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感悟人生的古詩詞賞析積累
雜詩 其一
[魏晉]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作品賞析
【注釋】
陌:東西的路,這里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逐:追,隨著。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這句和上句是說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落地:剛生下來。這句和下句是說,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意思是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
斗酒聚比鄰:斗,飲酒的器具。比鄰,近鄰。這句和上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盛年:壯年。
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詩今譯】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塵土,原本就像飄泊風塵,沒有根蒂。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世間人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非要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即使行樂,有酒就要邀請鄰里朋友一起共飲。人生就如同時光一樣,只要過去了,就不會重新再來,因此,要趁著年富力強,勉勵自己,多做些應該做的事。
【賞析】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本詩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經歷造就了陶淵明對待世俗和人生與眾不同的態度,因此,這首詩起筆就以人生命運之不可把握發出慨嘆:“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弊x來使人感到傷感,令人心痛。然而,詩人陶淵明又不同于那些尋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執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溫暖的朋友之愛,、崇尚快樂,勸解人們”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尤其令后人感嘆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結束之時,以經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時不我待,人當少時及時勉勵自己,著實使人為之感奮。
全詩如朋友觸膝長談,樸實無華,豐富的人生哲理卻深深地蘊含于其中,催人奮發,令人省思。
[說明]
按王瑤先生考論,這組詩的前八首辭意一貫,內容多嘆息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當為晚年所作。第六首中說:“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淵明五十歲當為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前八首即為這一年所作。后四首多詠旅途行役之苦,另系于晉安帝隆安五年(401),時淵明三十七歲。
其一(1)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2)。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3)。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4)!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5)。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6)。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7)。
〔注釋〕
(1)這首詩慨嘆光陰易逝、人生無常,所以告誡人們,在短暫的人生之中,應相親相善、及時行樂、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陌(mò莫):田間小路,東西為陌。這里泛指道路。
(3)常:永恒不變。
(4)落地:降生,一生下來。為兄弟:語本《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p>
(5)聚:招集。比鄰:近鄰。
(6)盛年:壯年。
(7)待:等待。
〔譯文〕
人生像是無根蒂,
飄蕩猶如陌上塵。
聚散隨風無定處,
此生不是永恒身。
人來世上皆兄弟,
何必骨肉才相親!
得歡不妨及時樂,
有酒招來左右鄰。
壯年一去不重來,
一日之中無兩晨。
抓緊時間自努力,
從來歲月不待人!
勵志感悟人生的古詩詞賞析積累【篇2】
九日閑居
[魏晉] 陶淵明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馀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壘,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作品賞析
序:余閑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說明〕
九日,即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此時菊花盛開,古人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認為可以益壽延年。陶淵明于酒有著特殊的嗜好,他在《讀山海經》其五中說:“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然而值此重陽佳節,詩人面對滿園盛開的菊花,卻無酒可飲,看來已是生活桔據,酒米乏絕。因而詩人深為感慨,寫下此詩以寄情懷。從詩中“空視時運傾”、“淹留豈無成”等句可以看出,盡管詩人閑居,但內心并沒有完全平靜,他還是有所關心、有所追求的。
〔注釋〕
(1)愛重九之名:農歷九月九日為重九;古人認為九屬陽之數,故重九又稱重陽。“九”和“久”諧音,有活得長久之意,所以說“愛重九之名。”
(2)醪(lao 勞):汁滓混合的酒,即濁酒,今稱甜酒或醪糟。靡(mi 米):無。靡由,即無來由,指無從飲酒。
(3)九華:重九之花,即菊花。華同“花”。
(4)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憂思往往很多。這句本《古詩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之意。斯人:指人人。樂久生:喜愛活得長久。
(5)依辰至:依照季節到來。辰:指日、月的衷會點?!蹲髠髡压吣辍罚骸叭赵轮畷侵^辰。”
舉俗愛其名:整個社會風俗都喜愛“重九”的名稱。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p>
(6)露凄:秋霜凄涼。暄風:暖風,指夏季的風。氣澈:空氣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7)這兩句是說,南去的燕子已無蹤影,從北方飛來的大雁鳴聲不絕。以上四句寫秋之佳景。
(8)祛(qu 區):除去。制:止。頹齡:衰暮之年。
(9)蓬廬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貧士,作者自指??找暎阂庵^白白地看著。時運:時節,這里指重九節。傾:盡。
(10)塵爵恥虛罍(lei 雷):酒杯的生塵是空酒壺的恥辱。爵:飲酒器,指酒杯。因無酒而生灰塵,故曰“塵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這里指大酒壺。此句意本《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恥?!焙A: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榮:開花。
(11)斂襟: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謠:不用樂器伴奏的歌唱?!对娊浳猴L園有桃》:“我歌且謠?!泵珎鳎骸扒蠘吩桓?,徒歌曰謠。”這里指作詩。緬:遙遠的樣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12)棲遲:游息,指閑居。
淹留:久留,指長期隱退。淹留豈無成:反用《楚辭九辨》“蹇淹留而無成”,意謂長期隱退,難道就一事無成!
