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春 會稽秋風亭觀雨
《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這首詞寫于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辛棄疾時年六十四歲,在知紹興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任上。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
作者:辛棄疾
亭上秋風,記去年裊裊,曾到吾廬。山河舉目雖異,風景非殊。功成者去,覺團扇、便與人疏。吹不斷,斜陽依舊,茫茫禹跡都無。
千古茂陵詞在,甚風流章句,解擬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書報,莫因循、忘卻莼鱸。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
《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意思:
秋風亭上的秋風姍姍吹過,拂拭著我的臉;記得它去年曾到過我的家。我抬頭觀望,這里的山河與我家里的山河形狀雖然不一樣,但人物風情卻很相似。功成的人走了,我覺得到了秋天氣候變冷,團扇也被人拋棄了。斜陽與過去一樣,秋風是吹不斷的;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績和遺跡一點也沒有了。一千多年前漢武帝劉徹寫的《秋風辭》,真是好的詩章,美妙的詞句,可以稱得上千古絕唱,到現在人們還在傳誦著它。怎么有人說那是模仿司馬相如的章句呢?現在樹葉落了,江水冷了,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憂愁。朋友來信:“催我趕快回家,不要遲延,現在正是吃蒪羹鱸魚美味的時候。”有誰會想到我,在這個秋夜凄涼的時候,獨對孤燈,正在研讀太史公寫的《史記》呢?
《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注釋:
[1]裊裊:微風吹拂。
[2]禹跡:相傳夏禹治水,足跡遍于九州,后因稱中國的疆城為禹跡。
[3]蓴鱸:詠思鄉之情、歸隱之志。
《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寫作背景:
辛棄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采納。后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采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后被誣落職,先后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閑居近
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鑒賞:
這首詞寫于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辛棄疾時年六十四歲,在知紹興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任上。張鎡在和這首詞的小序里說:“稼軒帥浙東,作秋風亭成,以長短句寄余。”得知這首詞是寫給張鎡的。浙江東路包括當時南宋的京都臨安(今杭州)在內,北靠長江,東臨大海,地勢重要。南宋王朝委任他為這一地區行政大員,說明南宋對辛棄疾的重任,也使他很感意外。
雖然他這時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但他卻一如既往,想為抗金大業作一些事情。但到任不久,可能對朝廷的黑暗腐敗更有所了解,后悔這次不該出山,因此,作者登亭觀雨,有感而賦此詞。
詞雖說是觀雨,但全詞不見一個雨字,這說明這首詞不是為觀雨而作。詞的上片寫作者登上秋風亭,舉目遠望“山河雖異,風景非殊。”紹興與鉛山的山河形狀雖然不同,但卻都是一片笙歌宴樂的太平景象。“功成者去,覺團扇、便與人疏。”這是以自己親身遭遇,對南宋小朝廷使用人材的反動措施的揭露。下片作者因《秋風辭》而想到漢武帝致力于北方,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現今只是“木落江冷,眇眇愁余。”作者再生退隱的思想,借“故人書報‘莫因循、忘卻蒪鱸。’”最后“誰念我”挑燈讀書,隱晦透露了作者的凄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