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詩鑒賞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雖受西方文化影響頗深,但徐詩魅力產(chǎn)生的根源還在于其表現(xiàn)出的對中國古典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及鑒賞習(xí)慣的一定程度的皈依。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徐志摩詩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徐志摩詩鑒賞篇1:《云游》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際云游,
自在,輕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無攔阻的逍遙,
你更不經(jīng)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澗水,雖則你的明艷
在過路時點染了他的空靈,
使他驚醒,將你的倩影抱緊。
他抱緊的是綿密的憂愁,
因為美不能在風(fēng)光中靜止;
他要,你已飛渡萬重的山頭,
去更闊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為你消瘦,那一流澗水,
在無能的盼望,盼望你飛回!
鑒賞
從《沙揚娜拉》、《再別康橋》到《云游》,人們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摩詩作中基本一致的詩歌形象和抒情風(fēng)格。在這類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詩情的詩歌里,不僅以其優(yōu)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靈灑脫打動著讀者,而且也因為其中隱約著的對人生的理解與生命的把握時時透出的希望與信仰使讀者認(rèn)識到藝術(shù)的價值與美的意義。在這些詩中,徐志摩構(gòu)筑著自己“愛、自由、美”的單純信仰的世界。《云游》是其中的一顆明珠。
“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際云游”,詩歌開頭以第二人稱起始,暗示著抒情主體對它的欽慕向往之情。詩里云游的特征是空無依傍的自在逍遙:“你的愉快是無攔阻的逍遙”。這一逍遙的愉快實在帶有脫卻人間煙火味的清遠(yuǎn),這里既含有《莊子·逍遙游》中與萬物合一的自在心態(tài)的深刻體會,也有抒情主體心靈呼應(yīng)的瞬間感受,空中飄蕩的云游適性而往,不拘一地,為何會給抒情主體以深深的向往,詩中沒有明說,但卻在后面作了間接的交代,“你更不經(jīng)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澗水……”,至此,抒情主體作為旁觀的姿態(tài)點出了第三者的存在,“在過路時點染了他的空靈/使他驚醒,將你的倩影抱緊”。兩種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形成對比,并由此反射出抒情主體隱蔽的心理歷程與人生價值取向。那“一流澗水”無疑是抒情主體客觀化的象征,詩中以第三人稱“他”稱呼,與“你”形成了不同的詞語情感效果。同時,第三者“他”的存在是以與云游相對的形象出現(xiàn),也含有抒情主體那萬般憂愁又渴望得到新生與慰藉的心境。“明艷”一詞極富主觀色彩,一方面對照著云游與澗水不同的生存形態(tài),一方面又暗示著抒情主體那顆焦灼等待的心,生命的痛苦將何時越過暗黑的深淵走向自在與自由?是否可以這么理解,詩人以“一流澗水”為自我寫照而渴望漂蕩的云游給自己萎靡虛弱的心靈涂抹些許光亮的色彩,由此,“一流澗水”便是詩人自己心境的最形象比喻。在徐志摩的詩中,“云游”的形象多帶有虛幻空靈的美,如《再別康橋》中“西天的云彩”。而徐志摩自己也常以“澗水”自喻,如給胡適的信中提到自己只要“草青人遠(yuǎn),一流冷澗”,其 “他抱緊的是綿密的憂愁”,憂愁以綿密,系古代詩詞手法的運用,如“問君能有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把無形的憂愁以形象的比喻來加以形容,說明一流澗水期待的欣喜與遺憾,當(dāng)“明艷”給自己的“空靈”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時,澗水醒了,一種長期期待的幸福的充實已悄悄降臨,超越時空的生命本體實現(xiàn)的狂喜在抱緊倩影的動作中得到完成,那是怎樣的心醉神迷的戰(zhàn)栗!可是,“美不能在風(fēng)光中靜止”,一流澗水的欣喜只是一種夢幻般的稍縱即逝,是因為美只能屬于那個逍遙無攔阻的天空世界還是因為抒情主體那個理想的心由于過分關(guān)注現(xiàn)實而自覺其污濁的心境?姑妄測之,詩歌在此給讀者提供了容量極大的想象空間。“他要,你已飛渡萬重的山頭/去更闊大的湖海投射影子。”與一流澗水相對的“湖海”已不是單純的字面淺層意義,而是與美相應(yīng)合的所具的深層象征意義。如說一流澗水只是個體孤單的審美意象。那么闊大的湖海則代表著博大精深的生命原型力量。而云游也正因如此超越了個體單純的意義而取得了普遍的永恒性象征。“他在為你消瘦,那一流澗水/在無能的盼望,盼望你飛回”詩句中流露出哀怨纏綿的情調(diào)使人不禁惻然淚滴。一流澗水希望云游常駐心頭的希望終不能實現(xiàn),唯有把一腔心愿付諸日月的等待。在此盼望中,比起古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更顯韻清而味長。此詩極能體現(xiàn)徐志摩詩歌溫柔婉轉(zhuǎn)的審美風(fēng)格。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說了一段頗帶傷感但又耐人尋味的話:“一切的動、一切的靜,重復(fù)在我眼前展開,有聲色與有情感的世界重復(fù)為我存在,這仿佛是為了挽救一個曾經(jīng)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那在帷幕中隱藏著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動,顯示它的博大與精微,要他認(rèn)清方向,再別走錯了路。”這似乎是經(jīng)歷了一生大苦大難的人才能體會到并且能說出來的話,在此之后不久,詩人便永遠(yuǎn)地離開了人世。在經(jīng)歷了個人生活和情感的奮斗與危機之后,他是否已經(jīng)由此體會到超越凡庸無能的生之奧秘?那個“栩栩的神通”是否昭示了詩人另外一個更加湛藍(lán)希望的天空世界?在那里,沒有懷疑,沒有頹廢,有的只是心中早已存在的信心與幸福的許諾。
此詩顯然受歐洲商簌體的影響,商簌體系14行詩的音譯(Sonnet)。歐洲14行詩大體上有彼得拉克14行和莎士比業(yè)14兩種,當(dāng)然,后來變化者大有人在,如彌爾頓、斯賓塞等。其中的區(qū)別主要在韻腳變化上,如彼得拉克14行詩的韻腳變化是abbaabbacdedde,而莎士比亞14行詩的韻腳變化是ababcdcdefefgg。此詩前8行的韻腳變化是aabbccdd,后6行與英國14行詩相一致。聞一多、徐志摩主張詩歌的“三美”,徐志摩的詩更傾向于音樂美。這與歐洲詩歌中強調(diào)音樂性不無關(guān)系。同時,中國傳統(tǒng)詩詞本有入樂之事,詩與音樂固不可分。詩人對古文頗有根底,同時在歐洲留學(xué)期間,接觸了許多大家作品,特別對19世紀(jì)英國浪漫派詩人推崇備至。華滋華斯、雪萊、拜倫、濟慈等人的影響在他的詩中并不少見。“云游”的象征性比喻以及由此引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可以明顯地看出雪萊、濟慈等詩作中的痕跡。《云游》是一首中西合璧的好詩。
中凄清孤單的韻味與此詩何其相似,里頭是否蘊含著更深的內(nèi)涵背景或生命體驗,我們禁不住作如是想。