〔譯文〕
我在家閑居,喜愛“重九”這個名稱。秋菊滿園,但無酒可飲,徒然地欣賞秋菊,寫下此詩,寄托我的情懷。
短暫人生愁緒多,世人無不好長生。
日月運轉又重九,
舉世人人愛其名。
夏去秋來霜露冷,
秋高氣爽天空明。
南去燕子無蹤影,
北來大雁陣陣鳴。
飲酒能消百般慮,
品菊可使年壽增。
悲哉茅屋清貧士,
空嘆佳節去匆匆。
酒杯生塵酒壺空,
秋菊徒然自繁榮。
整襟獨坐閑歌詠,
遐想頓時起深情。
隱居閑適多樂趣,
難道竟無一事成!
勵志感悟人生的古詩詞賞析積累【篇3】
和孔密州五絕 東欄梨花
[宋] 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作品賞析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不這樣寫,前兩句就過于平均用力,使人猜測究竟是詠梨花還是詠柳樹。同時,花開如雪是盛開,點明晚春,與上呼應,又引出下文“清明”,而正因為特寫了東欄“一株”,由樹的孤獨暗示人的孤獨,這才有了“惆悵”,沒有這惆悵,就不能有下文的感嘆人生。作者在這里由賞花人這個客體變成了嘆人生的主體,詠物詩因物及人的功用便顯示了出來。
勵志感悟人生的古詩詞賞析積累【篇4】
歸園田居 其五
[魏晉] 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作品賞析
其五(1)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2)。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我足(3)。
滴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4)。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5)。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6)。
〔注釋〕
(1)從內容上看,此詩似與上一首相銜接。詩人懷著悵恨的心情游山歸來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鄰,歡飲達旦。詩中雖有及時行樂之意,但處處充滿純樸之情。
(2)悵恨:惆悵煩惱。策:策杖,拄杖,這里作動同用。崎嶇:地面高低不平的樣子。歷:走過。棒曲:樹木叢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 濁):洗。
(4)漉(lu 鹿)酒:用布過濾酒。濾掉酒糟。近局:近鄰。
(5)日入:太陽落山。荊薪:燒火用的柴草。
(6)苦:恨,遺憾。天旭:天亮。
〔譯文〕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
道路不平荊榛遍地。
山澗流水清澈見底,
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濾好家中新釀美酒,
烹雞一只款待鄰里。
太陽落山室內昏暗,
點燃荊柴把燭代替。
興致正高怨恨夜短,
東方漸白又露晨曦。
勵志感悟人生的古詩詞賞析積累【篇5】
歸園田居 其四
[魏晉] 陶淵明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作品賞析
其四(1)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2)。
試攜子侄輩,披棒步荒墟(3)。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4)。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5)。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6)?”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余(7)。”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8)!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9)。
〔注釋〕
(1)這首詩通過描寫游歷廢墟以及同采薪者之間的對答,表達了詩人不勝滄桑、人生無常的感慨。其中流露出的感傷情懷,雖不免消極悲觀,但這正是詩人內心痛苦的反映。
(2)去:離開。山澤:山川湖澤。浪莽:放縱不拘之意。
(3)試:姑且。披:分開。撥開。榛(zhen 針):樹叢。荒墟:荒廢的村落。
(4)丘隴:這里指墳墓。依依:隱約可辨的樣子。
(5)殘朽株;指殘存的枯木朽株。
(6)借問:請問。采薪者:砍柴的人。此人:這些人,指原來居住在這里的人。焉:何,哪里。如:往。
(7)歿(mo 末):死。
(8)一世異朝市:意思是說,經過三十年的變遷,朝市已面目全非,變化很大。這是當時的一句成語。一世:三十年。朝市:朝廷和集市,指公眾聚集的地方。
(9)幻化:指人生變化無常?!读凶又苣峦酢罚骸耙蛐我埔渍撸^之化,謂之幻。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笨諢o:滅絕。郗超《奉法要》:“一切萬有歸于無,謂之為空?!?/p>
〔譯文〕
離別山川湖澤已久,
縱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帶著子侄晚輩,
撥開樹叢漫步荒墟。
游蕩徘徊墳墓之間,
依稀可辨前人舊居。
水井爐灶尚有遺跡,
桑竹殘存枯于朽株。
上前打聽砍柴之人:
“往日居民遷往何處?”
砍柴之人對我言道:
“皆已故去并無存余。”
“三十年朝市變面貌”,
此語當真一點不虛。
人生好似虛幻變化,
最終難免抿滅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