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金山觀月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是南宋張孝祥創作的一首詞,全詞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虛實結合,相輔相成,創造出了一種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作者:張孝祥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寄聲月姊,借我玉鑒此中看。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涌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意思:
從雄麗江山,風露和高冷。托人傳話給嫦娥,借我鏡此中看。深淵水族凄戚長鳴,列星倒映于水中晃動,海面上黑夜漫長。涌起白銀短缺,危險在紫金山。表獨立,飛霞佩帶,切說冠。沖刷著冰洗雪,仔細觀看萬里細毛的末端。回頭看海上三神山在哪里,聽說群仙笑我,要我想一起返回。揮手從這里走,遮蔽鳳更驂鸞。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注釋:
(1)江山:借指國家的疆土、政權。
(2)自雄:自豪;自以為了不起。
(3)風露:風和露。
(4)高寒:指月光;月亮。
(5)寄聲:托人傳話。
(6)月姊:原指傳說中的月中仙子、月宮、嫦娥,借指月亮。
(7)玉鑒:鏡的美稱。
(8)中看:好看;順眼。
(9)幽壑:深谷;深淵。
(10)魚龍: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
(11)悲嘯:凄戚長鳴。
(12)倒影:物體倒映于水中。
(13)星辰:指列星。
(14)搖動:搖擺,晃動。
(15)海氣: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霧氣。
(16)夜漫漫:黑夜漫長。比喻苦難歲月。
(17)白銀:即銀。金屬的一種。古代也用作通貨。
(18)紫金山:山名。一稱鐘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市區東。
(19)獨立:孤立無所依傍。
(20)霞佩:亦作“霞佩”。 仙女的飾物。借指仙女。
(21)切云冠:高冠名。
(22)眇(miǎo)視:仔細觀看。
(23)毫端:細毛的末端。比喻極細微。
(24)回首:回頭;回頭看。
(25)三山: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26)何處:哪里,什么地方。
(27)聞道:聽說。
(28)揮手:揮動手臂。表示告別。
(29)從此:從此時或此地起。
(30)翳(yì)鳳:本謂以鳳羽為車蓋,后用為乘鳳之意。
(31)驂(cān)鸞:謂仙人駕馭鸞鳥云游。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寫作背景:
這是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中旬,舟過金山時所作。宋時金山矗立在長江之中,詞人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心中生出了無限的遐想和情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詞篇。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鑒賞: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鑒”,指玉鏡。詞人置身于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了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借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里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涌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游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筑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