徐志摩詩鑒賞篇2:《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鑒賞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yán)謹(jǐn),韻式上嚴(yán)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yōu)美的節(jié)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xué)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jié)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xiàn)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fā)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節(jié)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jié)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為后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jié)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diào)。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jié)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xiàn)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jié)與第三節(jié)詩聯(lián)系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jié)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xiàn)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還有,它并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jié)是化客為主,第三節(jié)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xiàn)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guān)系。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fēng)光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dá)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jié)是轉(zhuǎn)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節(jié)詩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一多先生紀(jì)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里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鐘。”說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志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jié),“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節(jié)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jīng)成為歷史,回到現(xiàn)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jié)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xiàn)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xiàn)了離別的惆悵。這節(jié)詩就需要聯(lián)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復(fù)“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diào)重點,并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中的語句“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nèi)”。“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xiàn)得最為恰當(dāng),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xiàn)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蘊,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說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dá)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jié)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ji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xiàn)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diào)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復(fù)的,加強節(jié)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筑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tài)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jié)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dāng)中求變化,參差當(dāng)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fēng)格。
這首詩表現(xiàn)出詩人高度的藝術(shù)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gòu)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dá)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jié)構(gòu)形式嚴(yán)謹(jǐn)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jié),每節(jié)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xiàn)代化的建筑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jié)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zhuǎn),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世紀(jì)20年代曾提倡現(xiàn)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徐志摩詩鑒賞篇3:這是一個怯懦的世界
容不得戀愛,容不得戀愛!
披散你的滿頭發(fā),
赤露你的一雙腳;
跟著我來,我的戀愛,
拋棄這個世界
殉我們的戀愛!
我拉著你的手,
愛,你跟著我走;
聽?wèi){荊棘把我們的腳心刺透,
聽?wèi){冰雹劈破我們的頭,
你跟著我走,
我拉著你的手,
逃出了牢籠,恢復(fù)我們的自由!
跟著我來,
我的戀愛!
人間已經(jīng)掉落在我們的后背,——
看呀,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無邊的自由,我與你與戀愛!
順著我的指頭看,
那天邊一小星的藍(lán)——
那是一座島,島上有青草,
鮮花,美麗的走獸與飛鳥;
快上這輕快的小艇,
去到那理想的天庭——
戀愛,歡欣,自由——
辭別了人間,永遠(yuǎn)!
