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的散文《純金的心》和現代詩
席慕蓉主要職業還是畫家不是專業詩人,她認為作詩只是興趣所致,因而數十年如一日不為廢韻大行其道的詩壇風向所左右,只寫自己想寫的詩,用自己喜歡的韻律方式抒發想要傳達的感情,無論悲喜無關名利。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席慕蓉的散文和現代詩,希望大家喜歡。
《純金的心》
二、
因此,在這樣悲苦流離的歲月中,"山里山外"里的那個少年仍然能夠用心用眼去體會周遭一切人物、事物與景物里的"美",使得這一本書除了有扉頁上所說的"有力地呈現了大時代中一個'流亡學生'的感懷、理念、夢想和抱負"之外,更等于在我們的眼前用一支無法替代的彩筆,為我們繪出了那萬里江山。
在"山里山外"這一篇里,一開始就是這樣寫的:"我想翻越一座山。山以嚴峻的臉色對待我。它是萬古千秋生了根的閘門,阻擋兵馬,過濾游子,保證林木鳥獸。行人如水,自古繞山而行。"
席慕蓉的散文和現代詩
忽聽得有銅鈴般的聲音喊:"賣涼水!"吃驚中看見一位白了頭發扶著拐杖的老婆婆守著水罐和碗,牽著一個六、七歲的男孩。男孩模仿雄雞的姿勢叫了一聲:"賣冰水!"瓦罐和陶土燒成的碗都和老人的皮膚一樣粗糙易毀,水卻象孩子的聲音一樣清澈新鮮。
一句"行人如水,自古繞山而行"便說出了人與山之間自古以來的關系與規律。然而在抗戰的時候,所有的規律都被破壞了,少年必須要用一切的力量在山中跟隨著前行者踐踏出一條路來。
但是,就算在那樣荒涼的山路上也有生活,也有人家,也有祖有孫;小小六七歲的男孩用盡力氣來叫賣他那白了頭發的婆婆所準備好的涼水,所以要鼓起胸膛伸長了脖子,象只雄雞一樣發出聲音來。
我反復讀著最后那兩句:"瓦罐和陶土燒成的碗都和老人的皮膚一樣粗糙易毀,水卻象孩子的聲音一樣清澈新鮮。"那一座嚴峻的山,那一條荒涼的路,那祖孫二人和過路少年的一場相遇,那整個中國人都知道、都熟悉也都沒有忘記的故事,就都在一碗清水中清楚而又完整地出現了——老人雖老而易碎卻仍然堅持,那孩子雖小而軟弱卻有著天真的聲音和勇氣,少年雖然獨行在荒山之中卻有著不肯放棄的盼望;三個小小的人物說出了整個國家對這一場戰亂的態度,說出了中國人在怎樣的環境里也能生存、也要生存。你說,這樣的筆,這樣的功力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屏息懾服呢?
這篇"山里山外"中還有一段:"——說到這里,平靜的山里忽然起了一陣風,只覺遠處的竹林起起伏伏,近處的樹木雨打海潮一般響,驚起多少大鳥小鳥從竹叢里從林梢間沖出來盤旋飛翔。好象滿山都有聲音催我們趕路。就在這時候,眼前驀地一暗,升起一股襲人的陰氣,原來是山高太陽低,山峰遮住斜日,盡管遠處還明亮如鏡,暮色卻早一步到了山腰。虞歌說:'走吧,款晚先投宿。'我問今夜宿在哪里,她伸手向前一指,遠處林梢掛著一匹灰白色的羅紗,我知道那是炊煙。"
整段文字就是一整幅深深淺淺有風聲也有日影的畫面,深的地方不能再加一筆,淺的地方也不能再減一分。抗戰到今天作者提筆的時候中間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以前一個荒山中的夕暮刻在少年的心上,竟然可以刻得那樣深、那樣清晰又那樣動人。
我想,除了是因為"當時年少"和"今日的功力"之外,恐怕還是因為有著那一顆象金子一樣的心的緣故吧。
《高速公路的下午》
路是河流
速度是喧嘩
我的車是一支孤獨的箭
射向獵獵的風沙
(他們說這高氣壓是從內蒙古來的)
襯著驕陽 順著青草的呼吸
吹過了幾許韶華
吹過了關山萬里
(用九十公里的速度能追得上嗎)
只為在這轉角處與我相遇使我屏息
呼喚著風沙的來處我的故鄉
遂在疾馳的車中淚滿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