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現代詩《紀事》和散文
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在藝術表現上,冰心善于借鑒和運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時而以敘述人的口吻直接抒發情感。小編這里為大家帶來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紀 事》
——贈小弟冰季
右手握著彈弓,
左手弄著泥丸——
背倚著柱子
兩足平直地坐著。
仰望天空的深黑的雙眼,
是偵伺著花架上
偷啄葡萄的烏鴉罷?
然而殺機里卻充滿著熱愛的神情!
我從窗內忽然望見了,
我不覺凝住了,
愛憐的眼淚
已流到頰上了!
一九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詩的女神》
她在窗外悄悄的立著呢!
簾兒吹動了——
窗內,
窗外,
在這一剎那頃,
忽地都成了無邊的靜寂。
看呵,
是這般的:
滿蘊著溫柔,
微帶著憂愁,
欲語又停留。
夜已深了,
人已靜了,
屋里只有花和我,
請進來罷!
只這般的凝立著么?
量我怎配迎接你?
詩的女神呵!
還求你只這般的,
經過無數深思的人的窗外。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九日。
《尋常百姓》
病了一夏天,樓上嫌熱,因為暑假中客人少,便搬到樓下客廳來住。
八月××夜九時,我已經躺下了。藻在放下了圓紗帳,拉過圍屏的時候,抬頭看見掛隔簾的橫竿上,沒有了白燕的籠子,他立刻失驚地說,“順忘記了把鳥籠子拿進來了!”
我連忙坐起來,說,“你快出去看看罷,回頭貓兒會把鳥兒叼走的。”
藻走了出去,半天,隔窗叫著說,“已經出了毛病了,白燕不在籠里了!”我又連忙趿著拖鞋,也出到廊子上,看見籠子的底敞開了兩寸來寬的一縫。白燕不見了!心里立地覺得異樣的空虛。
這白燕是六年前在上海時候,母親買給小菊玩的,很細秀玲瓏的籠。鳥是淺黃色苗條的身子,很會叫,尤其是早晨。母親死后,全家回到北平,父親出了半價的車,船票,把它也帶了來,仍舊是很會叫,解了父親不少的寂寞。
前年小菊到漢口去了。有一天早晨父親給我打電話說,“我這里新養了一只貓,鳥籠掛著我總擔心,你拿去給貝貝玩罷。”第二天早晨,白燕就送來了,從此這“王謝堂前燕”就到我們這里來了。
白燕來了以后,也許是我們不會飼養罷,不大會叫了。藻說是它老了。它一冬天緘默著,有時啁啾了幾聲,也不起勁。喂它的谷子,蘇子,總是從城里買來,添水換食,也總是按時,但它總不像從前那樣精神。
春天來了,它仿佛有點歡悅,在籠里不住的跳躍著。有一天,清早,我坐在廊上,朝陽下,春風吹著新開的櫻花。我看見它側著頭左右端相著。良久,便開始嬌囀了,聲音如同一串的銀鐘,又像不斷的流泉,入耳非常的熟識而爽脆,我驚起,立時覺得春天回來了,四年前的春天回來了!藻拿著筆,從書房里出來,驚訝的笑說,“鳥又叫了。”我說,“到底它不曾老呀。”我們在廊下靜立了許久。
貝貝很愛它,一看見就抬頭拍手叫“不達!——不達!”——我教給貝貝說“鳥兒,”他說不上來,我又教給他說“Birdie”,他也說不上來,只會說“不達!”——“不達”就成了它的名字了。
它又會叫之后,我們更愛惜它了。但是藻是書呆子,我又病又懶,我們總不大管它。順是新來的僮子,人生地不熟,做事總是麻麻糊糊的。有時我看見籠子在廊上日影下掛著,鳥是直著脖子喘氣,連忙摘下籠子來一看,水一點也沒有了。我便覺得心疼,趕緊去添水,一面看著它唼唼的喝,一面數說著順。
這一天黃昏,我還出到廊子上,扣著籠子,學著貝貝叫“不達!——不達!”它從籠里低頭看了看,叫了幾聲。接著客人來了,坐著談話,便把它忘了。
這時我們都呆立著,還是我說,“算了,我們先進來再說。”藻把籠底安上,小柵門開著,仍舊掛在那里,希望它萬一回來。——在枕上我還是煩惱著。
藻安慰我似的說,“不是貓兒叼走的罷?要是的話,籠子掉下來會有聲音的,準是它自己飛走了——無論如何,總是順不小心!”
關在籠里六年,乍一出去,你會飛么?夜是這樣的黑,不但飛去認不清途程,你要飛回也不容易了!你忍不住人們的冷淡,你求解放的掙扎的嘗試。你發現開縫時的驚喜,你輕滑的鉆出籠后的彷徨,你迷惘,你試飛,你無力的在地上跳躍,我似乎看見廊邊珍珠梅的密葉下,窺伺的一對兇銳、驚喜、碧綠的眼睛。……一陣小小的旋風,寂然卷去了你小小靈魂的意識,在你萬千惶戰之中,你的柔羽,已在那毛茸茸的爪牙間撕散……
病中本來神經弱,我一夜沒有睡好!燕子!燕子!就當是你自己飛走的罷。我不忍想見你被逼貼掛在籠子的一角,撲翅哀鳴,被一只毛爪,猛攫了去!
我做了一夜夢,夢見麻雀,又夢見燕子,仿佛是兩只麻雀聚啄著燕子似的,很亂很亂的,……
早晨陽光未出,聽見鳥聲我驚起,揉一揉眼,我趕緊出到廊上來看,只見白燕的籠子仍舊空洞洞的高掛著!微涼的曉風之中,我在籠下默然的望著,直到近午。
葉底,花下,園子的角落里,我們也都找遍,連一根碎羽也不曾看見!順滿臉通紅的極口的分辨,說昨夜掛籠時,白燕子還好好的閉目立著。我沒有言語。
從此便沒有看見它,既找不著尸體,也不見它回來,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悵望。因倩人治一印,文曰“尋常百姓”,以懺自己之不能使白燕安于其居,并無望的希望它萬一重復飛入我家。病中作了許多事,此亦是無聊事之一。
一九三二年夏,病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