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現代詩《哀詞》和散文
冰心曾入讀協和女子大學理科,開始向往成為醫生,后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轉文學系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運動。小編這里為大家帶來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哀 詞》
他的周圍只有“血”與“淚”——
人們舉著“需要”的旗子
逼他寫“血”和“愛”,
他只得欲哭的笑了。
他的周圍只有“光”和“愛”,
人們舉著“需要”的旗子
逼他寫“血”與“淚”,
他只得欲笑的哭了。
欲哭的笑,
欲笑的哭——
需要的旗兒舉起了,
真實已從世界上消滅了!
八,七,一九二二
《送 神 曲》
“世界上,
來路便是歸途,
歸途也成來路。
“這輪轉的塵寰,
何用問
‘來從何處來?
去向何方去?’
“更何處有寶蓋珠幢?
又何處是金身法相?
即我——
也即是眾生。
“來從去處來,
去向來處去。
向那來的地方,
尋將去路。”
靈臺上——
燃著了常明燈火,
深深地低頭膜拜。
一九二一年,無月的中秋夜。
《塞北變江南》
人們對于美好、富裕、豐富多采的生活的向往,自古已然。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因著氣候和水土種種的關系,江南人民的生活,就比塞北美好富裕得多。因此我們歷代的文人學士,對于江南總是念念不忘,戀戀不舍。只看他們寫過多少調奇“憶江南”“望江南”的小詞?在他們的詩詞中江南的生活又是怎樣地豐富多采?“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曲岸持觴,垂楊系馬”,“開簾送酒,臨水懸燈”,這些賞心樂事都聯系著“綠如藍”、“碧于天”的最可愛憐的江南春水。“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因此,對于無水或者水少的寒冷枯黃的塞北,在他們的作品里就充滿了反感,像“衰草悉煙,亂鴉送日,風沙回旋平野”這種衰颯荒涼的描畫,真是舉不勝舉。他們描寫的藝術越高,就越使得他們的讀者視塞北為畏途。身未出關,心里已經充滿了“馬后桃花馬前雪”的委屈自憐的情緒了!至于“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那些生疏的名字,對于他們更是鳥飛不到的地
方,除了流放的囚徒,和戍守的將士,是很少人自愿到那里去的。
我覺得,我們古代的文人學士的向往江南,一方面是他們大多數人習慣于不勞而獲、寄生寄食的生活,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想往哪里去;一方面,在他們那個時代,做夢也不敢想到人類是能夠改造自然的,只有現代的掌握了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有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而且堅決地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潛力的人們,才會團結起來,憑著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把荒漠的塞北,一下子變成明媚的江南!
我初到十三陵水庫工地的時候,那里還是彌望的荒沙禿嶺。水庫攔洪以后,我再去時,大壩前頭已是一片“綠如藍”,“碧于天”的湖水,把四周的山色映襯得十分空翠,十分明媚,大有杭州西湖的風味。密云水庫我是在攔洪以后才第一次去的,真是遠山疊翠,綠波萬頃,和我記憶中的太湖,不相上下。今年春天,我還去過三門峽水庫工地,那是個更偉大的工程!我已經能夠想象三門峽水庫攔洪以后,從西安順流而下直抵洛陽,兩岸是魚米之鄉的綠油油的山村水郭……當我知道十年以來在我們廣大的國土上,已修建了六十多座大型水庫,和四百多萬處中小水庫和渠道的時候,我不知道應當用什么樣的語言和文字,來表達出我的感激和歡喜。
在我們偉大的黨的領導下的六億人民,正在我們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縱橫馳騁,充分發揮著主觀能動的治水威力,等到南水北調和根治沙漠等遠大理想一一實現了以后,將會有山皆綠,無水不清,全國人民都過著美好、富裕、豐富多采的生活,塞北和江南將和我們的古人一樣,永遠成為歷史上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