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10篇
菊花
唐寅〔明代〕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盡借一作:借人)
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詩,沒有什么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于香草美人筆法。
首聯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并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么突然,所以頷聯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其品質。
后兩句是詩人的托物起興,以菊花自比。頸聯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吧,尾聯寫盡借籬落看秋風,籬落是指籬笆,記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里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2)
題菊花
黃巢〔唐代〕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鑒賞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歌風臺》)古往今來,卻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自從東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征。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離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院菊花瑟瑟飄搖。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西風”點明時節,逗起下句;“滿園”極言菊花之多;說“栽”而不說“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以一種挺立勁拔之感。寫菊花迎風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這在文人詠菊詩也不難見到;但“滿園栽”卻顯然不同于文人詩中的菊花形象。無論是表現“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絕俗”之態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脫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說“滿園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征,與“孤”字無緣。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生命力,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的秋風中,菊花似乎帶著寒意,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不像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竟發,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或懷才不遇。作者的感情有別于此,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小詩的后兩句是說,有朝一日,我要當了春神,我將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開。后兩句正是作者感情自然的發展,作者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里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象,集中的表達了作者宏偉的抱負。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于底層勞動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遇命運的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所謂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農民政權的施政綱領,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廣大勞苦大眾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還體現了農民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溫暖。不妨認為,這是詩化了的農民平等思想。
這里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而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著做命運的奴隸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別。詩的作者說:“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了農民階級領袖人物__舊政權的豪邁意志和信心,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鐵門檻。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表現了一位胸懷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蘊。這是因為詩中成功的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3)
菊花
元稹〔唐代〕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賞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么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悅。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了詩人賞菊時悠閑的情態。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字里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的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4)
不第后賦菊
黃巢〔唐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賞析
