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10篇
燭影搖紅·元夕雨
作者:吳文英
朝代:宋朝
燭影搖紅·元夕雨原文:
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淺。障泥南陌潤輕酥,燈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漸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襪塵生,行裙紅濺。
銀燭籠紗,翠屏不照殘梅怨。洗妝清靨濕春風,宜帶啼痕看。楚夢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遠。曉窗移枕,酒困香殘,春陰簾卷。
相關翻譯
①歌:一本作“欹”。②清:一本作“素”。③深:一本作“長”。
相關賞析
《燭影搖紅》,《能改齋漫錄》卷十六:“王都尉(詵)有《憶故人》詞,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豐容宛轉為恨,遂令大晟府(徽宗所置音樂研究創作機關)別撰腔。周美成(邦彥)增損其詞,而以句首為名,謂之《燭影搖紅》云。”王詞原為小令,五十字,前片兩仄韻,后片三仄韻。周作演為慢曲,《夢窗詞集》入“大石調”。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韻。
元夕,即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碧淡”兩句。言雨簾空蒙,遠山隱隱地顯現出一些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更添一分愁緒。在這暮雨愁緒的影響下弱女子淺細的黛眉越發顯得楚楚可憐。“障泥”兩句,寫游人。“障泥”,即馬韉。因其下垂馬肚兩旁,以障塵土,故名之。此言因為下雨天,所以路塵板結。游人騎馬從南郊踏青而歸,馬韉上沾滿了軟綿綿的泥團,回到家中已是掌燈時候。“入夜”兩句,承上。言到了晚上余興未盡,在家中繼續笙歌燕舞,翻動彩旗盡情跳起祈禱多子多福的《宜男》舞。“恣游”三句,寫婦女踏青。“踏青”,據蘇轍詩序:“正月八日,士女相與嬉游,謂之踏青”。此言婦女們平時很少有機會外出游玩,所以一旦出來郊游,她們就盡情享受這難得的自由,連白襪上罩沾了塵土,行裙上被花汁濺紅也毫不惋惜。上片重在寫男女雨中踏青。
“銀燭”兩句,借物諷喻。言宮燈用錦紗籠罩著銀燭光,但是這宮燈只照耀錦繡屏風,卻不照墻角邊的殘梅,因而引起了殘梅的怨憤。此非梅怨實詞人之怨也。詞人以此比喻世上多趨炎附勢之徒,而少有雪中送炭之人。“洗妝”兩句,狀雨中女兒妝,點“元夕雨”。此言元夕下雨,女孩子嬉戲雨地,以雨洗臉,臉雖濕仍是春風滿面,并且說:“臉上的雨珠兒不是可以當作啼妝上的淚痕欣賞嗎?”“楚夢”兩句,由眼前雨,引動幻想。言“元夕雨”如巫山云雨,空蒙一片,難舍難停,好像巫山神女對楚王的高唐夢之情猶未了似的;再看那天上月亮已被雨簾吞沒,聯想到月宮嫦娥也會因雨云重重而發愁。因為雨云的阻隔,將使她難以向尚在人間的夫君后羿通達音訊了。“曉窗”三句。言天明從醉夢中醒來,卷起窗簾見室外仍是春陰沉沉,殘花滿地,索興移枕再去睡個懶覺吧。下片重在寫“元夕雨”。
作者介紹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2】
鷓鴣天·元宵后獨酌
作者:楊慎
朝代:魏晉
鷓鴣天·元宵后獨酌原文:
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秋千翦翦風。
魚雁杳,水云重,異鄉節序恨匆匆。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相關翻譯
①落索:冷落蕭索。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寒意。②魚雁:指書信。③金陵子:歌女。④斝(jiǎ):古代酒器。
相關賞析
此詞寫元宵節后的獨酌思鄉。“遲遲月”與“翦翦風”,點綴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懷鄉的愁緒。末兩句以歌酒故作寬解,更見鄉愁的深摯婉曲。
作者介紹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今四川新繁人。官至翰林修撰,后謫云南永昌,死于當地。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3】
汴京元夕
作者:李夢陽
朝代:魏晉
汴京元夕原文: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相關翻譯
①汴京:即今河南開封,五代梁、晉、漢、周及北宋的都城。②中山:本為春秋戰國時國名,漢以后為郡、府,治所在今河北定縣。③鄭、燕:春秋戰國時國名,鄭國境在今河南,燕國境在今河北、遼寧。④憲王:指周憲王朱有燉(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之孫,精通音律,是的戲曲家。⑤金梁橋:汴梁橋名。
相關賞析
前二句,寫來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場,表演周憲王朱有燉的雜劇。中山少男、鄭燕少女都善演戲曲,說明當時雜劇傳布的盛況。詩中“倚新妝”、“獨擅場”應是互文見義。朱有燉的雜劇在體制上基本打破了元雜劇四折一本加一人主唱的成法,經常出現合唱、輪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或二人對唱等形式,并且他的劇作曲詞流暢,音律和諧,著重歌舞,便于演出,所以盡管他的戲內容上無甚可取,卻能廣為傳唱。少年男女爭扮周憲王劇中人物,使我們對當時劇界的風氣頗有所領會。而汴京作為古時都會,在歷受金元劫難之后,經明初的休養生息而恢復生機,重現繁華,其民俗風情,也通過這兩句表露出來。
