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憂民的詩句
東南西北效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洪秀全《吟劍》
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讀書》
聞風(fēng)六郡伏,計(jì)日五戎平。——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岑參《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gè),有情郎。——李隆基《好時(shí)光·寶髻偏宜宮樣》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zhàn)骨。——辛棄疾《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
都護(hù)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dòng)胡天曉。——岑參《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毛滂《臨江仙·都城元夕》
今邯鄲去大梁也遠(yuǎn)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jiǎng)⑾颉度顺苫ⅰ?/p>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余亦赴京國,何當(dāng)獻(xiàn)凱還。——孟浩然《送陳七赴西軍》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毛澤東《沁園春·雪》
誰料蘇卿老歸國,茂陵松柏雨蕭蕭。——李商隱《茂陵》
此地曾經(jīng)翠輦過,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fēng)芳草多。——?jiǎng)妗督?jīng)煬帝行宮》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陸游《病起書懷》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張祜《集靈臺(tái)·其二》
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夏完淳《即事·復(fù)楚情何極》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國仇未報(bào)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得中華史上名。——何香凝《贈(zèng)別廖仲愷》
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溫庭筠《過五丈原》
憂國憂民的詩句篇2
四海翻騰云水路,五洲震蕩風(fēng)雷激。——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毛滂《臨江仙·都城元夕》
天時(shí)懟兮威靈怒,嚴(yán)殺盡兮棄原野。——屈原《國殤》
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聞風(fēng)六郡伏,計(jì)日五戎平。——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嚴(yán)遂成《烏江項(xiàng)王廟》
夢到鳳凰臺(tái)上,山圍故國周遭。——完顏璹《朝中措·襄陽古道灞陵橋》
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陳子龍《點(diǎn)絳唇·春日風(fēng)雨有感》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
天與三臺(tái)座,人當(dāng)萬里城。——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張祜《宮詞·故國三千里》
無邊家國事,并入雙蛾翠。——秋瑾《菩薩蠻·寄女伴》
六朝舊事,一江流水,萬感天涯暮。——張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題陳氏山居》
故國傷心,新亭淚眼,更酒瀟瀟雨。——王瀾《念奴嬌·避地溢江書于新亭》
小來思報(bào)國,不是愛封侯。——岑參《送人赴安西》
朔南方偃革,河右暫揚(yáng)旌。——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器乏雕梁器,材非構(gòu)廈材。——趙彥昭《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應(yīng)制》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令狐楚《少年行》
長劍倚天誰問,夷甫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送楊民瞻》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jì)。——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
此中何處無人世,只恐難酬壯士心。——顧炎武《海上》
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jiǎng)⒊轿獭短m陵王·丙子送春》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dòng)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愁損辭鄉(xiāng)去國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磯》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jiǎng)⒂礤a《金陵五題·石頭城》
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
東南西北效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洪秀全《吟劍》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王維《少年行四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為問花何在,夜來風(fēng)雨,葬楚宮傾國。——周邦彥《六丑·落花》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白居易《醉贈(zèng)劉二十八使君》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曹操《薤露》
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李商隱《富平少侯》
婿為燕國王,身被詔獄加。——李白《秦女休行》
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張祜《集靈臺(tái)·其二》
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孔紹安《侍宴詠石榴》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
行人莫問當(dāng)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許渾《咸陽城東樓》
待罪居?xùn)|國,泣涕常流連。——曹植《怨歌行》
夜視太白收光芒,報(bào)國欲死無戰(zhàn)場。——陸游《隴頭水》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崔道融《西施灘》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韋莊《臺(tái)城》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xì)堦枴!罹V《病牛》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歌鐘旋可望,衽席豈難行。——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憂國憂民的詩句篇3
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人情展轉(zhuǎn)閑中看,客路崎嶇倦后知。——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yún)侵小?/p>
家國興亡自有時(shí),吳人何苦怨西施。——羅隱《西施》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今日樓臺(tái)鼎鼐,明年帶礪山河。——?jiǎng)⑦^《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聞道皇華使,方隨皂蓋臣。——王維《送李判官赴東江》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漢家天子鎮(zhèn)寰瀛,塞北羌胡未罷兵。——汪遵《詠昭君》
忘身辭鳳闕,報(bào)國取龍庭。——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十年驅(qū)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戚繼光《望闕臺(tái)》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干戈。——?jiǎng)⑦^《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游《金錯(cuò)刀行》
天時(shí)懟兮威靈怒,嚴(yán)殺盡兮棄原野。——屈原《國殤》
奏愷樂,歸皇都,班爵獻(xiàn)俘邦國娛。——何承天《戰(zhàn)城南》
天時(shí)地利與人和。——?jiǎng)⑦^《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皇情眷億兆,割念俯懷柔。——鄭愔《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yīng)制》
紛披乍依迥,掣曳或隨風(fēng)。——李世民《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dú)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納蘭性德《秣陵懷古·山色江聲共寂寥》
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屈大均《秣陵》
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鄭畋《馬嵬坡》
荊山長號(hào)泣血人,忠臣死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屈原《國殤》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白居易《醉贈(zèng)劉二十八使君》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nóng)》
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地圖》
夷甫諸人,神州沈陸,幾曾回首。——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
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張養(yǎng)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陸游《病起書懷》
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潘大臨《江間作四首·其三》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毛滂《臨江仙·都城元夕》
天相漢,民懷國。——史達(dá)祖《滿江紅·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懷古》
天意眷我中興,吾皇神武,踵曾孫周發(fā)。——黃中輔《念奴嬌·炎精中否》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秋逢甲《春愁》
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shí)雪。——黃中輔《念奴嬌·炎精中否》
南北驅(qū)馳報(bào)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戚繼光《馬上作》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黃遵憲《贈(zèng)梁任父母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