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南《絕句》原文和鑒賞
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經典的詩句是出自《絕句》中的詩句。作者南宋詩僧志南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和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絕句》
作者:志南【宋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注釋介】: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具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著詩人扶杖東行,一路上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杏花盛開的時節,細雨蒙蒙,衣衫漸沾漸濕,雜著杏花的芬芳;楊柳吐青,天氣轉暖,春風拂面,醉人宜人,伴著楊柳的清香。剪剪輕風細細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愜意。
雨,冠以杏花;風,冠以楊柳。雨,是杏花浸濕過的雨,似乎更純凈;風,是楊柳篩濾過的風,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楊柳風,把風雨花木揉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濃重。
【鑒賞】: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