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詩歌鑒賞
朝代:唐朝|作者: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首聯(lián)先敘侄子雖未入仕卻能于世道紛亂之時謹守禮道,勤奮修業(yè)。詩人以此來刻畫書堂主人獨特的精神風貌,贊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規(guī)范,重視修身立德,“家山雖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禮樂風”。對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學,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頸聯(lián)則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我們可以想見其弟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尾聯(lián)是對侄子的勸勉之辭,勸弟侄莫荒廢時光、學業(yè)。
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令你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藝術之高超。這是就全篇來說的,若就其佳句來說,真如行山陰道上,令人應接不暇?!按爸裼皳u書案上,野泉聲人硯池中”,寫景詩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卻又自然曉暢。同時,這首詩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的是杜荀鶴的一個顯著藝術特征。杜荀鶴是唐末時一位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詩學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為宗旨,注重弘揚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這首詩是杜荀鶴為侄子的書堂所題的詩。
杜荀鶴詩歌鑒賞篇2
朝代:唐朝|作者: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fā)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此詩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從這兵荒馬亂的時代著筆,概括地寫出了這位農(nóng)家婦女的不幸遭遇:戰(zhàn)亂奪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棲身。
“麻苧衣衫鬢發(fā)焦”一句,抓住“衣衫”、“鬢發(fā)”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質的細節(jié)特征,簡潔而生動地刻畫出寡婦那貧困痛苦的形象:身著粗糙的麻布衣服,鬢發(fā)枯黃,面容憔悴,肖其貌而傳其神。從下文“時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寫來看,山中寡婦應該還是青壯年婦女,照說她的鬢發(fā)色澤該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難的熬,使她鬢發(fā)早已焦黃枯槁,顯得蒼老了。簡潔的肖像描寫,襯托出人物的內心痛苦,寫出了她那飽經(jīng)憂患的身世。
然而,對這樣一個孤苦可憐的寡婦,統(tǒng)治階級也并不放過對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樣殘忍:“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此處的“納稅”,指繳納絲稅;“征苗”,指征收青苗稅,這是代宗廣德二年開始增設的田賦附加稅,因在糧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稱。古時以農(nóng)桑為本,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桑林伐盡了,田園荒蕪了,而官府卻不顧人民的死活,照舊逼稅和“征苗”。殘酷的賦稅剝削,使這位孤苦貧窮的寡婦無以為生。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只見她不時地挖來野菜,連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時燒柴也很困難,燃生柴還要“帶葉燒”。這兩句是采用一種加倍強調的說法,通過這種藝術強調,渲染了山中寡婦那難以想象的困苦狀況。最后,詩人面對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發(fā)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獸,對人的威脅很大。寡婦不堪忍受苛斂重賦的壓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剝削的魔爪是無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處”,也難以逃脫賦稅和徭役的羅網(wǎng)?!叭问恰?、“也應”兩個關聯(lián)詞用得極好??梢钥闯觯娙说墓P觸象匕首一樣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罪惡本質。
