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的愛情經典詩詞朗誦
鵲橋仙·纖云弄巧
[宋]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作品賞析
【注釋】:
①纖云弄巧:是說纖薄的云彩,變化多端,呈現出許多細巧的花樣。
②金風:秋風,秋天在五行中屬金。 玉露:秋露。這句是說他們七夕相會。
③忍顧:怎么忍心回顧。
【評解】
《鵲橋仙》原是為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樂曲。
本詞的內容也正是詠此神話。上片寫佳期相會的盛況,下片則是寫依依惜別之情。這首詞將抒情、寫景、議論融為一體。
意境新穎,設想奇巧,獨辟蹊徑。寫得自然流暢而又婉約蘊藉,余味雋永。
【集評】
張燕瑾《唐宋詞選析》:秦觀的這首《鵲橋仙》獨具豐彩,是富有創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沒有慨嘆會少離多,也沒有抒發脈脈的相思。 卻自出機抒,歌頌堅貞不渝、誠摯不欺的愛情。
沈祖棻《宋詞賞析》:這首詞上、下片的結句,都表現了詞人對于愛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他否定了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了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文史知識》(1982.12):秦觀的這首《鵲橋仙》上片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發抒感慨,下片詞人將意思翻進一層,道出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真諦。這字字珠璣、落地若金石聲的警策之語,正是這首詞流傳久遠,歷久而不衰的關鍵所在。
--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此詞熔寫景、抒情與議論于一爐,敘寫牽牛、織女二星相愛的神話故事,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詞中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其抒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讀來蕩氣回腸,感人肺腑。
詞一開始即寫“纖云弄巧” ,輕柔多姿的云彩,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顯示出織女的手藝何其精巧絕倫。可是,這樣美好的人兒,卻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共同過美好的生活。“飛星傳恨”,那些閃亮的星星仿佛都在傳遞著他們的離愁別恨,正在飛馳長空。
關于銀河,《古詩十九首》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盈盈一水間 ,近在咫尺,似乎連對方的神情語態都宛然在目。
這里,秦觀卻寫道:“銀漢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銀河的遼闊,牛女相距之遙遠。這樣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銀河水,把兩個相愛的人隔開,相見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點“七夕”題意 ,同時緊扣一個“恨”字,他們踽踽宵行,千里迢迢來相會。
接下來詞人宕開筆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議論贊嘆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對久別的情侶在金風玉露之夜 ,在碧落銀河之畔相會了,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間千遍萬遍的相會。詞人熱情歌頌了一種理想的圣潔而永恒的愛情 。“金風玉露 ”用李商隱《辛未七夕》詩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用以描寫七夕相會的時節風光,同時還另有深意,詞人把這次珍貴的相會,映襯于金風玉露、冰清玉潔的背景之下,顯示出這種愛情的高尚純潔和超凡脫俗。
“柔情似水”,那兩情相會的情意啊 ,就象悠悠無聲的流水,是那樣的溫柔纏綿 。“柔情似水”,“似水 ”照應“銀漢迢迢”,即景設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夢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見又分離,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夢”,除言相會時間之短,還寫出愛侶相會時的復雜心情。“忍顧鵲橋歸路” ,轉寫分離,剛剛借以相會的鵲橋,轉瞬間又成了和愛人分別的歸路。不說不忍離去,卻說怎忍看鵲橋歸路,婉轉語意中,含有無限惜別之情,含有無限辛酸眼淚。
回顧佳期幽會,疑真疑假,似夢似幻,及至鵲橋言別,戀戀之情,已至于極。詞筆至此忽又空際轉身,爆發出高亢的音響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感情色彩很濃的議論,與上片的議論遙相呼應,這樣上、下片同樣結構,敘事和議論相間,從而形成全篇連綿起伏的情致。這種正確的戀愛觀,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遠遠超過了古代同類作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這首詞的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余味無窮。作者將畫龍點睛的議論與散文句法與優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結合起來,起伏躍宕地謳歌了人間美好的愛情 ,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此詞的結尾兩句,是愛情頌歌當中的千古絕唱。