第三句是前二句的拓展。實際上本文前面說到的表演朱有燉的雜劇,至此才正式點出。春樂府,是指朱氏雜劇中點綴太平盛世的“慶賀劇”或宣揚女子守貞的“節義劇”。自宋元以來,樂府常作為詞曲的別名,朱有燉的雜劇、散曲集便稱《誠齋樂府》。“齊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歡慶,萬民同樂的情景,給人的感覺是舞臺上伶人的演唱與舞臺下觀眾的和唱一起進行,場面肯定是熱鬧之極。最后一句筆鋒一宕,寫起了戲曲表演場地旁金梁橋外的夜景。“月如霜”之清冷幽靜,與前面所描繪的歡慶熱鬧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這一句實際上卻是詩人的神來之筆,以淡墨襯濃彩,余韻宛轉,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詞之妙。“月如霜”令人想起蘇東坡《蝶戀花·密州上元》詞“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數語,二者都寫元宵,李詩、蘇詞中“明月如霜”的意象實有相通處。我們不妨認為:正月十五的團圞明月是喜慶的象征。“明月如霜”的意象,正體現了“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期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普遍心理。
作者介紹
李夢陽(1473~1530)中國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1494)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等職。他嫉惡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彈劾宦官劉瑾而入獄。李夢陽鑒于臺閣體詩文千篇一律的弊端,決心倡導復古以改變不良文風。他是前七子的領袖,主張古詩學魏晉,近體學盛唐,在當時影響頗大。但他過于強調格調、法式,未能很好地從復古中尋求創新。在他與何景明的辯論中,意氣用事,論點偏激,導致他泥古不化,甚至走上了抄襲的道路,扼殺了詩歌創作的生機。晚年有所悔悟。他創作的樂府和古詩較多,其中有些作品寄寓了作者力求有所改革的政治理想,較有現實意義,如《朝飲馬送陳子出塞》等詩。他的樂府、歌行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但時露雕鑿之痕。其七律專宗杜甫,多氣象闊大之辭。著有《空同集》66卷。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4】
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
作者:劉克莊
朝代:清朝
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原文:
繁燈奪霽華。戲鼓侵明發。物色舊時同,情味中年別。
淺畫鏡中眉,深拜樓西月。人散市聲收,漸入愁時節。
相關翻譯
譯文元宵節的繁燈麗彩奪去了明月的光華,喧鬧的戲鼓聲一直響至天亮。習俗風情與以前沒什么兩樣,只是人到中年,情味有些凄涼。像漢朝的張敞,對著明鏡為佳人描眉,一起在樓中賞月,祈求天長地久。歡樂的人們漸漸散去,街上如往常般寂靜,而我的心情卻漸漸感到有些憂傷。
注釋①陳敬叟:字以莊,號月溪,建安人。②霽(jì)華:月光皎潔。③明發:黎明陽光散開。《詩·小雅·宛》:“明發不寐,有懷二人。”④淺畫鏡中眉:用張敞畫眉事,表現夫妻恩愛。
相關賞析
這是一首元宵觀燈戲友感懷之佳作,突出中年情懷與往昔的不同,抒寫自己中年氣衰、嘆世事滄桑,和對友人和美夫妻生活的羨慕及自己生活的愁苦。上片寫元宵夜晚燈火通明、鑼鼓聲不決的繁盛景象,景象不改,而自己則已入中年,情味自別,雖曠達如陳敬叟者亦不可免,襯托了作者自己的孤獨。“繁燈”兩句概說元夕燈光賽過明月,概括了元夕的繁盛,第一句寫燈光之多與明亮,第二句寫人們徹夜狂歡。形聲兼備,概括力極強。三、四句寫“物色”依舊,而人近中年,不覺感慨系之,頗有悲涼之感。
下片換頭轉寫閨情,懸想陳敬叟之妻在家畫眉拜月,盼夫早歸,而陳敬叟卻留滯臨安,當夜闌人靜之時,亦不免愁腸漸生。題中云“戲”,便是指調侃友人夫妻恩愛,反襯自己的寂寞,暗寓著羨慕之情。結尾兩句與開頭兩句相呼應,強化了主題,點出主旨:歡樂時,人們可暫時忘卻憂傷,但當歡樂過后,孤寂之感便會重新縈繞心頭,突出自己憂愁的心緒,昭示出盛筵必散的哲理,有感傷之味。一個“漸”字,慢慢道出作者委曲幽怨之情。全詞層次分明,有真實的人生體驗,含蓄有余味。
作者介紹
劉克莊(1187-1269)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嘉定二年(1209)以郊恩補將仕郎,次年調靖安主簿。先后為江淮制置使李玨、廣西經略安撫使胡槻辟置幕府。寶慶元年(1225)知建陽縣。以言官箋克莊《落梅詩》,激怒史彌遠,卷入江湖詩案,經鄭清之力辯得釋。端平初,真德秀帥閩,辟為帥司參議官。次年,遷樞密院編修官兼權侍右郎官。嘉熙間,歷知袁州、廣東提舉,升轉運使兼提舉市舶使。淳祐六年(1246),入對,首論右相史嵩之__,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兼國史院編修官兼實錄院檢討官。遷御史兼崇政殿說書,暫兼中書舍人。因拒為史嵩之除觀文殿大學士致仕草制,被劾罷。十一年春,入朝為起居舍人兼侍講,僅半年又被罷。景定元年(1260),再入朝,歷除秘書監,起居郎兼權中書舍人,權工部尚書兼侍讀,出知建寧府。五年,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咸淳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林希逸為撰行狀,洪天錫為撰墓志銘。克莊一生四立朝,敷奏剴切,有直聲。詩學晚唐,為江湖派大家,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二百卷,內長短句五卷,別出單行者有汲古閣本《后村別調》一卷,《彊村叢書》本《后村長短句》五卷。楊慎《詞品》卷五:「《后村別調》一卷,大抵直致近俗,效稼軒而不及也。」陳廷焯《云韶集評》:「潛夫感激豪宕,其詞與安國相伯仲,去稼軒雖遠,正不必讓劉(過)、蔣(捷)。世人多好推劉、蔣,直以為稼軒后勁,何也·」劉熙載《藝概》卷四:「劉后村詞,旨正有語有致。