鑒賞
徐志摩雖然生命短暫,他的一生卻曾執(zhí)拗癡迷地追求“愛、自由、美”——現(xiàn)實中的和夢幻里的。
徐志摩出身于一個封建、買辦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資產(chǎn)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為一名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追求一種“愛、自由、美”的理想。他的這種理想在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社會里不僅不易開花結(jié)果,還常常遭到扼制與摧殘。
“理想主義”的碰壁,使徐志摩對黑暗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滿與反抗,同時他也把理想寄托在一個幻想的世界里。他曾在《自剖》一文中寫道:“個人最大的悲劇是設(shè)想一個虛無的境界來謬騙自己:騙不到底的時候,你就得忍受‘幻滅’的莫大痛苦。”
雖然也常感幻滅的痛苦,但在美好的幻境里,詩人無疑可以找到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抗的精神世界,使得他那顆受損的靈魂得到撫慰和憩息,再者,對于一個富有浪漫主義氣質(zhì)和激情的詩人來說,他往往能在幻想的理想世界里找到靈感的泉源,使心靈想象的翅膀得以自由翱翔。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正是詩人否定和拒絕黑暗的現(xiàn)實世界、肯定和向往理想世界的作品。
這首詩寫于1925年,時值徐志摩與有夫之婦的陸小曼相愛,他們戀愛遭到許多人反對,徐志摩痛感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對人的束縛,深深感受到重荷壓制下的精神痛苦,他寫作這首詩與當(dāng)時的處境和心境有關(guān)。他咒詛“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戀愛”,決心“逃出牢籠”,“恢復(fù)我們的自由”。
我們理解這首詩時,自然不必拘囿于詩人的戀愛生活,一首詩一旦完成,就形成自己獨立的品格和價值。
如果說《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是反映現(xiàn)實黑暗的作品,不如說這是詩人性靈和浪漫激情的抒發(fā)。
詩人有感于現(xiàn)實生活中戀愛不自由而寫下這首詩,他在詩的開頭直截了當(dāng)?shù)刂赋鲞@個世界是“懦怯”的,是“容不得戀愛”的,但詩人接下去并未對現(xiàn)實世界作任何客觀的描繪,實際上,現(xiàn)實只是觸動他性靈和浪漫激情的“元素”,他想表現(xiàn)的不是現(xiàn)實世界如何“懦怯”、如何黑暗,而是要抒發(fā)自己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與憤懣之情,表達(dá)自己同黑暗現(xiàn)實誓不兩立的決絕態(tài)度與抗?fàn)幘瘢约皩硐胧澜绲拿篮孟蛲蜔崃易非蟆?/p>
詩人的浪漫主義使他在否定一個舊世界的同時,以更大的熱情去肯定一個理想中的世界。讓我們看看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美麗非常的幻境:有象征無邊自由的“白茫茫的大海”,大海上有座美麗的島嶼,島上有青草,有鮮花,有美麗的走獸與飛鳥,更令人向往的是,這是一個“戀愛、歡欣、自由”的“理想的天庭”。
為尋求這一理想世界,詩人曾抱著怎樣義無反顧的堅定決心:“拋棄這個世界,殉我們的戀愛”、“聽?wèi){荊棘把我們的腳心刺透,聽?wèi){冰雹劈破我們的頭”。這首詩以一個浪漫主義者的激情,表達(dá)了對封建禮教的決絕態(tài)度,對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與熱烈追求,體現(xiàn)了要求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的強烈精神,這在當(dāng)時是難能可貴的。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偶然》《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等一類詩作,婉轉(zhuǎn)柔靡、情致曲折;《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則格調(diào)明朗激越,詩的前二節(jié)表現(xiàn)詩人逃出現(xiàn)實牢籠的堅定決心,后兩節(jié)則描繪一種理想的幻景,全詩從“跟著我來,我的戀愛”直至看到“理想的天庭”,一氣呵成,抒發(fā)出詩人溢滿胸腔的浪漫激情。
詩的最后一段,象一幅美麗的畫,如一首歡快的歌,流溢其中的是詩人掩飾不住的喜悅與激動,最后一句“辭別了人間,永遠(yuǎn)!”,宛如一曲輕盈歡快的調(diào)子嘎然而止,又象是“逃出牢籠”、看到“理想天庭”的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舒坦的舒氣。
我們欣賞《再別康橋》這類詩作,從其低徊曲折、一詠三嘆中細(xì)細(xì)地品出詩獨特的韻味,而這首詩,我們感受更多的是詩人美好的理想、澎湃的激情以及敢于否定黑暗現(xiàn)實的精神。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也是頗具徐志摩藝術(shù)個性的詩篇,體現(xiàn)出徐志摩詩歌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整飭、形式靈活多變、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以及情感想象的節(jié)制與簡潔等藝術(shù)特色。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徐志摩詩鑒賞,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徐志摩詩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