男女的愛情經典詩詞朗誦篇2
愁倚闌令·花陰月
[宋] 晏幾道
花陰月,柳梢鶯,近清明。
長恨去年今夜雨,灑離亭。
枕上懷遠詩成,
紅箋紙、小砑吳綾。
寄與征人教念遠,莫無情。
作品賞析
女子永遠不能忘記,也永遠懷著遺憾,在離亭送君之時,淚眼相看,相對飲泣。從詞作可以看出兩人相離已有一年了,征人從離去直到現在,一封信也沒有寄回來。女子眠思夢想,積淚成河,積思成疾,把一年相思全部寫在紅粉箋上,準備寄與征人,希望征人知道,在征人離去的地方有一個一直等待他歸來的人,在這里把想念之情深刻體現了出來。“莫無情”三字,是囑咐,同時也是擔心,這個在一年前在花陰月下,攜手同行,帳底枕前,相親相愛的女子,是千萬不能忘記的。“女子雖然相信征人不會忘記舊日的歡好,但又擔心征人萬一變心,變成無情。在男尊女卑,女子無權的封建社會里,片面的強迫女子對丈夫的從一而終,而男子變心,則沒有什么約束。想到去年離別時淚灑離亭,又一年來的苦思苦念,這一封吳綾小字就是表達女子一年來對征人無眠的思念,體現了女子的真摯之情。
此詞追溯到征人出發一年前的今天,從一年后的今天閨中女子想到遠地征人,時歷一載,地隔萬里,情思宛轉,真切動人,正不必以驚人之句、警挺之字取勝,而深衷淺貌,淡語濃情,其佳處可和“一字千金”的《古詩十九首》相媲美。
男女的愛情經典詩詞朗誦篇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作品賞析
【注釋】:
[1]孟啟《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
蘇軾十九歲與同郡王弗結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調和,甘苦與共。十年后王弗亡故,歸葬于家鄉的祖瑩。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一次夢見王弗后寫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
“不思量”極似無情,“自難亡”則死生契闊而不嘗一日去懷。這種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難以消除。讀慣了詞中常見的那種“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柳永)的愛情濃烈的詞句,再來讀蘇軾此詞,可以感受到它們寫出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類型。前者是青年時代的感情,熱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進入中年后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蘇軾本來欣賞“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這首詞表達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詞還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即這次夢中的夫妻相會,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別的烙櫻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縭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
蘇軾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塵滿面,鬢如霜”,心情十分蒼老。王弗見了蘇軾,也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似乎在傾訴生離死別后的無限哀痛。生活的磨難,對于無意識的夢境,同樣起著潛在而深該的影響。末了三句設想亡妻長眠于地下的孤獨與哀傷,實際上兩心相通,生者對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注釋】
①幽夢:夢境隱約,故云幽夢。
②小軒窗:意指小房的窗下。
③顧:看。
【評解】
這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
上片寫詩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寫實。下片記述夢境,抒寫了詩人對亡妻執著不舍
的深情。全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既寫了王弗,又寫了詩人自己。詞中采用白描手法,
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這首詞思致委
婉,境界層出,情調凄涼哀婉,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集評】
張燕瑾《唐宋詞選析》:晁無咎曾經說蘇軾之詞“短于情”,由這首《江城子》來
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陳后山曰:“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從這首詞看,蘇軾追求的似是一種更高的生活情趣,是
能夠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雖寫的只是個人生活范圍的感傷,卻不粘不滯,冰清
玉潔,在悼亡詞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
誠后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本詞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訴說自己的心情和夢境,抒