其《賀新郎·席上聞歌有感》云:『粗識國風關睢亂,羞學流鶯百囀。總不涉閨情春怨。』又云:『我有平生離鸞操,頗哀而不慍微而婉。』意殆寓其詞品耶。」馮煦《蒿庵論詞》:「后村詞與放翁、稼軒,猶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國,似放翁。志在有為,不欲以詞人自域,似稼軒。」劉克莊是南宋后期重要的辛派詞人。詞集名《后村長短句》。劉克莊以獨具一格的創作,雄踞南宋詞壇。《后村詞》表現了作家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他在詞中表現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對北方故土的懷念,以及個人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感慨。如《玉樓春》中「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等名句,寫得愛國情深,蒼涼沉郁。《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一詞譴責南宋統治者不聯合北方義軍進行抗金斗爭,只知茍且偷安。而自己卻壯志難酬。明人楊慎《詞品》中稱其「壯語亦可起懦」。還有一些詞表現出關心民生疾苦,并為民請命。《后村詞》不屑于刻紅剪翠,但也不乏清切婉麗之作。有的詞作思想較為消極頹喪。劉克莊和劉過、劉辰翁并稱辛派「三劉」。他繼承了辛詞愛國主義的傳統和豪放雄渾的藝術風格,在「三劉」中成就。《后村詞》學習辛棄疾,說理敘事,運用自如,但有時議論過多。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詩5000多首,詞200多首,《詩話》4集及許多散文。作品體裁豐富,題材廣泛。他長期閑賦鄉居,對莆田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有細膩的觀察、較深的了解,并將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詩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南宋莆田地區的雜劇、百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5】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棄疾
朝代:清朝
青玉案·元夕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相關翻譯
譯文入夜一城花燈好象是春風吹開花兒掛滿千枝萬樹,煙火象是被吹落的萬點流星。驅趕寶馬拉著華麗車子香風飄滿一路。鳳簫吹奏的樂曲飄動,與流轉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錯。玉壺的燈光流轉著,此起彼伏的魚龍花燈在飛舞著,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有的插滿蛾兒,有的戴著雪柳,有的飄著金黃的絲縷,她們面帶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在眾芳里我千百次尋找她,可都沒找著;突然一回首,那個人卻孤零零地站在、燈火稀稀落落之處。
注釋元夕:夏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鳳簫:簫的名稱。玉壺:比喻明月,故繼以“光轉”二字,亦或指燈。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即舞魚舞龍。是元宵節的表演節目)宋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觀燈》:“魚龍漫衍六街呈,金鎖通宵啟玉京。”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里指盛裝的婦女。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他:泛指,當時就包括了“她”千百度:千百遍。驀然:突然,猛然。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相關賞析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一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里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里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通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眾里尋他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風。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此詞有寄托,可謂知音。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著和艱辛)。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并無什么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贊美。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后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境界。