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詩詞鑒賞
古詩簡介
《五月十九日大雨》是明代詩人劉基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七絕寫了大雨前后的景象。前兩句風雨雷電,氣象磅礴;后兩句雨住風停,清新恬靜,一前一后對比鮮明。詩人通過對自然風雨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風雨過后,景色會格外美麗;遇到挫折,戰勝挫折后,會覺得人生更美麗。
翻譯/譯文
大風驅趕著大雨潑灑到城市里,
烏云相互擠壓發出低沉的打雷聲。
大雨過去了,不知道下雨的龍去到了哪兒,
池塘邊,草木青翠,千萬只青蛙鳴叫起來。
注釋
①驅:驅使。
②急雨:驟雨。
③云:這里指烏云。
④殷(yīn):震動 。
⑤池:池塘。
創作背景
夏日突發雷陣雨之時,烏云密布,暴雨傾盆,詩人抓住了夏天雷陣雨的特點,并由自然界的風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創作出了《五月十九日大雨》這首詩。
劉基詩詞鑒賞篇2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終。
賞析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制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師們的鑒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制“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裝在匣子里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希世之珍”。
表面上看寫的是琴的遭遇,實際上是寫人。作者借工之僑偽造古琴試探索世風的機智,諷刺了元末一幫缺乏見識,不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的虛偽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鮮明而深刻的。
文中“弗古,還之”與“世之珍也”的對比,很好地表現了當時敗壞的社會風氣,進一步諷刺了鼓勵人們弄虛作假的封建統治者。人們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內在。
感悟
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劉基詩詞鑒賞篇3
東陵侯既廢,過司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東陵侯曰:“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吾聞之蓄極則泄,閟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無往不復。仆竊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則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為?”東陵侯曰:“仆未究其奧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嗚呼!天道何親?惟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夫蓍,枯草也;龜,枯骨也,物也。人,靈于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頹垣,昔日之歌樓舞館也;荒榛斷梗,昔日之瓊蕤玉樹也;露蛬風蟬,昔日之鳳笙龍笛也;鬼燐螢火,昔日之金釭華燭也;秋荼春薺,昔日之象白駝峰也;丹楓白荻,昔日之蜀錦齊紈也。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是故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為?”
賞析
這是一篇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文章,是講“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唐詩),實際講的是元代末年的種種腐敗都是從前胡作非為惡性發展的結果。
全文純系對話,一氣呵成,可分三層。第一層是東陵侯就司馬季主問卜,并述問卜之由。第二層是司馬季主回答不必問卜,只要問自己就行了。第三層講“昔”與“今”是因果相承的關系。
東陵侯在秦亡后淪為布衣,種瓜為生,東陵瓜聞名遐邇。可是這位老人也不甘寂寞,“久臥思起”,對自己的處境——終老牖下是否妥貼表示懷疑了。司馬季主這位神卜先生,卻不吹噓自己的卜術何等靈驗,首先來一通自我否定:鬼神因人而靈;蓍是枯草,龜是枯骨,人,才是靈于物的。強調“德”的作用,尤其是強調人的作用,在當時來講是比較先進的思想,暗示了鬼神、天命、君上、卜筮皆不足信,不足恃,即“自斷此生休問天”之意,這是劉基的進步思想,但這也是和儒家的人定勝天、民貴君輕等思想一脈相承的。
對話多用比喻,警辟生動,頗具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光彩。如:“蓄極則泄,閟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含有物極必反之意。又如:“天道何親?唯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
“人靈于物者也。”肯定人為萬物之靈。又如“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反映了事物的對立面。這些格言式的、精采的比喻,如珠玉生輝,接踵而至。一經拈出,就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樣,成為人民的習用成語,流傳至今。
在現代看來,這篇對話也是對當時統治者的一聲警鐘。一個國家,如果領導者不能居安思危,見微知著,轉眼之間,歌樓舞館必將變成碎瓦頹垣,瓊蕤玉樹,必將變成荒榛斷梗,一切美好的東西,必將迅速腐敗,不可收拾。到那時求神拜佛,求簽問卜,都無濟于事了。
劉基詩詞鑒賞篇4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峨大冠、 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諷耶?
賞析
這是一篇著名的寓言體諷刺散文,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洗煉的筆墨記述了故事的經過,可說是全文的引子,作者先寫柑子外表具有金玉之美,其中卻如敗絮之劣,在一優一劣而形成的鮮明對比之中,自然而然地引起發問,“將炫外以惑愚瞽也?”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指責,“甚矣哉,為欺也!”作者在此突出一個“欺”字,這是全文的核心,也是貫串始終的主線,看似不經意地提出,實則是精心設計的。正是這個文眼,才引起賣柑者大段的深刻的議論。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點,通過賣柑人之口,揭露那些達官紳士欺世盜名的真相。文章的構思非常巧妙,“賣者笑曰”一個“笑”字用得很好,首先表現在后面的大段議論只是由一個小商販在談笑詼諧中說出,這就親切又可信;其次表現了一個普通人對那些不可一世的人的鄙視。小商販的回答也是巧妙之極,用一句反問“而獨不足子所乎?”它揭示面對“欺”道橫行的社會,人們已經麻木。緊接著再用一個反問“而獨我也乎?”這個反問比前一個反問更有份量,它既突出了言者對“欺”道橫行社會的強烈憎恨,又使憤懣之詞如流涌出。為證實自己的論點,賣柑者以排比句式,歷數了行“大欺”的人。先用兩個長排比句描寫武將“洸洸乎干城之具”、文官“昂昂乎廟堂之器”,以之與柑子“燁然”外表相對照;接著又連用五個短排比句揭露其實質,原來是文不能治國、武不能治軍之眾。為了更琳漓盡致地宣泄自己憤世嫉邪之情感,文章又用兩個反問句進行反復揭露。反復揭露使賣柑者“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一句指責得有理,批評得有力。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作者沒有寫自己如何慷慨激昂地響應賣柑者之言,卻是“退而思其言”,這樣既使文章形成一種跌宕美,也表明作者在深思熟慮之中品味其言的真諦所在,承認其言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這篇文章由買賣一個壞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議論,假托賣柑者的一席話,以形象、貼切的比喻,揭示了當時盜賊蜂起,官吏貪污,法制敗壞,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有力地諷刺了那些冠冕堂皇、聲威顯赫的達官貴人們本質上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欺世盜名的人物,從而有利抨擊了元末統治者及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還有社會當下的黑暗,抒發了作者憤世嫉俗的情感。
劉基詩詞鑒賞篇5
詞牌名:眼兒媚|朝代:明朝|作者:劉基
萋萋芳草小樓西,云壓雁聲低。兩行疏柳,一絲殘照,萬點鴉棲。
春山碧樹秋重綠,人在武陵溪。無情明月,有情歸夢,同到幽閨。
翻譯/譯文
注釋
①武陵溪:此用陶淵明《桃花源記》故事。借指愛人在遠方。
②歸夢:指遠游人惦念家里的魂夢。
賞析/鑒賞
評解
此詞詠閨中秋思。上片寫樓頭秋色。草綠原野,念游人之不歸;雁唳長空,盼音書之莫至。依依衰柳,一抹斜陽,萬點寒鴉,千山棲宿。下片寫秋閨念遠。秋日風物,凄涼蕭瑟,況樹又重綠,而游人滯留不歸。綿綿相思,何時能已。眼前明月照空,魂夢遙牽。有情無情,并到幽閨。岑寂之感,更復何如。全詞綿麗清雅,委婉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