發自己對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見雕琢痕跡;語言樸素,寓意卻十分深刻。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這天夜里,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蘇東坡的這首詞是“記夢 ”,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 。但實際上,詞中記夢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一朝永訣,轉瞬十年了 。“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 ,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
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后,又忙于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 ”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 。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懸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或許正是出于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里,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格外感人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憂憤,包括在蒼老衰敗之中 ,這時他才四十歲 ,已經“鬢如霜”了 。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 。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于身世吧。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于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作者索于心,托于夢的實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啊。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 ”,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 。“小軒窗 ,正梳妝”那小室 ,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 ,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 ,別后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凄涼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男女的愛情經典詩詞朗誦篇4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宋] 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
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憶相逢,
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
猶恐相逢是夢中。
作品賞析
【注釋】:
[1]此調取名于唐人鄭崳詩句“春游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
[2]彩袖:指代身穿彩色舞衣的歌女。玉鐘:酒杯的美稱。
[3]拚卻:不惜,甘愿。
[4]樓心:一作“樓頭”。
[5]扇底:一作“扇影”。
[6]相逢:詞中“相逢”凡二見,前一指初逢,后一指重逢,其意有別。
[7]剩把:盡把,只把,再三把。釭(音剛):燈。
此詞表現的是一對戀人的“愛情三部曲”:初盟,別離,重逢。
“彩袖殷勤”二句,一著筆于對方,一落墨于自身,既展現了二人初識時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見傾心、愿托終身之際的曲折心態。“彩袖”,說明對方并非與自已門第相配的大家閨秀,而不過是侑酒于華宴的歌女。但此時伊人殷勤捧杯勸飲,卻不僅僅是履行侑酒之責,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屢犀的作者又何嘗不諳其意?為了報答她于已獨鐘的深情,他開懷暢飲,不惜一醉。這就寫出了感情的雙向交流。
“舞低楊柳”二句描寫歌舞場面,渲染歡樂氣氛,是對初識、亦即初盟時的情境的進一步勾畫。不徑言伊人舞姿曼妙,歌聲婉轉,而借時間的推移,從側面表現出其盡態極妍,是作者的獨出機杼之處。“舞低”句既點出了艷舞的持續之久,又將月升日沉的自然現象化為其動態效應。“歌頸句由暗示伊人輕搖紉扇,盡興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暫歌喉——扇底風盡,不正意味著歌喉暫歇?這種竟夜歌舞、通宵歡宴的情景,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階層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對它歷久難忘,卻不僅僅是出于對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為那是他與伊人相識相戀的契機。這兩句造語精麗,發想新奇,于織濃綺華中別見韶秀之美,因而深為后代詞論家所推賞。
下片一筆躍至別后的相思,而將初盟以迄別離的種種情事盡皆略去,頗見剪裁之工。“從別后”二句點明初逢的場面是其別后懷念的主要內容。“幾回魂夢”句直訴魂牽夢瑩的相思情懷。“與君同”暗示不獨自已如此,對方亦復頻入夢境,想思無已,但夢中重逢的歡娛極其短暫,夢后獨處的凄愴卻格外深長。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夢,又怕入夢,乃至將夢作真、將真作夢。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猶恐”前后勾連,通過持燈反覆照看而猶難以釋然這一對眷戀至深的情侶久別重逢的那種驚喜交集、喜極轉憂的特殊心態。 唯其眷戀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將夢作真。
