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名家名篇 > 詩詞鑒賞 >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10篇

時間: 梓炫 詩詞鑒賞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1

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小娃撐著小船,偷偷地從池塘里采了白蓮回來。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蹤,浮萍被船兒蕩開,水面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水線。

賞析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jìn)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xì)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fēng)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zhǔn)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

蓮花盛開的夏日里,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采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蕩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fēng)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著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2

詠柳

賀知章〔唐代〕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嫩綠的新葉,輕垂的柳條像千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不知道這細(xì)細(xì)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是那二月的春風(fēng),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賞析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fēng)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tài)。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jīng)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zhuǎn)過來?!氨逃駣y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xiàn):“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fēng)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fēng)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赌鲜贰氛f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xiàn)蜀柳數(shù)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饼R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fēng)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guān)于楊柳的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fēng)”,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fù)Q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shù)構(gòu)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xiàn)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的美女,柳,為什么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guān),“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fā)、互為補(bǔ)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yuǎn)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xué)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xì)葉”“二月春風(fēng)”又是有聯(lián)系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fēng)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guān)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fēng)”恰相呼應(yīng)——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xì)葉誰載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痹谫R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fēng)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fēng)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fēng)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fēng),把春風(fēng)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注》云:“賦物入妙,語意溫柔?!?/p>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3

鹿柴

王維〔唐代〕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賞析

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xiàn)的境界卻有區(qū)別?!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cè)重于表現(xiàn)雨后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cè)重于表現(xiàn)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cè)重于表現(xiàn)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安灰娙恕保选翱丈健钡囊馓N(yùn)具體化了。

如果只讀第一句,讀者可能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后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暗劇倍诸H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fēng)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此刻,這一切都杳無聲息,只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展葌饕簦娍展戎眨豢丈饺苏Z,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fù)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jìn)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于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于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yīng)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讀者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xì)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dāng)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gòu)成的強(qiáng)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zhuǎn)瞬逝去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jìn)了一點暖色,結(jié)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原本無軒輊之分。但靜而近于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xiàn)了作者美學(xué)趣味中獨特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cè)重于表現(xiàn)靜美,《山居秋暝》色調(diào)明朗,在幽靜的基調(diào)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yùn)含著活潑的生機(jī);《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盡管還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xiàn)出詩、畫、樂的結(jié)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但是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xì)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4

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yuǎn)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fù),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jìn)取精神。

詩的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yuǎn)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jìn)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yuǎn)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yuǎn)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yuǎn),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yuǎn)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jìn)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yuǎn)。

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yuǎn)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dāng)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dāng)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yuǎn),看到目力所能達(dá)到的地方,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jìn)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yuǎn)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yuǎn),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fā)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這應(yīng)當(dāng)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yáng)哲理。像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gòu)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5

春曉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dá)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dá)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fēng)雨聲,現(xiàn)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fēng)雨不是疾風(fēng)暴雨,而當(dāng)是輕風(fēng)細(xì)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nèi)、讓人想象墻內(nèi);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xiàn)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bǔ)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保ā秿s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huán)波折。首句破題,“春”字點明季節(jié),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疤幪帯笔侵杆拿姘朔?。鳥噪枝頭,一派生機(jī)勃勃的景象?!奥勌澍B”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三句轉(zhuǎn)為寫回憶,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聯(lián)想到春花被風(fēng)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為惜春,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dān)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通:惟)

賞析

這首詩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而是表現(xiàn)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fēng)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多了點詩意,少了份傷感。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他當(dāng)年輕快意的時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無不是美好愜意。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jìn)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rèn)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yáng)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guān)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gòu)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盁熁ㄈ隆?,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yù)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yáng)州之情溢于言表。

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xì)節(jié)?!肮路h(yuǎn)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揚(yáng)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yuǎn)去的風(fēng)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yuǎn)遠(yuǎn)的水天交接之處。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fēng)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yuǎn)影的細(xì)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7