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起義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并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起義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我花開后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御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起義風暴一旦來臨,腐 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云霞,映照著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里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畫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民起義的“重陽佳節”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后,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像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頌歌。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5)
詠菊
白居易〔唐代〕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賞析
初降的霜輕輕的附著在瓦上,芭蕉和荷花無法耐住嚴寒,或折斷,或歪斜,惟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
夜里寒霜襲來,本來就殘破的芭蕉和和殘荷看起來更加不堪。只有籬笆邊的菊花,金黃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更加艷麗。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此詩贊賞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6)
蝶戀花·黃 菊開時傷聚散
晏幾道〔宋代〕
黃 菊開時傷聚散。曾記花前,共說深深愿。重見金英人未見。相思一夜天涯遠。
羅帶同心閑結遍。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欲寫彩箋書別怨。淚痕早已先書滿。
鑒賞
這是一首感秋懷人的離別相思之詞。黃 菊開時,是雙方離別之時,也是相約重逢之時,故而黃 菊成為了他們離合聚散的標志,每見黃 菊,格外動情。前三句描寫一年之前的離別情景,那是“黃 菊開時”,彼此都為離別而悲傷,并且“共說深深愿”,許下心愿,立下誓言,其內容當包括下文所說的“重見金英”時節必定回來團聚。可是,等待了一年,菊花又開了,人卻沒回來,于是,“相思一夜天涯遠”。這一句,非常真實,非常細致,也非常深刻。“相思”二字顯然是點題之筆,但在此前,女主人并沒有把這個兩個字放在心上,因為她雖然身處相思之境地,而她的心卻只是等候在企盼之中。屈指記日,待到菊花重開,離人便可團聚,因為這是約定好的,發過愿、立過誓的,故而她對團聚重逢深信不疑,這之前,只不過是等待罷了。然而,期限到了,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以前的期待竟然化作了泡影。于是,女主人一下子陷入了相思的痛苦之中,一夜之間才感覺到了離人是在遙遠的天涯。相見有期一下子變成了相見無期,希望一下子變成了失望,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女主人能承受得住,已經很不簡單了。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真正的相思之苦和離別之怨,詞的下片寫的就是此苦此怨無法排除的情況了。“羅帶同心閑結遍”,“閑”字,只能是故作輕松的口頭話,而女主人的心何曾閑過?說這里面還寄托著她內心深處的一線希望和竭誠祝愿,倒是符合實情的。最后兩句,“別怨”二字又是點題,淚灑彩箋而寫不成書信,也是相思和別怨無法排除的一種表示。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7)
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
辛棄疾〔宋代〕
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來惟有酒偏香。自從來住云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西風一夜霜。
賞析
稼軒詞,大多都借景抒情、以物言志,這首詞也不例外。自從南歸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干,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反而遭__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閑居生活。他雖寄情山水,但仍時常流露出一股憤憤不平之氣。此詞雖題為《尋菊花無有,戲作》,但整個上片都未直接接觸題目,只是憤世嫉俗之情的抒發;就是下片,對題目說來,也只是點到而已。
此詞上片開頭兩句:“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憑空而來,卻又發自心靈深處,是飽經風霜,到過了廟堂官 場、都會邊疆,目睹了官 場丑惡之后的十分痛苦的總結和極端厭惡的心態。在辛棄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慣了當時投降派掌權,正人君子遭受打擊,狗茍蠅營的小人氣焰囂張,故斥官 場為“臭腐場”,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掩鼻”二字,本于《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充分展示了詞人自己品格的高潔和對丑惡的厭惡。正因為面對的是“臭腐場”,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憂”。“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說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間”與“古今”連用,即空間與時間結合,橫與縱交織,意謂不僅眼前的“人間”是“臭腐場”,“惟有酒偏香”,而且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接著“自從來住云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兩句,情調一轉,由對“人間”深深的厭惡,變為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悅,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云煙畔”,指詞人閑居的鉛山鄉間別墅。這里依山臨水,云煙縹緲,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寫詞人閑適瀟灑的生活和志得意滿的情愫。他在閑居鉛山時所作的詞,多有類似語句。