詩歌是緣情而發(fā),以感情來撥動讀者心弦的?!渡街泄褘D》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但詩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訴諸對人物命運的刻畫描寫之中。詩人把寡婦的苦難寫到了極至,造成一種濃厚的悲劇氛圍,從而使人民的苦痛,詩人的情感,都通過生活場景的描寫自然地流露出來,產(chǎn)生了感人的藝術力量。最后,詩又在形象描寫的基礎上引發(fā)感慨,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一個更廣闊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個山中寡婦的苦難,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婦同命運的更多人的苦難。這就從更大的范圍、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殘酷的剝削,深化了主題,使詩的蘊意更加深厚。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軍閥之間,連年征戰(zhàn),造成“四海十年人殺盡”(《哭貝韜》),“山中鳥雀共民愁”(《山中對雪》)的悲慘局面,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此詩即創(chuàng)作于這種社會背景下。
杜荀鶴詩歌鑒賞篇3
朝代:唐朝|作者:杜荀鶴
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斟時。
醉來睡著無人喚,流到前溪也不知。
“山雨溪風卷釣絲”,句中隱含一個因果關系:因為有“山雨溪風”,所以“卷釣絲”了。稍有垂釣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下的是小雨,刮的是柔風,反而更能刺激釣魚人的興趣,更容易釣到魚,給垂釣活動蒙上一層朦朧的詩意,古詩“斜風細雨不須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雨疾風狂才足以讓釣者收竿停釣。詩人大概是想放長線,釣大魚吧,無奈天公不作美,才有“卷釣絲”的無奈。
從詩句上也看不出來,也許是詩人有意忽略季節(jié)特點,表明自己一年四季都垂釣溪上,季節(jié)并不是他強調的重點。詩人的著眼點在于:用垂釣這一表示隱逸的傳統(tǒng)話題昭示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隱居。詩人晚年奔走無門,不得不回到家鄉(xiāng)九華山過清苦的隱居生活。也許生活艱難,垂釣還有維持生計的意思,魚可作為吃食的一點補充。又因雨大風急,連這點小小的心愿都不能實現(xiàn),詩人心里該有幾分酸楚吧。
“瓦甌蓬底獨酌時”與上句互為因果:“卷釣絲”是“因”,“獨酌時”是“果”。按照常理,收竿了,應該劃船回家了,但詩人卻沒有,而是躲進船里,面對風雨迷茫,倒出瓦罐中的酒自斟自飲起來,或許詩人是想等雨稍稍小一點兒再繼續(xù)垂釣;也可能是因為“山雨溪風”,正好有了過酒癮的借口,詩人才有機會喝一杯。然而,透過畫面的情景和氣氛,這種閑適自樂的背后,卻似乎隱藏著溪上人內心的無可奈何的情緒。[1] 《唐才子傳》也說:“荀鶴嗜酒,善彈琴,風情雅度,千載猶可仰望也?!崩畎住敖痖酌谰贫肥А憋@出豪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凸現(xiàn)悲壯,而“瓦甌蓬底獨酌時”則只會讓人覺得凄苦。深山僻水,風風雨雨,氣氛是凄清的,那垂釣者形單影只,百無聊賴,以酒為伴,這酒恐怕就是蘇東坡所稱的“掃愁帚”吧。[2]
“醉來睡著無人喚”,讓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飄流,看來瀟灑曠達,實在也太孤寂,有點看透世情、游戲人生的意味?!傲鞯角跋膊恢庇趾汀白韥硭鵁o人喚”構成因果。因為醉了,睡著了,才不知不覺被船兒載到了前溪。此時詩人醒了,還有一點懵懂,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自己到前溪了。這里似乎透露出詩人一剎那的欣喜,人隱逸的日子很清苦,難得有歡樂的時候,即便像睡一個好覺這樣微不足道的樂趣恐怕都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詩述之。[3]
這首詩是描寫溪上人閑適的心情和隱逸之樂。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釣,飲酒,醉眠,戲風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隨遇而安。他以此為樂,獨樂其樂。這似乎就是詩中所要表現(xiàn)的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興味。但從節(jié)奏上看這首詩節(jié)奏舒緩,說明詩人的意識流程是緩慢的,甚至是板滯的,這種意識流程,恐怕只有在心情郁悶之時才最為明顯。
詩人杜荀鶴是“惟歌生民病”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在動亂的晚唐,激情飛揚、疾惡如仇的詩人老來奔走無門,回到家鄉(xiāng)九華山,過著清苦的隱逸生活?!断d》中所描寫的這個遺身世外的溪上人,就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詩人身處暗世,壯志難酬,他曾在他的《自敘》詩中寫道:“平生肺腑無言處,白發(fā)吾唐一逸人”。
杜荀鶴詩歌鑒賞篇4
朝代:唐朝|作者: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春宮怨》是唐末詩人杜荀鶴創(chuàng)作的代宮女抒怨的代言詩。此詩含有自嘆無人賞識之意。首聯(lián)寫因貌美而入宮,受盡孤寂,不愿梳妝;頷聯(lián)寫取寵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妝扮了;頸聯(lián)寫景,春風駘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殘,寂寞空虛的情感;末聯(lián)寫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其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兩句是歷來為人所推崇的名句。
杜荀鶴詩歌鑒賞篇5
朝代:唐朝|作者:杜荀鶴
去越從吳過,吳疆與越連。
有園多種橘,無水不生蓮。
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經(jīng)年。
《送友游吳越》是晚唐詩人杜荀鶴的一首送別詩,為友人介紹吳越美好風光,表達了詩人對朋友游吳越的高興羨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