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鑒賞
《葬花吟》是《紅樓夢》一書中歷來最為人所稱道,也是藝術上最為成功的詩篇,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和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葬花吟》原文: |
《葬花吟》注釋: |
《葬花吟》鑒賞: |
《葬花吟》通篇意思 |
葬花吟的含義 |
《葬花吟》原文: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門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返回目錄>>>
《葬花吟》注釋:
1.飛滿天——庚辰本作“花滿天”,但細看“花”字是后來的改筆,原抄是兩小點,表示與上一“飛”字相同。故從甲戌、戚序本。這兩句或受李賀詩“飛香走紅滿天春”(《上云樂》)的啟發。
2.榭——筑在臺上的房子。
3.絮——柳絮,柳花。
4.無釋處——沒有排遣的地方。
5.把——拿。
6.忍——豈忍。
7.榆莢——榆樹的實。榆未生葉時先生莢,色白,像是成串的錢,俗稱榆錢。芳菲——花草香茂。
8.“灑上”句——與兩個傳說有關: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號“瀟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鵑鳥,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鵑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鵑”。
9.奴——我,女子的自稱。底——何,什么。
10.知是——哪里知道是……還是……。
11.香丘——香墳,指花冢。以花擬人,所以下句用“艷骨”。
12.一抔——一捧。因《漢書》中曾用“取長陵一抔土”來表示開掘陵墓,后人(如唐代駱賓王)就以“一抔之土”稱墳墓,這里用以指花冢。
13.污淖——被污穢的泥水所弄臟。
返回目錄>>>
《葬花吟》鑒賞:
曹雪芹對賈寶玉的評語是“情不情”,黛玉則是“情情”,意為寶玉將感情傾注于無情之物,即博愛萬物,而黛玉則是將感情傾注于用情的人,讀至葬花處,筆者不禁生疑,黛玉所葬之花豈非無情之物,博愛無情之物者有豈止寶玉一人哉?寶玉將落花拋至流水,一經流出便依舊把花糟蹋了,哪如黛玉將花埋了,隨土化了來得干凈,如此看來,黛玉倒盛過寶玉了。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這是《葬花吟》的第一節,寫暮春之景。花兒急急地凋謝了,經風一吹變成了漫天的花雨,褪盡了嬌艷的紅艷,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誰去憐惜她們呢?柔弱的蛛絲飄蕩在春日的臺榭前,幾時被風吹散呢?還有那飄零的柳絮撲進繡簾,是在乞求閨中人的憐惜么?
自古以來花便是女性的象征,以花喻人,以人喻花,詩詞中常用此手法。《紅樓夢》中的花與人也是對應的,牡丹對應寶釵,芙蓉對應黛玉,海棠對應湘云,杏花對應探春,老梅對應李紈,并蒂花對應香菱,桃花對應襲人,另外晴雯號稱“芙蓉仙子”。由此詩中的花當指大觀園的女兒們,花兒的凋謝也預示著她們的逝去。世人對待她們的消逝也如同對待花兒一樣,誰會來惜取將殘的紅顏呢?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女性的生命不過曇花一現,花開過后便要迅速飄落,任那些曾欣賞她們的人踐踏,芳魂艷魄都將不存,留下的只是一縷塵香。
“有誰憐”隱含了一段答語,世人春風都不懂得憐惜落花,對她們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觀,置之不理,懂得憐惜落花的只有黛玉了,自稱絳洞花主的寶玉也不懂,將殘紅付與無情的流水,豈知流出大觀園后便會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踐踏更為悲慘。
游絲之軟,游絲之弱,不禁讓人聯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于詩書之家,幼年喪母,父親死后益發無依無靠,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樣寄居賈府生命之軟弱,不正如檐下飄蕩游絲么,隨時都有可能被風斬斷。僅憑賈母的疼愛和寶玉的那份愛情維系著生命,怎經得日日夜夜的風吹雨打。
王國維說“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江心點點萍”。落絮的人生,落絮的命運,天意如此,無可奈何。
