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倚危亭
《八六子·倚危亭》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此為一首懷人之作,表達詞人與曾經(jīng)愛戀的一位歌女之間的離別相思之情。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八六子·倚危亭》
作者:秦觀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后,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shù)聲。
《八六子·倚危亭》意思:
我獨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剛剛被清理,不知不覺又已長出來。一想到在柳樹外騎馬分別的場景,一想到水邊與那位紅袖佳人分別的情形,我就傷感不已。
佳人,上天為何賜你如此美麗?讓我深深投入無力自拔?當年在夜月里,我們共同醉入一簾幽夢,溫柔的春風吹拂著你我。真是無可奈何,往日的歡樂都伴隨著流水遠去,綠紗巾上的香味漸漸淡去,再也聽不到你那悅耳的琴聲。如今已到了暮春時令,片片殘紅在夜色中飛揚,點點細雨下著下著又晴了,霧氣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濃,忽然又傳來黃鸝的啼叫聲,一聲一聲。
《八六子·倚危亭》注釋:
①八六子:杜牧始創(chuàng)此調(diào),又名《感黃鸝》。
②恨如芳草: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芳草,更行更遠還生。”
③刬(chǎn):同“鏟”。
④青驄(cōng):毛色青白相間的馬。
⑤袂(mèi)紅:紅袖,指女子,情人。
⑥娉(pīng)婷:美貌,指美人。
⑦“春風”句:杜牧《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⑧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為語尾助詞。
⑨銷凝:消魂凝恨。
⑩黃鸝:又名黃鶯。
《八六子·倚危亭》寫作背景:
此詞為一首懷人之作,寫于元豐三年(1080),適時秦觀三十二歲,還未能登得進士第,更未能謀得一官半職。然孔子曰:“三十而立。”在這種處境下,憶想起以往與佳人歡娛的美好時光,展望著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懷身世而有所慨嘆。
《八六子·倚危亭》鑒賞:
這是秦觀寫于元豐三年(1080)的一首懷人之作,當時秦觀三十二歲,孔子有云:“三十而立。”而他此時還未能登得進士第,更未能謀得一官半職。在這種處境下,憶想起以往與佳人歡娛的美好時光,展望著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懷身世而有所慨嘆。從藝術上看,整首詞纏綿悱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發(fā)了對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鮮明地體現(xiàn)了秦觀婉約詞情韻兼勝的風格特征。 “八六子”是詞牌,始見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兩片,上片三處平韻,下片五處平韻,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觀的此作為定格。
此詞寫作者與他曾經(jīng)愛戀的一位歌女之間的離別相思之情。全詞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間繪景敘事,或回溯別前之歡,或追憶離后之苦,或感嘆現(xiàn)實之悲,委婉曲折,道盡心中一個“恨”字。
宋神宗元豐年間,秦觀在揚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簾幽夢,十里柔情,時時縈繞在他的心頭。歸來途中,獨倚危亭,回頭一望,芳草連天,好似無邊的離恨。以芳草喻愁,是詩詞常用的手法,這里秦觀卻用“劃盡還生”四字把它強化到極點,因此前人稱之為“神來之筆”。戀人分別了。往日的歡娛,變成了流水;斷了的琴弦,何時能續(xù)上?面對片片飛花、蒙蒙殘雨,他幾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時,惱人的黃鸝又在耳邊叫了起來。打起黃鸝兒,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煩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