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名家名篇 > 詩詞鑒賞 >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 文軒 詩詞鑒賞

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云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挾來陣陣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陽光,投下慘淡的影子,漸漸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別的地方,你走了,一陣陣蕭索的風,帶來易水上的蒼涼。那風呵,又吹起來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盡霜凍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黃葉,影子是這樣的孤單。還記得嗎,還得那飛絮如雪的時候?我久久瞭望你遠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臨,浪花飄起來了,是茫茫的煙霧,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陽。只有那孤苦柳樹,迎來匆忙的過客,扭動著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輕輕地舞動。

春天里,我們彼此相愛,卻在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無數相思的落淚。回憶起攜手并肩時的親密,那份感傷,就象無數的細繩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勁舞的畫舫,依然繞著河岸緩緩地移動,可是我的心里卻是這樣的冷落,水在流,云還是那樣地飄,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兒,你在何處。想著那些相戀的日子,如同一陣吹來的東風,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風呵,吹不進重疊的窗簾,只是讓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間。我只能等待那個梅花的精靈,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在月淡星稀的時候,我對她說出自己心中的苦悶,讓她傳達我對你深深的思念。

注釋

⑴金明池:詞牌名,秦觀創調,詞詠汴京金明池,故取以為名。

⑵悵:失意,懊惱。

⑶蕭蕭:風聲,草木經風搖落之聲。

⑷霜條:經霜的樹枝條。

⑸舊時飛絮:化用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之九:“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

⑹晚來:夜晚來臨之際。

⑺行客:來往的行旅客人。

⑻燕臺佳句:燕臺,又指燕昭王延攬天下賢士的黃金臺。柳氏此處喻指幾社文人雅集賦詩的地方。

⑼春日釀成秋日雨:指當年幾社名流與柳氏交游,曾為她作春閨風雨的艷詞,競成為今日飄零秋雨的預兆。

⑽疇昔:過去,以前。

⑾如許:如此,此為概指之辭。

⑿繞堤畫舸:化用湯顯祖《紫釵記》中“河橋路,見了些無情畫舸,有恨香車”句意。

⒀憶從前:“憶”,回憶。此為回憶從前那些相戀的時光。

⒁眉兒愁苦:陸游《釵頭鳳》:“一杯愁緒,幾年離索”,表現詞人懷念戀人,柔腸寸斷的心緒。

⒂梅魂:化用蘇軾《復出東門詩》:“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⒃伊:彼,他或她。

賞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詠寒柳》中的柳具有獨立自主的自由心性與主體意識,不依附于某個實體,雖慨嘆凄涼的境遇,卻沒有失去自我的主體意識,期望與梅魂平等地對話。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為柳重塑了剛毅的品格,而這種剛性氣質則是來自于詩人主體的獨立人格意識與自由心性。

上闋明寫柳而暗寫人生的遭際。“有恨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南浦”一詞緣于江淹的《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中國人喜聚不喜散,對于送別總是很敏感的,分別總會令人為之愁腸百轉,淚濕衫袖。此詞開頭便把地點定在這樣一個令人的情緒易較為之傷感的環境中,在這樣一個送別的地點,又是一個這樣的秋日的黃昏,殘陽西掛,滿目凄涼,伴隨著泠泠的寒風。

“更吹起,霜條孤影。”一個“孤”字,更為這凄涼的環境平添一絲的無助、孤獨。起語全用冷色調的詞,刻畫了一個凄涼暗淡之境,寫盡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獨、無奈的心境。“還記得,舊時飛絮”一句,把時間由現在推向過去,現今的生活是孤獨、無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舊時飛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詞人在這里用了“柳絮”這一意象,“柳絮”無根無蒂任風吹落,隨意飄蕩,多令人產生憐憫之情,因詠《燕臺詩》而癡戀其人。又燕臺曾是當年燕昭王招攬賢士的黃金臺。此處的用典,言約而意豐,它既暗含了詞人與陳子龍通過詩詞唱和結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詩酒集會度過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時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點亮色。

詞人在上闋的最后用“尚有燕臺佳句”結尾,是因為這段生活曾給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憶起這段生活,仍不禁淚流涔涔。詞的下闋主要是借回憶過去來寫對愛情的固貞執守。換頭處,詞人用“春日釀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闋的結句,又為下面的憶舊展開了鋪墊。與陳子龍的短暫的相識、相戀給詩人暗淡的生活帶來些許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點亮色,但這短暫的歡娛卻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寫盡了人生的變故。

“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詞人想過去,痛惜今日,寫盡相思之苦,“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云猶故”,畫舸本是歡情之物,但即使擁有了它,自己依舊是先前的那個自己,或許更多了一點孤獨、寂寞,這一切都是因為沒有了情人的陪伴。“一點東風”這里暗指陳子龍,沒有了他,致使詞人一生“眉兒愁苦”,“雖知己而必別”,互為知己的愛人卻注定無法終生廝守在一起,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悵惘之事。