上片敘寫人間是“臭腐場”,詞人欲遠務之,從而為下片“尋菊花”作了鋪墊。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轉入正題。前兩句點“尋菊花”,后一句明“不見”。“老伴”,據另一闋《鷓鴣天》(翰墨諸公久擅場)的題目可知,當為“吳子似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來表現菊花。如杜甫《課伐木》詩說:“秋光近青岑,季月當泛菊。”張孝祥《鷓鴣天》詞說:“一種濃華別樣妝,留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月黃。”因而“共秋光”,即隱含了“尋菊花”之意。“黃花”,即菊花。“重陽”,即農歷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結尾兩句:“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是說菊花的開放,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這只是字面意思,實際是贊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贊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觀全篇,這首詞雖寫法不合常規,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題作文,而在借題發揮,表現他憤世的情懷和如菊的品格。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8)
惜黃花慢·菊
吳文英〔宋代〕
粉靨金裳。映繡屏認得,舊日蕭娘。翠微高處,故人帽底,一年,偏是重陽。避春祗怕春不遠,望幽徑、偷理秋妝。殢醉鄉。寸心似翦,飄蕩愁觴。
潮腮笑入清霜。斗萬花樣巧,深染蜂黃。露痕千點,自憐舊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聲不到東籬畔,滿城但、風雨凄涼。最斷腸。夜深怨蝶飛狂。
鑒賞
《惜黃花慢》,詞牌名,雙調,一百零八字,上片十二句六平韻,下片十一句六平韻。
“粉靨”三句,以人擬菊。“蕭娘”是唐宋人對女子的泛稱。元稹詩:“揄挪陶令緣求酒,結托蕭娘只在詩。”楊巨源《崔娘》詩:“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等句,皆是此意。此言菊花粉紅色的花蕊恰如佳人臉頰上的酒渦;菊的花瓣又似美人身上金黃色的衣裙。盛開的菊花與女郎繡架上刺繡的花樣是非常相似。“翠微”四句。言一年之中最迷人的是重陽佳節。詞人說:那時我與友人同登高山,采下鮮艷的菊花,互相斜插在帽下發間,應景助興。“避春”兩句是說:菊花原想避開繁花似錦的春天,所以等到秋季才一枝獨秀而盛開的;然而偏是天生麗質,在秋天開得千姿百態,與春日的繁花斗艷不差毫厘,甚至我在山間小徑漫步時,也可以發現路兩旁也悄悄地盛放著黃花。“殢醉鄉”三句是說:眼前菊花雖美,卻依然難解我心中的愁思,所以舉杯銷愁惟有杜康。但“舉杯銷愁愁更愁”,我潦倒醉鄉仍是心似刀絞,那無窮的愁思,剪不斷,理還亂。上片重在寫菊之形神,兼述自己的心情。
“潮腮”三句,言菊的花瓣沾著清霜好像人濕潤的笑靨。深黃色的菊花,雖是同一個名字,但品種繁多,擁有一花競開,百品爭艷之勢。“露痕”四句。言詞人清晨漫步菊叢,見菊花上露珠點點,更使人百看不厭。詞人且捧起清泉灌澆黃 菊,菊花也“投桃報李”發出陣陣幽香浸人肺腑。“雁聲”四句,點出詞人憂愁的原因,與上片結句遙向呼應。言詞人雖能在田園中栽菊自娛,但最可恨的是遠方親人并無片字只語傳來音信。而且城中又開始風雨交加,深夜里詞人憂思難眠,擔心園中的菊叢是不是會被這一夜風雨吹打得枝斷、葉落、花零亂。下片強調好景不常。全詞系詠本調。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9)
菊花
李商隱〔唐代〕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賞析
這首詩托物言志,以菊花自況。首聯描摹菊花色調淡雅,豐韻翩翩。頷聯用陶令、羅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頸聯用“禁重露””怯殘陽”寫菊花深憂遲暮,暗含抱負不能施展,虛度年華之意。尾聯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賞識之意。這詩雖是詠菊,亦句句自況,物我交融,寫得清綺秀逸,意思醒豁。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詩。雖然詩中寫到陶淵明,但根本點則不是甘于田園。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熱望。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鮮艷的黃色,他們既有陶公籬旁的雅色,又有羅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卻擔心夕陽。它可以傲然凌霜盛開,卻面對時光流逝無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鸚鵡杯中,來到高貴的宴席之上。這里詩人熱情謳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贊揚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貴的奉獻精神。
詩人詠菊,以自己的觀感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縱然凋謝,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華。李商隱晚年落泊,但畢竟是帝室遠親,他自己也以此為榮。詩人用“金鸚鵡”“白玉堂”婉轉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沒有有給他帶來實質上的好處,縱然才俊,亦不見用。通觀全詩,詩人狀物新奇引典自然,銳意中有傷時,哀婉里有進取,大有孤芳自賞之意,絕無嘆老嗟卑之嫌。
詩一開頭,先描繪菊花那可愛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首句寫的是紫菊:“暗暗”真實地寫出詞人對紫菊的觀感,表明色彩并不明麗。“淡淡”又寫明其色淺淺也不濃艷。“暗”“淡”二字的重疊使用,便生動逼真地刻畫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風姿。次句描寫黃 菊:“商融”即和暖之意。這兩個字用得極為精妙。用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井說。這是“通感”或曰“感覺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經驗里視覺、聽覺、角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與交融,眼、耳、鼻、舌、身各個官截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顏色如乎會有溫度,詩人在視覺里獲得了觸覺的感受。看到那金黃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種溫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詩人體物實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艷柔美之態。那黃 菊金色的花蕊,經過露洗霜染,清新鮮美,用“冶冶”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詩人著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個與便極盡黃 菊之態,不愧為大手筆。