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并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一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舍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高宗于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論》、《九議》,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遷倉部郎官,出為江西提點刑獄,調京西轉運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五年(1178),召為大理少卿,出為湖北轉運副使,改湖南轉運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淳熙八年(1181)冬,臺臣王藺劾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落職,卜居上饒城北之帶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軒,自號稼軒居士,自是投閑置散凡十年。紹熙三年(1192),起為提點福建刑獄,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以諫官黃艾、謝深甫論列,丐祠歸。所居帶湖雪樓毀于火,徙鉛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長達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于會稽創建秋風亭。四年,改知鎮江府。開禧元年(1205),復以言者論列,奉祠歸鉛山。開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鉛山南十五里陽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謚忠敏。平生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謀猷略遠,然讒擯銷沮,南歸四十馀年間,大半皆廢棄不用,故陳亮《辛稼軒畫像贊》嘆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資為詞,激昂排宕,別開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傳。有《稼軒集》,又有《稼軒奏議》一卷,均佚。今人輯有《稼軒詩文鈔存》。詞有四卷本《稼軒詞》及十二卷本《稼軒長短句》兩種。《四庫總目提要》云:「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于翦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6】
生查子·元夕
作者:歐陽修
朝代:清朝
生查子·元夕原文: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相關翻譯
譯文去年元宵夜之時,花市上燈光明亮如同白晝。與佳人相約在月上柳梢頭之時、黃昏之后。今年元宵夜之時,月光與燈光明亮依舊。可是卻見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淚沾透了他那身春衫的袖子。
注釋元夜:農歷正月十五夜,即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唐代以來有元夜觀燈的風俗。花市:指元夜花燈照耀的燈市。春衫:年少時穿的衣服,可指代年輕時的自己。
相關賞析
這是首相思詞,寫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與今日不見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話,饒有韻味。詞的上闋寫“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燈像白天一樣亮,不但是觀燈賞月的好時節,也給戀愛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時機,在燈火闌珊處秘密相會。“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二句言有盡而意無窮。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闋寫“今年元夜”的情景。“月與燈依舊”,雖然只舉月與燈,實際應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說鬧市佳節良宵與去年一樣,景物依舊。下一句“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表情極明顯,一個“濕”字,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與唐朝詩人崔護的名作《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上片追憶去年元夜歡會的往事。“花市燈如晝”極寫元宵之夜的燈火輝煌,那次約會,兩情相悅。周圍的環境,花市,彩燈,明麗如同白天;明月,柳梢,都是相愛的見證。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下片寫今年元夜重臨故地,想念伊人的傷感。“今年元夜時”寫出主人公情思幽幽,喟然而嘆。“月與燈依舊”作了明確的對比,今天所見,依然如故,引出“淚滿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卻已物是人非的思緒。
此詞既寫出了情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時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寫法上,它采用了去年與今年的對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間形成哀樂迥異的鮮明對比,從而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苦痛體驗。這種文義并列的分片結構,形成回旋詠嘆的重疊,讀來一詠三嘆,令人感慨。
