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邶風·擊鼓》原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釋:
鏜(tāng):鼓聲。其鏜,即“鏜鏜”。
踴躍:雙聲連綿詞,猶言鼓舞。
兵:武器,刀槍之類。
土國:或役土功于國。漕:地名。
孫子仲:衛國大夫。
平:和也,和二國之好。謂救陳以調和陳宋關系。
陳、宋:諸侯國名。
不我以歸:即不以我歸。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發聲詞,猶言“于是”。
喪:喪失,此處言跑失。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于以:于何。
契闊:聚散。契,合;闊,離。
成說:成言也猶言誓約。
于嗟:即“吁嗟”,猶言今之哎喲。
活:借為“佸”,相會。
洵:遠。
信:一說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說誓約有信。
白話譯文
戰鼓擂得震天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墻,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將軍孫子仲,要去調停陳與宋。長期不讓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營扎寨有了家,系馬不牢走失馬。叫我何處去尋找?原來馬入樹林下。
一同生死不分離,咱們誓言立心里。我曾緊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嘆息與你久離別,再難與你來會面。嘆息相隔太遙遠,難以實現我誓言。
賞析:
這首詩是指長年行役于外的將兵思念家鄉和妻子。
孫子仲:當時衛國的元帥。 平:《集傳》:“平,和也。合二國之好也”。有說當時陳、宋二國作亂,孫子仲平之則“平”應為“平伏”,或不戰而使蕃國歸順,并不是兩個平等的國家締結和盟。孫子仲當時是“天子師”的出兵,不是衛國戰爭。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傳》:“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箋》:“不還,謂死也,傷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處乎?于何喪其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闊:離合。馬瑞辰《通釋》:“契當讀如契合之契,闊當讀如疏闊之闊。……契闊與死生相對成文,猶云合離聚散耳”。契即合,闊即離。
成說:《通釋》:“成說即成言也。……《傳》訓說為數者,蓋為預有成計,猶言有成約也。”即已有約定。
洵(音xun4):遠。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說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說極,信、極連讀,猶言終古。按通篇意旨,均不從)
“喪其馬”與“不還”相對,馬應是比興,借指寧靜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