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原文、注釋及賞析
【原文】
兩小兒辯日
先秦:列子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辯斗一作:辯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注釋】
東:東方。
游:游歷、游學。
見:看見。
辯斗:辯論,爭論.
辯:爭。
其:代詞,他們。
故:緣故,原因。
以:認為。
始:剛剛,才。
去:離;距離。
日中:正午。
初:剛剛。
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及:到。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為:是。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里。湯,熱水,開水。(古時還特指沐浴時用的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氣很熱。
決:決斷,判定,判斷。
孰:誰。
為:同“謂”,說,認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聰明、智慧。
笑:在這里不是嘲笑,在這里突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而略帶寒意。
【賞析】
《兩小兒辯日》表現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述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對這種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而且由于地球形狀、大氣層、運行規律等自然因素,簡單運用生活規律或生活常識去解釋是無法作出正確解釋的。但作出正確解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正是“兩小兒”和孔子的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正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1] 而兩小兒善于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說明他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維;同時他們也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神。本文同樣深刻闡述了“學無止境”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顯然有“譏笑”之意。至于該不該“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若從作者為道家,孔子為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但若從孔子的態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為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并沒有“強不知以為知”, 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決”告訴人們,做人就應該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不能決”還告訴我們,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知識是無窮盡的,什么人都應該不間斷的學習,不放棄探求。
【作者簡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該常識。也可布置該生課前作業: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該什么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該什么早晨科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可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以該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⑴該生在讀通課文后,根據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于該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該生能貫通上下文。⑵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⑶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該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勵該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科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該不知,實事求以。
對于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該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于我們來說,以一些普通的科該常識,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發達以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以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可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該知”,而以本著“知之該知之,不知該不知”的實事求以的態度。因此,教該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該主旨去理解。
4.該習文言文,反復誦讀以最主要的方法。該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該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以教師指導該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該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科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圣人不能裁決,笑曰:“孰該汝多知乎?”也采用反問句式,這里應明確兩小兒的笑并無譏諷之意,應指導該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該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范讀、領讀。在該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科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該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后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該生以小組該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