“落花”“游絲”“落絮”,同樣的飄零,同樣的憂傷,同樣的命運,同樣的還有那花下的葬花人。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第二節轉而寫人。暮春是個憂傷的季節,彈指間紅顏衰老,百花凋零,無可奈何,惟有惋惜。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對寶玉的誤解,更是滿懷憂郁惆悵。許多版本的“無處訴”作“無釋處”或“無著處”,筆者認為不妥。第三十七回黛玉《詠白海棠》中“嬌羞默默同誰訴”,第三十八回黛玉《詠菊》中“片言誰解訴秋心”,《菊夢》中“醒時幽怨同誰訴”,皆用“訴”而不用“釋”或“著”,此處亦是。最后一句寫黛玉不忍心踐踏落花,同時也暗含其他人卻在落花上走過的意思。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第三節又轉回寫景。柳葉和榆莢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卻不管桃花的飄零,李花的紛飛,等到來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只是閨中卻無昔日的葬花人。讀至這里,不禁萌生對柳絮榆莢的厭惡之情,只是天地不仁,世道無情,我們又何必去怪罪柳絲榆莢呢?在這個世道上,多數人都是只顧自己能夠芳菲百年,哪管別人的死活。王熙鳳說得好“‘坐山觀虎斗----坐收其利’,‘借劍殺人----不露痕跡’,‘引風吹火----費力不多’,‘站干岸兒----不沾事’,‘推倒油瓶子不扶----懶到家了’,都是全掛子的武藝”,錦上添花的不少,雪中送炭的難尋。此節連用兩層對比,前兩句柳絲榆莢的芳菲與桃花李花的飄零對比,后兩句將人與桃李對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另外筆者疑此節為后文埋下伏筆,“柳絲榆莢”可能暗指李紈和賈蘭。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隨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第四節轉寫燕子。前一節已言桃李不如柳絲榆莢,人不及桃李,悲已至極,因此將視角植物轉向梁間飛燕。燕巢飄香,這本是可喜之事,黛玉卻惱燕子無情,本節之妙正在于此。此節虛寫燕子,實寫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銜花筑巢的結果,怎能不讓惜花的黛玉生恨。情由景發,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回答上節之問,重拾上文之悲。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第五節寫花之境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風霜無情地摧殘花枝,艷麗的芳華能有幾時呢?一旦飄落便化作香塵,再也無處尋覓。風似刀,雪如劍,最后著一“逼”字,尤顯殘酷無情。這樣的日子令人望而卻步,更何況一年三百六十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日如此,歲歲不改。此節明寫花,實寫人,黛玉寄居賈府,陷于孤立無援的處境,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因為風刀霜劍無孔不入,所以她才步步留神,時時警惕,即便如此,黛玉仍逃脫不了命運之劍,最終還是傷痕累累地逝去。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花枝見血痕。
第六節寫葬花之人。黛玉獨自一人,手把花鋤,邊哭邊葬,讀來無限悲傷,最后一句“灑上花枝見血痕”更是斷腸之語。許多版本將“花枝”誤作“空枝”,所謂“花之顏色人之淚”,花之顏色乃淚染成,不必灑上“空枝”后見血痕。這日本是餞花節,大觀園的其他女孩都在慶祝,而黛玉避開他人,獨自至花冢前默默灑淚,這本已悲,竟又血淚,令人心痛。想當年娥皇女英哭于九嶷,血淚灑于青竹之上,故有斑竹,其后又于瀟湘之間投水自盡,號為湘夫人。黛玉瀟湘妃子,竟亦哭出血淚,染紅花枝,想至黛玉死時,其院內亦盡是斑竹,筆者心亦滴血。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第七節轉而寫景。日已黃昏,杜鵑無語,青燈照壁,冷雨敲窗,初睡之人,未溫之被,盡是黛玉想象之境,如此凄涼之境恐怕也只在想象中才有。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國亡之后甚是悲痛,死后魂化為杜鵑鳥,悲鳴是滴出血來。這里黛玉自比杜鵑,緊應上節之血淚,亦嘆自己命運之悲慘。等光弱故青,心寒故雨冷,此時此境怎能入眠?黛玉由情生景,自景見情,傳情入景,自景悟情,情景反復,循環不絕。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第八節是黛玉的自問自答。
問曰:“什么事這么傷神呢?”
答曰:“半為憐春半惱春。”
問曰:“為什么既憐又惱呢?”
答曰:“憐春忽至,惱春忽去。”
問曰:“有來就有去,自然之理,有什么可惱呢?”
