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蓉的《血瀝骨》散文和現代詩
在海峽兩岸先后掀起的“席慕蓉旋風”,成為當時詩壇一道絢麗的風景線。“席慕蓉現象”的出現有著不容忽略的社會原因,同時與讀者的閱讀心理和審美需求有關,評論界甚至把它當作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加以考察。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席慕蓉的散文以及現代詩,希望大家喜歡。
《血瀝骨》
在唐代,有一個名叫王少元的孤兒。他是一個遺腹子,當年父親為亂兵所殺,棄骨荒冢。
王少元長到十幾歲,知道事象,小小的心中只有一個悲哀的愿望:他想到荒野中去找回父親,重行安葬。可是,他生平連父親的面都不曾一見,其實就算他曾在模糊的記憶里有過父親的面貌,此刻父親也已經是沒有面目可言的枯骨了。他所知道的,只是別人指給他的,一個粗略的位置。而戰亂十余年之后,怎樣才能在一片森森的白骨間去找到屬于父親的那一把呢?
他聽人說起一種驗定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如果是親子關系,血液會滲到骨頭里去;如果不是,血液就滲不進去。那少年聽了這話,果真到荒野上去實驗。他穿破自己的肌膚,試著把鮮血一一去染紅荒野的白骨。
慕蓉的散文和現代詩
從破曉到黃昏,他匐伏在荒冢之間。一個時辰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他的心比他的傷口更痛。然后,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他的全身刺滿了小小的破口,他成了一座血泉,正慢慢地,不斷地流出血來。這樣的景象,連天神也要感動吧!
到了第十天,他終于找到這樣一具枯骨。他滴下去的血,那骨頭立刻接受了,而且,深深地,深深地吸了進去,象是要擁抱那血液的主人一般。那少年終于流下眼淚,把枯骨虔誠地抱回家,重新營葬。
那種認親的方法并不見得正確,可是,使這故事動人的,是在方法正誤之外的那少年真誠尋根的一顆心。
《西湖十景》
如果有幸到杭州的西湖去玩,如果有幸,站在一個視野最好的角度,請問,你能不能放眼望去,把西湖十景,都收到眼底呢?
答案是:"不能!"
為什么?
世上沒有一個景致可以在一剎那間得到它全部精華。請問,你怎么可能同時看到"平湖秋月"和"蘇堤春曉"呢?那至少需要用掉一個清涼美麗的春天早上和一個幽靜深遠的秋天夜晚才能欣賞到的。至于"柳浪聞鶯"和"斷橋殘雪"在時間上也是絕對不可能同時兼得的景致。"雷峰夕照"和"三潭印月"時間上雖然相距不遠,但畢竟一個在黃昏一個在夜晚。"南屏晚鐘"要最安靜的慧心才能聽到,"曲院風荷"要有風的時候,才能領略。象西湖這種天地鐘靈的地方,哪里只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一眼看穿的?
你要怎樣才能索探到比較完整的西湖的美呢?答案是,時間。
不管你多么有錢。不管可以坐怎樣的交通工具,不管你身后跟著多少侍從,你仍然沒有辦法在欣賞平潮秋月的同時看到斷橋殘雪。
西洋人有一句諺語說:
"即使上帝,也不能在三個月里造出一株百年橡樹。"
更確切一點說,恐怕是上帝不喜歡一株速成的百年橡樹。連上帝也喜歡按部就班地用百年的歲月來完成一棵百年橡樹呢!
《霧起時》
霧起時
我就在你的懷里
這林間充滿了濕潤的芳香
充滿了 那不斷重現的
少年時光
霧散后卻已是一生
山空
湖靜
只剩下那
在千人萬人之中
也絕不會錯認的
背影
《苦果》
在整整一生都無法捉摸的幸福里
是什么 在不斷刺探
我那原來已成定局的命運
是什么 在不斷呼喚
我那原來已經放棄了的追尋
是什么啊 透過那忽明忽暗的思緒
在日與夜的交界處埋伏 只等我失足
曾經珍惜護持的面具已碎裂成泥
一切都只因為 我依舊深愛著你
在整整一生都無法捉摸的幸福里
無論是怎樣的誘餌 怎樣的幻象
我都愿意相信 愿意
為你走向那滿溢著淚水與憂傷的海洋
我的心在波濤之間游走
在等待與回顧之間游走
在天堂與地獄之間
無論是怎樣的誘餌 怎樣的幻象
因你而生的一切苦果 我都要親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