這首元夜戀舊的《生查子·元夕》其實是朱淑真所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當時怕壞了女子的風氣,才將作者改為了歐陽修的。
詞的上片回憶從前幽會,充滿希望與幸福,可見兩情是何等歡洽。而周圍的環境,無論是花、燈,還是月、柳,都成了愛的見證,美的表白,未來幸福的圖景。情與景聯系在一起,展現了美的意境。
但快樂的時光總是很快成為記憶。詞的下片,筆鋒一轉,時光飛逝如電,轉眼到了“今年元夜時”,把主人公的情思從回憶中拉了回來。“月與燈依舊”極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環境。“依舊”兩字又把人們的思緒引向上片的描寫之中,月色依舊美好,燈市依舊燦爛如晝。環境依舊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體。詞人于人潮涌動中無處尋覓佳人芳蹤,心情沮喪,辛酸無奈之淚打濕了自己的衣襟。舊時天氣舊時衣,佳人不見淚黯滴,怎能不傷感遺憾?上句“不見去年人”已有無限傷感隱含其中,末句再把這種傷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悵惘,今昔對比的凄涼,由此美景也變為傷感之景,月與燈交織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為暗淡。淡漠冷清的傷感彌漫于詞的下片。燈、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過是凄涼的化身、傷感的催化劑、相思的見證。而今佳人難覓,淚眼看花花亦悲,淚滿衣袖。
世事難料,情難如愿。牽動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纏綿而又刻骨銘心的相思。誰不曾渴慕,誰不曾誠意追索,可無奈造化捉弄,陰差陽錯,幸福的身影總是擦肩而過。舊時歡愉仍駐留心中,而癡心等候的那個人,今生卻不再來。無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識的燕子呢?那曾有的愛情真是無比難測嗎?如果真的這樣,那些兩情相悅、纏綿悱惻的美麗韶華難道是在歲月中流走的嗎?誰也不曾料到呵,錯過了一季竟錯過了一生。山盟雖在,佳人無音,這是怎樣的傷感遺憾,怎樣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間總有太多的傷感和遺憾。世事在變,滄海桑田。回眸尋望,昔人都已不見,此地空余斷腸人。滾滾紅塵,茫茫人海,佳人無處尋覓,便縱有柔情萬種,更與何人說?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任君“淚濕春衫袖”,卻已“不見去年人”,此情此傷,又怎奈何天?歐陽修的詩詞甚多,而我獨愛《生查子·元夕》。反復低吟淺唱“去年元夜時……”無限傷感,隱隱一懷愁緒化作一聲長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綿綿無絕期?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修幼年喪父,家貧力學。天圣八年(1030)進士及第,為西京(今河南洛陽)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與錢惟演、梅堯臣、蘇舜欽等詩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為范仲淹辯護,貶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慶歷中,以右正言知制誥,參與范仲淹、韓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新政」失敗后,外任。至和元年(1054)丁母艱期滿,召還與宋祁同修《唐書》。累遷禮部侍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致仕,居潁州。次年卒,年六十六,謚文忠。《宋史》有傳。對宋初以來靡麗的文風提出批評,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并積極培養后進,為北宋文壇領袖。著作宏富,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其詩文雜著合為《歐陽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在4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屢遭貶謫。慶歷三年(1043)參與范仲淹「慶歷新政」,五年被貶滁州太守。以后擔任過朝廷和地方的許多重要官職,所謂「歷仕三朝,備位二府」,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每到一處,多有政績。在學術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既是文學家,又是史學家、經學家、金石學家,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他領導北宋詩__新運動取得了勝利。又喜獎掖后進,在唐宋八大家中,除他之外的北宋五家,不是出自他的門下,就是受過他的獎引扶掖。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一生寫過500多篇散文,政論、史論、記事、抒情各體兼備,內容充實,文風流暢婉轉。《朋黨論》、《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等為歷代傳誦。詩歌風格多樣,有的議論時事,抨擊腐敗政治,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有的寫得沉郁頓挫,有的寫得清新秀麗。