢囑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風上下狂 ”,妙趣橫生,傳誦一時。他與蘇軾肝膽相照,友誼甚篤。早在蘇軾任徐州知州時,他專程從余杭前去拜訪;蘇軾被貶黃州時,他不遠二千里,至黃與蘇軾游從;此次蘇軾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 ;甚至在以后蘇軾南遷嶺海時,他還打算往訪,蘇軾去信力加勸阻才罷。這就難怪蘇軾算來算去,像自己和參寥那樣親密無間、榮辱不渝的至友,在世上是不多見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歸隱佳侶,轉接下文。
結尾幾句表現了詞人超然物外、歸隱山水的志趣,進一步抒寫二人的友情。據《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東山再起后,時時不忘歸隱,但終究還是病逝于西州門。羊曇素為謝所重,謝死后,一次醉中無意走過西州門 ,覺而大哭而去。詞人借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會象謝安一樣雅志相違,使老友慟哭于西州門下。
此詞以平實的語言 ,抒寫深厚的情意 ,氣勢雄放 ,意境渾然。鄭文焯《手披東坡樂府》說 ,此詞“云錦成章,天衣無縫”,“從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貼之工 ”,這一評語正道出了本詞的特色。詞人那超曠的心態,那交織著人生矛盾的悲慨和發揚蹈厲的豪情,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啟迪。
抒發人生理想的勵志古詩詞賞析(精選篇3)
沁園春·孤館燈青
[宋] 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作品賞析
【注釋】:
這首詞是蘇軾于熙寧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給其弟蘇轍的作品。詞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壯志難酬的苦悶。
上闋一開篇,作者便以“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以及“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朝露漙漙”數句,繪聲繪色地畫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圖。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別具一番景象,但行人為了早日與弟弟聯床夜話,暢敘別情,他對于眼前一切,已無心觀賞。此時,作者“憑征鞍無語”,進入沉思,感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 ”。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議論來。作者追憶:他們兄弟倆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長安,代指宋都汴京 。二陸,指西晉詩人陸機、陸云兄弟。吳亡后,二陸入洛陽,以文章為當時士大夫所推重,時年只二十余歲,詞里用來比自己和弟弟蘇轍。當年,他們兄弟倆俱有遠大抱負,決心象伊尹那樣 ,“使是君為堯舜之君 ”(《孟子》中語 );象杜甫那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以實現其“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 ”(《上神宗皇帝書》)的政治理想。而且,他們兄弟倆“ 筆頭千字,胸中萬卷 ”,對于“致君堯舜”這一偉大功業,充滿著信心和希望。撫今追昔,作者深感他們兄弟倆在現實社會中都碰了壁。為了相互寬慰,作者將《論語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孔子家語》“優哉游哉,可以卒歲”,以及牛僧孺“休論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見在身”詩句,化入詞中,并加以改造、發揮,以自開解。結尾數句,作者表示自己在懷才不遇的境況下,要避開政治斗爭的漩渦,以從容不迫的態度,姑且保全身體,飲酒作樂,悠閑度日。整首詞,除了開頭幾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議論、成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這首詞的議論、抒懷部分 ,遣詞命意無拘無束,經史子集信拈來,汪洋恣肆,顯示出作者橫放杰出的才華。詞中多處用典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四句,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詩句 。“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三句 ,“優游卒歲”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魯國大夫叔向被囚后“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的話;“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興》中“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的詩句。作者將上述典故靈活運用,推陳出新,生動地傳達出自已的志向與情懷。
這首詞脈絡清晰,層次井然,回環往復,波瀾起伏,上片的早行圖與下片的議論渾然一體,貫穿一氣,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頭幾句寫景,以“孤”、“青”、“野”、“殘”等字眼傳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環境和心境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轉入現實人生。其后,詞作由景物描寫而轉入追憶往事。“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由往事回到現實。結拍數句表明作者已從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擺脫出來 ,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和慰安。全詞集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融詩、文、經、史于一爐,體現了卓絕的才情。
抒發人生理想的勵志古詩詞賞析(精選篇4)
清平樂·留春不住
[宋] 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梨花。
作品賞析
【注釋】: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于景,在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 ,費盡鶯兒語 。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驟”,南園今朝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 ,于是,他仿佛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在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象詞人在嘆息。寫鶯語的“費盡 ”,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感,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在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后 ,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
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惜如今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 !“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污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 ,“弦弦掩抑聲聲思 ”,那弦弦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 ,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 。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 ,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游子。在這里,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 ,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 。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抒發人生理想的勵志古詩詞賞析(精選篇5)
永遇樂 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宋] 蘇軾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作品賞析
【注釋】:
這首詞寫于元豐元年(1078 )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詞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狀燕子樓小園清幽夜景,抒燕子樓驚夢后縈繞于懷的惆悵之情,言詞人由人去樓空而悟得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之理。
作者在題記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張尚書之愛妾,能歌善舞 ,風情萬種。張氏死后,盼盼念舊情不嫁,在張尚書為其所建的燕子樓獨居了十多年。作者聲稱自己夜宿燕子樓,夢到盼盼,因作此詞。
上片寫夜宿燕子樓的四周景物和夢。首句寫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和暢,清涼如水,把人引入了一個無限清幽的境地 。“清景無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后的情感抒發。
接著景由大入小 ,由靜變動:曲港跳魚,圓荷瀉露。詞人以動襯靜,使本來就十分寂靜的深夜,顯得越發安謐了。魚跳暗點人靜,露瀉可見夜深 。“寂寞無人見”一句,含意頗深:園池中跳魚瀉露之景,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自己偶來,若是無心,雖在眼前,亦不得見。
以下轉從聽覺寫夜之幽深、夢之驚斷: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夢被鼓聲葉聲驚醒,更覺黯然心傷。“紞如”和“鏗然”寫出了聲之清晰,以聲點靜,更加重加濃了夜之清絕和幽絕。片末三句,寫夢斷后之茫然心情:詞人夢醒后,盡管想重新尋夢,也無處重睹芳華了,把小園行遍,也毫無所見,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詞先寫夜景,后述驚夢游園,故夢與夜景,相互輝映,似真似幻,惝恍迷離。
下片直抒感慨,議論風生。首三句寫在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一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此句帶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詞人無限的悵惘和感喟。“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喟嘆,由人亡樓空悟得萬物本體的瞬息生滅 ,然后以空靈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夢未醒,只因歡怨之情未斷。“古今”三句,由古時的盼盼聯系到現今的自己,由盼盼的舊歡新怨,聯系到自己的舊歡新怨,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表達了作者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結尾二句,從燕子樓想到黃樓,從今日又思及未來。黃樓為蘇軾所改建,是黃河決堤洪水退去后的紀念,也是蘇軾守徐州政績的象征。但詞人設想后人見黃樓憑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見燕子樓思盼盼一樣,抒發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王羲之《蘭亭集序 》)的無窮感慨,把對歷史的詠嘆,對現實以至未來的思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終于掙脫了由政治波折而帶來的巨大煩惱,精神獲得了解放。
這首詞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詞中“燕子樓空”三句 ,千古傳誦,深得后人贊賞。此三句之妙,正如鄭文焯手批《東坡史府》云,“殆以示詠古之超宕,貴神情不貴跡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