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評曰:“下半闋曲折深婉,自有艷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這當不是溢美之辭。當然,末二句也許受到杜甫詩“夜闌更秉獨,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詩“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云陽館與韓紳宿別》)的啟發。
【集評】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雪浪齋日記》:叔原“楊柳”、“桃花”等句,“不愧
六朝宮掖體”。
趙令畤《侯鯖錄》引晁補之云:晏元獻不蹈襲人語,風度閑雅,自是一家。如“舞
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知此人必不生于三家村中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下半闋曲折深婉,自有艷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
黃蓼園《蓼園詞選》:“舞低”二句,此白香山“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更
覺濃至。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為別后相逢之詞。上片,追溯當年之樂,“彩袖”一
句,可見當年之濃情密意。拼醉一句,可見當年之豪情。
換頭,“從別后”三句,言別后相憶之深,常縈魂夢。“今宵”兩句,始歸到今日
相逢。老杜云:“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小晏用之,然有“剩把”與“猶恐”四
字呼應,則驚喜儼然,變質直為宛轉空靈矣。
上言夢似真,今言真似夢,文心曲折微妙。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詞情婉麗。
這首詞是作者膾炙人口的名作,寫詞人與一個女子的久別重逢。上片回憶當年佳會,用重筆渲染,見初會時情重 ;過片寫別后思念,憶相逢實則盼重逢,相逢難再,結想成夢,見離別后情深;結尾寫久別重逢 ,竟然將真疑夢 ,足見重逢時情厚。通篇詞情婉麗,讀來沁人心脾。晁補之稱贊小晏不蹈襲人語,風度閑雅 ,自成一家,舉出“舞低楊柳樓心月”一聯,說“知此人必不生于三家村中者 。”(見《侯鯖錄》)劉體仁在《七頌堂詞繹》中云:“‘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叔厚云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此詩與詞之分疆也。”
上片敘寫當年歡聚之時,歌女殷勤勸酒,自己拚命痛飲,歌女在楊柳圍繞的高樓中翩翩起舞,在搖動繪有桃花的團扇時緩緩而歌,直到月落風定,真是豪情歡暢,逸興遄飛。詞中用詞絢爛多彩,如“彩袖”、“玉鍾 ”、“醉顏紅 ”、“楊柳樓”、“桃花扇”等。但是,所有這一切又都是追憶往事,似實卻虛,所以更有了一種如夢如幻的美感。
下片敘寫久別重逢的驚喜之情 。“銀釭”即是銀燈;“剩”,只管。末二句從杜甫《羌村》詩“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兩句脫化而出,但表達更為輕靈婉折。這是因為晏幾道作此詞是在承平之世,而久別重逢的對象亦是相愛的歌女 ,情況不同 ,則情致各異。詞中說,在別離之后,回想歡聚時境況,常是夢中相見,而今番真的相遇了,反倒疑是夢中。情思委婉纏綿,辭句清空如話,而其妙處更在于能用聲音配合之美 ,造成一種迷離惝恍的夢境 ,有情文相生之妙。
這首詞的藝術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當年歡聚情況,似實而卻虛,當前一現,倏歸烏有;下片抒寫久別相思不期而遇的驚喜之情,似夢卻真,利用聲韻的配合,宛如一首樂曲,使聽者也仿佛進入夢境。全詞不過五十幾個字,而能造成兩種境界,互相補充配合,或實或虛,既有彩色的絢爛,又有聲音的諧美,足見晏幾道詞藝之高妙。
男女的愛情經典詩詞朗誦篇5
生查子
[宋] 晏幾道
長恨涉江遙,
移近溪頭住。
閑蕩木蘭舟,
誤入雙鴛浦。
無端輕薄云,
暗作廉纖雨。
翠袖不勝寒,
欲向荷花語。
作品賞析
【注釋】:
此詞以一個看似平凡的少女蕩舟遇雨、嬌不勝寒的故事,喻寫了一幕愛情的悲劇,同時也寄托了一個不諳世故者生活坎坷、遭遇不幸的身世感慨。全詞意味深蘊,含蓄婉轉,手法新穎,別具一格。
開篇兩句起筆不凡,想像奇特。“涉江”,本《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之意。女主人公感到離江邊路太遠了,遂移家近溪頭 ,以便涉江采芙蓉 ,而且溪水流入江中,也將會流到所思之處吧!慰情聊勝于無,兩句堪稱“癡絕”之語。三、四句又起波瀾,她搖蕩著木蘭船去采芙蓉,卻不知不覺誤入了雙鴛浦 。“木蘭舟”,以香木制成的船只,泛指佳美的小船。芙蓉,即指荷花。她在蕩舟緣溪而去,可是卻來到觸動她孤獨情懷之地“雙鴛浦”——鴛鴦成雙作對的水邊。這里妙在一“誤”字,竟因“雙鴛”這樣美好的字眼引起她的不快,正所謂“傷心人別有懷抱”。
過片二句借寫泛舟時遇雨,語意雙關,表達了女子被棄時復雜的感情。“無端”,有料想不到之意。那象浮云般輕薄的男子,竟然毫無理由地玩弄女子的感情,被侮辱被損害的女子卻只能暗暗地忍受著無窮的痛苦。那幾乎是絕望的哀傷、綿綿的遺恨,在緊揪著人們的心 。“云 ”、“雨”之喻,本指男女間的歡合,而在本詞中,卻顯得如此凄冷悲涼。這里用譴責、痛悔、愛憐幾層含意,深刻地寫出被棄女子的心理。末兩句承“簾纖雨 ”,意謂她那單薄的衣裳怎抵擋寒風冷雨?只好向荷花訴說自己的幽恨 。“翠袖”句本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詩寫一位絕代佳人幽居深谷,與草木相依,而“輕薄”的夫婿卻另有新歡,把她遺棄,佳人貞潔自持,甘過清貧的生活。本詞寫女子“不勝”風雨之寒,既點出她的軟弱無依的可悲處境,也暗示她的清操獨守。然而心靈上的創傷是無法消除的,無人傾訴,只能悄悄地共荷花相語。“荷花”,與首句“涉江”遙相呼應,有回環往復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