《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部詩話,開創了新的論詩體裁。詞的創作從總的方面看,對花間、南唐詞因襲的成分較多,但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也有一定的發展。有詠史懷古的詞篇,并用詞這種形式和朝廷大臣、親朋故舊唱和,表達對一些重大問題的看法。較少堆砌綺詞麗句的無病呻吟,抒情個性是志氣自若,放曠達觀。他善于發現大自然的美,并在詞中再現這種美,如《采桑子》、《漁家傲》諸闋,描繪西湖景物,寫得清新灑脫。愛情詞有的典雅含蘊,有的大膽率真,并注重心理刻劃,增加了詞的抒情深度。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史學方面,除參加修撰《新唐書》外,又自著《新五代史》。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7】
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問
朝代:金代
京都元夕原文: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相關翻譯
游人穿著華麗,妝容華貴,兒童看著燈火玩鬧嬉戲,我又是在干什么呢?我也在游人歡樂的笑語氣氛之中。
作者介紹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8】
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作者:趙時春
朝代:明朝
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原文:
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
直待清霄寒吐月,休教白發老侵人。
香翻桂影燭光薄,紅沁榆階寶靨勻。
群品欣欣增氣色,太平依舊獨閑身。
相關翻譯
①這二首詩選自《民國固原縣志》。陶總戎,不詳其人。總戎,統帥,亦用作某種武職的別稱。②清霄:天空。③寶靨(yè):花鈿。古代婦女首飾。唐杜甫《琴臺》詩:“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仇兆鰲注:“趙曰:寶靨,花鈿也……朱注:唐時婦女多貼花鈿於面,謂之靨飾。”靨,舊指女子在面部點搽妝飾。④群品:萬事萬物。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9】
人月圓·小桃枝上春風早
作者:李持正
朝代:宋朝
人月圓·小桃枝上春風早原文:
小桃枝上春風早,初試薄羅衣。年年樂事,華燈競處,人月圓時。
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纖手重攜。更闌人散,千門笑語,聲在簾幃。
相關翻譯
①華燈:彩飾華美的燈。②禁:古時稱皇帝居住的地方。禁街:即御街。
相關賞析
汴京元宵佳節,宋人非常為之心醉。元宵,是春節之后、一年之中第一個農歷十五的月夜。元宵節充滿著歡樂、希望與團圓的意味。汴京的元宵佳節,還意味著北宋那個高度繁榮的盛世。無怪乎周邦彥荊州時所作的《解語花》中深情地寫道:“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李清照南渡后,她晚年《永遇樂》中也追懷道:“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不過,這些詞都是出自回憶之筆。只有李持正的這首《人月圓》,則是當時汴京元宵的直接真實寫照。
“小桃枝上春風早”,起筆便以花期點明節令。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云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其形狀如垂絲海棠;韓元吉《六州歌頭》也有“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之句。緊接著下句就寫自己對早春的切身感受。“初試薄羅衣。”這句大意是說脫卻冬裝,新著春衫,感到渾身的輕快,滿心的喜悅。此刻,詞人所喜悅的何止于此,下邊縱筆直出本意。“年年樂事,華燈競處,人月圓時”,寥寥幾筆,不但華燈似海、夜明如晝、游人如云、皓月當空,境界全出,而且極高妙地表現了詞人自己喜悅之滿懷。詞人如此喜悅的心懷,也只有遇到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現。
“人月圓時”,這句話完整地描寫出人間天上的美滿景象,當然其中也包含著詞人自己與所愛之人歡會的一份莫大喜悅。雖然“年年樂事”,透露出自己此樂只是一年一度,但將自己此樂融入了全人間的歡樂,詞境便闊大,意趣也高遠。
“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纖手重攜。”上片通過描繪華燈似海極從視覺角度寫元宵之盛。下片此處簫鼓沸騰則突出元宵聽覺感受之盛,皆能抓住汴京元宵的特征。熱烈的節日氣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
歡鬧的人群,沉浸于金吾不禁的良宵。詞人筆調,幾乎帶有點浪漫色彩了。這樣美好的環境里,自己與所愛戀的美人重逢,手攜手漫游歡樂的海洋里。這三句從滿街簫鼓寫到纖手重攜,詞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歡樂融入人間的歡樂來寫的。“更闌人散”說的是夜色將盡,游人漸散,似乎元宵歡樂也到了盡頭。然而不然。“千門笑語,聲在簾幃”,這兩句最后再度把元宵之歡樂推向新境。結筆三句用的是“掃處即生”的手法。掃處即生法,一般是用詞的開端,如歐陽修《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即是顯例。此詞用之于結筆,更見別致。這三句一收一縱、一闔一開,深刻有力地表現了人們包括詞人自己此夕歡樂之無極。歡聲笑語流溢的千門萬戶,其中也有詞人與情人約會的那一處。所以,結筆是把一己之歡樂融入了人間歡樂。
作者介紹