下闋詞人以“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結句,這里是借用了湯顯祖的《紫釵記》的故事來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跡,也同時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勢力進行的堅強的反抗,但同時也對未來帶有些許的幻想與渴望。《紫釵記》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愛上了詩人李益,兩位有情人幾經困難落幕前終于在長時別離后團圓,此時的他們贈詩唱和,句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別是把自己和情人設想為劇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團圓,到那時“與伊深憐低語”。通過詞的下闋,可以看出,柳如是對愛情是忠貞的、執著的,她對陳子龍是有著刻骨銘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詞“濃纖婉麗,極哀艷之情”,她以一個女子的細膩的感觸來寫自己的情感經歷,故而真切感人,她讓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際,以及在困境中她對愛情的固貞、執守和對命運的不屈從。

古代詩詞鑒賞

周邦彥《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注釋】

⑴直:柳陰連成一條直線。

⑵煙:薄霧。弄:飄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煬帝時所修。

⑷飄綿:指柳絮隨風飄揚。行色:行為出發時情狀。

⑸京華:京師。

⑹長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別的亭子。

⑺柔條:柳枝。古人有折柳贈別之習。

⑻舊蹤跡:過去的情狀。

⑼趁:逐,追隨。哀弦:哀怨的樂聲。

⑽離席:送別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節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

⑿迢遞:遙遠。驛:驛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惻:悲傷。

⒂漸:正當。別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碼頭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靜謐。

⒄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樓臺。

⒆露橋:布滿露珠的橋梁。

【譯文】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

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經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

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臺向故鄉了望,

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厭倦,

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

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

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著閑暇到了郊外,

本來是為了尋找舊日的行蹤,

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

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

驛站旁的梨花已經盛開,

提醒我寒食節就要到了,

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滿懷愁緒看著船像箭一樣離開,

梢公的竹篙插進溫暖的水波,

頻頻地朝前撐動。

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

驛站遠遠地拋在后面,

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

卻發現已經是一片蒙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慘,

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

送別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

春色一天天濃了,

斜陽掛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

聽人吹笛到曲終……

唉,回憶往事,

如同是一場大夢。

我暗中不斷垂淚,

難以排遣的是那永遠的隱痛。

【賞析】

自從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說,認為是一首送別詞。胡云翼先生《宋詞選》更進而認為是“借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釋為送別詞固然不是講不通,但畢竟不算十分貼切。其實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游京華,卻還留戀著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周邦彥和名妓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為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那段風流故事當然不可信,但這樣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里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借著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里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誰送行色呢?柳。怎樣送行色呢?“拂水飄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著,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閑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蹤跡”,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為什么說“閑”呢?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現代人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親友到月臺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后,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這就是“閑尋舊蹤跡”。那么,此時周邦彥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釋說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如何接得上?所以這應是船開以后尋思舊事。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真是難以忘懷啊!這里的“又”字告訴讀者,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后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周濟《宋四家詞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他認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但細細體會,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后。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的,感情卻又有波瀾。“凄惻,恨堆積!”“恨”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里,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背著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讓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傷。

統觀全詞,縈回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經典古詩詞鑒賞

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翻譯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發出憤懣、郁結的聲音,燕趙這一帶自古多義士,慷慨悲歌,意氣難平。

易水慢慢地流著,天青草綠,河山依舊,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荊軻那樣的壯士,來為他送行呢?

注釋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產的刀,以鋒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寶刀、寶劍。

匣中鳴:古人形容壯士復仇心切,常說刀劍在匣子里發也叫聲。

燕趙:戰國時的兩個諸侯國,分別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區。古時燕趙出過不少俠客義士,干出了很多悲壯的事情。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與拒馬河匯合。古時是燕國南部的一條大河。

潺潺:河水緩緩流動的樣子。

荊卿:即荊軻,戰國時衛國人。

創作背景

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禎十三年),詩人母喪服滿,這時,建州女真族統治者已改國號“清”,對明王朝虎視眈眈;國內義軍風起云涌,威逼京城。陳子龍由家鄉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赴京途中過易水的時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荊軻的慷慨悲歌,于是援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鑒賞

明末的詩人,生逢異族入侵之時,面臨國破家亡的嚴重威脅,凡有點民族感情的,都該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樣下筆成詩,如何抒情達意,卻也有高下之分。