楓橋夜泊

張繼〔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賞析

全詩以一愁字統(tǒng)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dá)了作者思鄉(xiāng)之情。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yuǎn)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yuǎn)。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fēng)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薄洞兩疤圃姟罚骸啊畬Τ蠲摺譃槿玛P(guān)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zhuǎn)反側(cè)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fā)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詩人運思細(xì)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yùn)了六景一事,用詩意的語言構(gòu)造出一個清幽寂遠(yuǎn)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dá)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8

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代〕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賞析

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吭跓熿F迷蒙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fā)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吭诮械囊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zhǔn)備。

“日暮客愁新”,“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lián)系,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日落黃昏,江面上才水煙蒙蒙。同時“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詩人自指。若按舊日作詩的所謂起、承、轉(zhuǎn)、合的格式,這第二句就將承、轉(zhuǎn)兩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這也是少見的一格。為什么“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呢?我們可以讀一讀《詩經(jīng)》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風(fēng)·君子于役》)這里寫一位婦女,每當(dāng)?shù)较﹃栁飨?、雞進(jìn)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們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時旅人的心情嗎?本來行船停下來,應(yīng)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

接下去詩人以一個對句鋪寫景物,似乎要將一顆愁心化入那空曠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潛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钡谌鋵懭漳簳r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yuǎn)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耙皶缣斓蜆?,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lǐng)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jīng)過一番上下求索,終于發(fā)現(xiàn)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盎驶嗜d,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fēng)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zhǔn)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xiāng)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敖逶陆恕?,這畫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背后卻是詩人的愁心已經(jīng)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叭朔A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fēng)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shù)美。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xiàn),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bǔ)充,構(gòu)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nèi)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9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古詩簡介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望洞庭》載于《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此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的奇思異采。表達(dá)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翻譯/譯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fēng)平浪靜如同未磨拭的銅鏡。

遠(yuǎn)遠(yuǎn)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青青的螺。

賞析/鑒賞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diào),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yuǎn)景迷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xiàn)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xiàn)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jié)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dá)給讀者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fēng),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扮R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fēng)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fēng)”,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否則,湖面狂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shù)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shù)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xiàn)在設(shè)譬的精警上,還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tài),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xué)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兒童背誦唐詩及賞析篇1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gòu)圖設(shè)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yuǎn)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節(jié)的風(fēng)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fù)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xiāng)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qiáng)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qiáng)烈。在當(dāng)時封建社會里,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fēng)土人情、生活習(xí)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xiāng)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xiāng),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zhì)樸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里思鄉(xiāng)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強(qiáng)烈,那么,詩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凹压?jié)”是親人們團(tuán)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xiàn)在呢,詩人只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tuán)圓的節(jié)日里不禁想到了家鄉(xiāng)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xiāng)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fā)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發(fā)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zhì)樸,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jīng)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 潮,出現(xiàn)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jié)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zhuǎn)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 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xiàn)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zhuǎn)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tuán)聚的聯(lián)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jié)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么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后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xiāng)和親人們歡度佳節(jié),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488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 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香蕉 | 国产av毛片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 特黄a大片免费视频 | 欧美成人免费毛片 | 日本三级理论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A片免费网址 | 最新av在线网址 | 一级一级 a爱片免费视频 | 欧美顶级毛片在线播放 | 欧美一区免费 | 老头巨大校花体内驰骋小说文 | 最新亚洲国产 | 天天搞天天操 |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视频 | 一级片视频免费观看 | 免费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 五月色综合 | 曰批全过程40分钟免费视频多人 | xxxx日本在线| 1级毛片 | 青青草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免费视频99 | 性福利影院 | 2016天天干 | 美女下面被cao出水 玖玖玖影院 | 五月婷婷社区 | 欧美一级电影在线播放 | 亚洲免费小视频 | 网站免黄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 五月婷综合 | 国产精品激情福利视频 | 一级高清毛片 | 日韩不卡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