李持正,字季秉,莆田(今屬福建)人。少與叔伯輩的李宗師馳名太學,號大小李。政和五年(1115)進士,歷知德慶、南劍、潮陽。事跡見《莆陽文獻傳》卷一五。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六:“樂府有《明月逐人來》詞,李太師撰譜,李持正制詞。持正又作《人月圓》令,尤膾炙人口。近時以為王都尉作,非也。”存詞二首。
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篇10】
正月十五夜
作者:蘇味道
朝代:唐朝
正月十五夜原文: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相關翻譯
譯文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艷的花朵一般;由于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艷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注釋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此句對后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紅樓夢》十八回:“只見庭燎繞空,香雪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近人柳亞子《浣溪沙·五O年國慶觀劇》詞:“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躚。”鐵鎖開: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鐵鎖開啟,任人通行。秾李:《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指年輕人像盛開嬌艷的桃花李花一樣華美富麗。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藝伎。落梅:樂曲《梅花落》。金吾: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西京雜記》:“西都京城街衢,有執金吾曉夜傳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謂之夜放。”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相關賞析
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春天剛剛才透露一點消息,還不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可是明燈錯落,在大路兩旁、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的輝光,簡直象明艷的花朵一樣。從“火樹銀花”的形容,我們不難想象,這是多么奇麗的夜景!說“火樹銀花合”,因為四望如一的緣故。王維《終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語之妙,可能是從這里得到啟發的。由于到處任人通行,所以城門也開了鐵鎖。崔液《上元夜》詩有句云:“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可與此相印證。城關外面是城河,這里的橋,即指城河上的橋。這橋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換上了節日的新裝,點綴著無數的明燈。燈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橋說成“星橋”了。“火樹”“銀花”“星橋”都寫燈光,詩人的鳥瞰,首先從這兒著筆,總攝全篇;同時,在“星橋鐵鎖開”這句話里說出游人之盛,這樣,下面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節日風光的具體描繪。
人潮一陣陣地涌著,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們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哪兒都能看到明月當頭。原來這燈火輝煌的佳節,正是風清月白的良宵。在燈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打扮得分外美麗,她們一面走,一面唱著《梅花落》的曲調。長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觀賞不盡的。所謂“歡娛苦日短”,不知不覺便到了深更時分,然而人們卻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這詩于鏤金錯采之中,顯得韻致流溢,也在于此。
作者介紹
蘇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人,少有才華,20歲舉進士,累遷咸陽尉。武則天時居相位數年,茍合取容,處事依違兩可,時稱“蘇模棱”。因阿附張易之,中宗時貶郿州刺史,死于任所。與杜審言、崔融、李嶠并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并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詩多應制之作,浮艷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為傳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詩》錄其詩16首。蘇味道死后葬今欒城蘇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蘇”為其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