第三句詩則把菊花顏色的描寫引申了一步,稱之為“陶令籬邊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今江西省彭澤縣)縣的縣令,所以后人常常這樣稱呼他。陶淵明于百花之中最愛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飲酒》一詩中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而李商隱在此處稱他所見之菊有“陶令籬邊色”,意即同陶淵明東籬下的菊花一樣美,足見他對菊花的愛賞程度。后句描寫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稱之為“羅含宅里香”。羅含,字君章,晉代來陽(今湖南省東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長沙相。桓溫極重其才,稱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還家,在荊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晉書·羅含傳》記載他“及致仕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以為德行之感焉”。詩人此處說他所見之菊有羅含宅中菊花一樣的芳香,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隱此處引出陶令菊和羅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這兩個人自況的一面: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于鄉里小兒,遂辭官歸隱,閑雅悠然地“采菊東籬下”,羅含致仕卻還歸本鄉,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隱此時辭去了弘農縣尉,居于家中,流連山水,形式上與那兩個是有些相似。不過李商隱此時這點“隱”氣來得很勉強,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滿菊香的籬下或宅里,而是朝廷,夢寐以求的是入朝為官,這從后面四句詩中完全可以看得出來。
五、六兩句:“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明里繼續寫菊,暗里則有所寄托。“禁”此處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濃重的霜露。前句寫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開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黃巢《菊花》),不過正是這風霜高潔之時,才顯示出它的獨特品格。
后一句詩人借菊寫出自己內心的隱憂,“怯殘陽”即害怕夕陽西下,黑天到來,此處別有寄托。李商隱雖屢遭挫折,仕途失意,但這并不能俠詩人徹底失望。但是他實在擔心時不我與,光陰迅速。多少有些遲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幾句詩所表達音的惜時思想十分近似,同樣是擔心自芒的抱負不能施展,虛度了年華。
最后兩句,詩人借菊花委婉地表達出來了:“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鸚鵡”指以黃金仿鸚鵡螺形鑄造的酒杯。《嶺表錄異》一書中寫道:“鸚鵡螺,旋尖處屈而味如鸚鵡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綠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內光瑩如云母,裝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語出自《古樂府·相逢行》“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兩句中的后一句。此處暗指朝廷。這兩句詩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為貴人所用,而實際上表現的是詩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緒。
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物我交融。除開頭兩句外,其余句句寫菊,又句句是寫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寫物而不離人。物與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處處關己。寫己又不脫于物,處處以物出之。如三、匹兩句寫菊花之色與香,關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寫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關涉自己的遲暮之感。七、小句寫菊花的愿望關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詩在用典上也有獨瑩之處:自然而然,毫無切削之跡,囊無晦澀之感。如三、四兩句用陶淵明與羅含的典故,如同己出,與自己的詩境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實在是其他人難以企及的。
描寫菊花古詩詞原文及鑒賞(精選篇10)
殿前歡·對菊自嘆
張養浩〔元代〕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賞析
此曲所要描寫的不是菊的高潔,而是作者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喟嘆。重陽過后,菊花零落,作者面對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擬我,而且自覺比菊還要羞愧三分。此曲贊揚了菊花不畏風霜的堅強品格。此曲詞明白如話,表現曲的“貴淺顯”的特色。它宛轉相生,一波三折,一層深入一層,“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是說西風碎減葉飄零,作者推開了窗子,映入眼目的不是一簾幽夢,而是凄風疏雨,從樓瓦淌下,化作雨簾。重陽節后,菊花凋零,曾經鮮艷奪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是說花雖敗落,但那些依然在枝頭盛放的秋菊仍保有風采,張養浩再看看自己,卻已瘦得不成人形。最后兩句“問花不語,花替人愁。”他忍不住問花,自己該如何是好,花雖不語,想必它也在為自已感到憂愁。該曲以通感的手法來結束,一句“花替人愁”,頓使曲子中的愁情變得更加濃郁。張養浩的自憐自惜赫然在目,令人也想化作秋菊,成為傾聽他的對象。
在《殿前歡》的曲子中,他本認為猬零的花應比他更自憐,但實際上菊花耐秋風的能力遠超乎他的想象,于是張養浩才想,也許菊花是在替他悲苦,是以紛紛凋謝。
此曲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人比黃花瘦”是引自李清照詞《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則是引自歐陽修詞《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全句的引用,以舊詞生新意,用法新穎。
張養浩之所以寫“對菊自嘆”,其實還有另一層深意。菊花是陶淵明的最愛,陶淵明經常對菊詠嘆,表明心跡。張養浩選用菊花,自然是說自己也想如陶淵明一樣,成為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居者。往日的宦海風波已成過去,鳥兒返林、魚兒縱淵,那時的陶公何等愜意,張養浩也想成為另一個陶公,過著池魚在故淵的生活。
《對菊自嘆》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黃花零落,減盡風流。自己也精神頹唐,瘦過黃花。憐花正是自憐,作者借菊自嘆,乃是對自己政治上失節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