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商山早行原文翻譯
《商山早行》溫庭鈞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翻譯: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商山早行賞析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
商山早行作者簡介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聲情,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被尊為“花間派”之鼻祖,對詞的發展影響很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文筆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稱“三十六體”。其詩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顧嗣立重為校注的《溫飛卿集箋注》。其詞今存七十余首,收錄于《花間集》《金荃詞》等書中。
商山早行注釋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
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槲(hú):陜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地特色。
明:使……明艷。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
驛(yì)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茅店:鄉村小客舍,同“茅舍”。用茅草蓋成的旅舍。
板橋:木板架設的橋。
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
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
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
溫庭筠對詞的發展的影響
1、溫庭筠的詞專主“艷情”,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縮小的詞的題材范圍,但又不得不承認溫詞在抒情的深度上開拓了詞的境界,從而也就突出了詞不同于詩的特征。這對詞的發展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內容與形式的演變發展和成熟往往不是同步的,正是溫庭筠拓展的詞境的深度,專選艷情的題材也加快了詞脫離于詩的步伐,并為宋詞的發展留下了廣闊的天地。所以觀柳永之詞,我們總可以尋找到一絲溫詞的影子,如《定風波》中,“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里是事可可。”晏殊詞亦是如此,如《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2、溫庭筠細美華艷的詞對婉約的風格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婉約詞風善于表現人的心緒意境,尤其是愛情心理內容的深入開掘上,委婉纏綿而曲折未盡,有著獨到的成就。愛情這種看起來純屬個人的情感有著極為復雜的心理內涵和社會文化因素的投射,而詞的這種特有的格式恰恰能夠抒發那種被束縛和被壓抑的個人情感,兩者正好相契合。而溫庭筠開拓的這種婉約的風格也為后世的詞創作奠定了一種“神來之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