答曰:“來時不告訴自己,去時也不打聲招呼。”
短短四句,三問三答,十分精練,卻用口語寫出,清新自然,不加雕飾,平白如話,妙不可言,大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訪隱者不遇》)之風。此節終于跳出了前面愁惆悲慘的氛圍,微微帶些傷愁,更多的則是黛玉的活潑,讓人稍稍有點喘息之機。另外,許多版本將口語“奴”作書面語“儂”,不妥,“奴”顯小女兒隨口成句之口吻,“儂”則帶文人之酸氣。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第九節寫幻境。在憐春惱春之后,黛玉又回憶起了昨晚之事,所謂的悲歌只是自己的心在沉沉低吟而已,花兒哪有靈魂,鳥兒哪有精靈,黛玉怎能聽到它的悲歌呢?在庭外悲歌的只是自己的孤魂。花魂與鳥魂都難以挽留,自己的靈魂又怎能挽留呢?問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花兒,花兒低頭含羞。他們雖然無語,卻已給出了答案,悲歌的是自己,無法挽留的亦是自己。
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第十節寫心愿。筆者幼時亦常想變成一只小小鳥,飛向藍天,不想黛玉亦有此意。前兩句豪情萬丈,要生出雙翼,隨花飛出禁錮自己的大觀園,飛到那無愁的天盡頭。后兩句筆鋒頓轉,一落千丈,只可惜那天盡頭哪有埋葬鮮花的墳丘,哪有埋葬自己的墳墓。在黑暗痛苦中的黛玉終于想到了逃避,欲逃離苦海飛向無憂怎么可能呢?只能用云天盡頭無香丘來蘊藉自己。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掊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第十一節以死明志。這一節是對“風刀霜劍”的控訴,是寧肯葬身黃土也不愿隨波逐流,同流合污的掙扎和抗拒。一個弱不禁風的小女子竟以死來保衛自己的真率純潔,免受玷辱,足以對她致以崇高的敬意。自前一節以來,激情一路高漲,至此達到巔峰,格調十分悲壯。“質本潔來還潔去”便是黛玉的一生,真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芙蓉。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第十二節葬花葬奴。花兒飄落尚有葬花人收以錦囊,掩以凈土,葬花人死時會有誰來收葬呢?人不如花,這就是宿命吧。“癡”乃是黛玉一生的概括,因為癡,在污淖前堅貞不屈,因為癡,以淚還恩,至死不悔。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第十三節花落人亡。此節是對上節的回答,未卜儂身何日喪?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他年葬儂知是誰?那時花已落人已亡,什么都不知了,還問這個干什么呢?
《葬花吟》是《紅樓夢》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紅樓詩詞中的杰作。這種詩文結合的寫法在其他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中亦不少見,但結合如此緊密而非堆砌之作卻是前無古人。如果沒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兒誄》,黛玉與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
返回目錄>>>
《葬花吟》通篇意思
花兒都已經枯萎凋謝,風兒吹得它漫天飛舞,鮮紅的顏色褪了,鮮味消失了,有誰對它同情可憐?
柔軟的蜘蛛絲兒似斷似連,飄蕩在春天的亭臺樓閣之間,滿天飄的柳絮隨風撲來,沾滿了那銹著花的門簾。
閨房中的少女面對著這殘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滿懷憂郁惆悵,沒有地方寄托愁緒。
手里扛這花鋤掀開門簾走到園里園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這它們走來走去?
清兆的柳絲淺薄的榆莢,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的飄零,也不顧李花紛飛。
待到明年大地回春,桃樹李樹又開花了,可是來年的閨房中還能剩下誰呢。
新春三月,燕子噙來百花,散發著花香的巢兒已經墊成。房梁上的燕子啊,你們對待花兒也太無情了,
雖然明年你們還能銜花啄草,但你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經死去,舊巢傾落,而且房梁空空。
一年有三百六十日,過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樣的寒風,利劍般的嚴霜,無情地摧殘著花枝,明媚的春光鮮艷的花朵,能夠支撐多少時候?
一旦飄零了就再也無處尋覓。花開的時候容易看到,一旦飄落了就很難找到,站在階前愁思滿懷,可愁壞了我這個葬花的人。
手里緊緊握住花鋤,暗暗灑下熱淚,那空枝上似乎也傾染著斑斑血跡。
杜鵑泣盡血淚默默無聞,凄慘的黃昏正在降臨。我扛著花鋤忍痛歸去,關好了深深的閨門。
清冷的燈光照射著空空的四壁,人們剛剛入睡。春雨敲打著窗戶,床上的被褥還是冰冷冷的。
人們奇怪的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這樣格外傷心,一半是對美好春光的愛惜,一半是惱恨春光匆匆的離去。
來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走的時候一聲不響地離去。
昨天晚上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傳來一陣陣悲涼的歌聲,不知道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精靈,但不管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精靈,都一樣留不住,問那鳥兒,鳥兒不說話,問那花兒,花兒低頭含羞。
但愿我從今能長出一對翅膀,隨著那飛逝的花兒一同飛到那天際的盡頭。
但是即使飛到了天際的盡頭,那兒會有埋葬花兒的紋丘?
不如用著錦繡的香袋收起花兒嬌艷的尸骨,再用一掊潔凈的籬土,掩埋你這絕代風流。
原你按高貴的身材潔凈的生來又潔凈地死去,不讓你沾染一點污淖,被拋棄到坑臟的河溝。
花兒呀!你今天凋零了有我來把你埋葬,誰知道我這個苦命的人啊,什么時候忽然間死去。
我今天把落到地上的花埋掉,人們都笑我傻,但是等到我死了的時候,掩埋我的人又是誰?
請看那凋殘的春色,花兒正在從枝上往下落,那也是閨中少女衰老死亡的時候。
一旦春天消失,少女也變成老太太,花兒落了,人也死了,花兒人兒兩者彼此不相知。
返回目錄>>>
葬花吟的含義
1、此詩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現實摧殘下的心靈世界,表達了她在生與死、愛與恨復雜的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焦慮體驗和迷茫情感。
2、它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