懷古詩不同于詠史詩那樣歌詠史實或以詩論史,而是重在抒寫詩人由古人古事所觸發的`思想感情,即所謂“言近旨遠”。此詩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鳴寫出報國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從眼中所見易水實景,引出對國事的無限隱憂。全詩運思深沉,情懷激蕩,蒼涼悲壯,可入司空圖《詩品》所言“悲概”一類。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志由物顯,報國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鳴來展現,雖壯懷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論,粗獷叫器。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戰刀以鋒利著稱于世,人們稱為“并刀”。它真的“昨夜”鏗然有聲作“匣中鳴”么?詩人一開章暗用了一個典故:相傳楚國劍工鑄成的干將、莫邪雌雄雙劍,將要殺敵飲血時常作匣中鳴;《刀劍錄》也說,烏孤寶刀“有敵至,必鳴”。近代鑒湖女俠秋瑾也用過這個典故,“昨夜龍泉壁上鳴”。這不明明是借身邊佩刀來表達抗敵救國的強烈愿望?“燕趙”是春秋時期的兩個諸侯國,包括河北、山西一帶地區。詩題中代大文學家韓愈說:“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這里曾出現過荊軻、高漸離這些英雄豪俠!詩人說“悲歌最不平”,意思是:他們熱血剛腸,疾惡如仇,面對強敵,敢于拔劍而起,還不是因為心頭塊壘難平?

《經世編序》里說,陳子龍“自幼讀書,不好章句,喜論當世之故”。年輕時與夏允彝等締結“畿社”,企圖匡救時弊。公元1637年(崇禎十年)中進士,如今正當而立之年,風華正茂。抗敵御侮的決心,匡時濟世的夙愿,交織成巨大的精神原動力。今天途經“燕趙”舊地,棖觸起荊軻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騰起一腔熱血,急于投入戰斗,效命疆場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情因景生,憂世憂時之情由所見易水景象引出。詩人借易水興感,顯然是為了說明那些統治者醉生夢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樂,早就置國家安危于不顧。“可憐”一詞,仿佛是為荊卿惋惜,其實,不正是為了抒發那種知音難覓、報國無門的憤懣嗎?在荊軻活著的年代,對強敵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詩人陳子龍卻只能用“可憐”來表達英雄失路的悲哀,這,不正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么?

詩人出語猶如悲嘆,又絕非無病呻吟,庸人自擾。崇禎以來,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禎二年)、1634年(崇禎七年)、1636年(崇禎九年)三次入關犯境,進逼北京郊區,詩人《遼事雜詩》之一的“十載三逢敵騎來”即指此國難。時刻關心著國家民族命運的陳子龍,已經預感到不久將會有國破家亡的慘禍了,“可憐”二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為它唱挽歌;可是,詩人為之倡導的大敵當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荊軻式英雄主義精神非常值得后來者珍視。

語文必備古詩詞鑒賞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全詩格律嚴整,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接下來分享《春望》的意思和賞析。

《春望》原文及翻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賞析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古詩詞鑒賞古代詩人知識

[宋]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曉云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里洋村),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謚號“文”。

曉云,一作“晚云”。

低徊,一作“低回”。

繚繞,回環旋轉。

秋天的早晨,江的北岸天色陰沉沉的,低低的烏云含著雨意,在天空徘徊著,陰晴不定。既不愿望對岸的青山,山勢曲折纏繞,江流迂回婉轉,心頭不禁涌起一陣困惑,路究竟在何方?忽然間,無數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之處隱約駛來。

王安石晚年辭官閑居于江寧府(南京)城東的“半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此詩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

詩的頭兩句寫天,后兩句寫地,可見詩人眼界開闊而幽深。寫天的同時既交待了地點(江北)、季節(秋)和時辰(曉),又寫出了陰晴莫定的天氣變化。“江北秋陰一半開”,似乎有了由陰轉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逆轉為“曉云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還有一個低首徘徊的詩人。然而從事的后兩句可以明確看出另一層深意,詩人不甘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追求光明。詩人放眼遠望,視野被“青山繚繞”的阻斷,陷入了“山重水復疑無路”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就在這時,詩人筆鋒一轉,在“青山繚繞”之中,忽然遠遠地看見“千帆”山林的掩映下,正隱隱約約向近處駛來。

視野一下子就變得豁然開朗,眼前開闊了,暢通了。詩人在字里行間巧妙地暗含著對時事與某種人生哲理的深刻體驗。這種思理與抗爭是積極的,向上的,與婉約派詞人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消極頹廢的人生態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

738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在线播放 | www.色.com | www日韩免费高清视频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A片免费网址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 | 天天怕夜夜怕狠狠怕 | 欧美簧片在线 | 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 阿v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青青草视频 | 国产高清永久免费 | 国产成人免费 | 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 午夜视频十八嗯嗯啊免费 | 日日日日干 |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 | 99影视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青娱乐在线视频盛宴 | 国产正在播放 | 国产大尺度吃奶无遮无挡网 | 久久综合热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婷婷丁香社区 | 91视频久久 |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 亚洲制服丝袜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91文字幕巨乱亚洲香蕉 |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 亚洲精品第一页 | 欧美理论影院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精品区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二级黄绝大片中国免费视频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精品中文 | 玖玖玖影院 | 日日夜夜操操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