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的經典古詩詞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末伏的經典古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末伏的經典古詩詞13篇
1.《戊申末伏與立秋同日》
宋代:韓琦
末伏居嘗極蘊隆,今辰俄與立秋同。
雖馀暴虐難禁暑,奈有蕭騷已至風。
冰出魏臺猶示貴,扇思班篋欲收功。
從茲漸入清涼境,林嘒寒蟬露曖空。
2.《盛彥光次韻見和復用前韻因以自嘆 其一》
宋代:洪炎
星織烏同織,鶴閑鷗亦閑。
問君離俗久,何事落人間。
末伏秋無雨,殘歊晝掩關。
寒泉聊洗耳,清冷似吾山。
3.《奉簡王益初姻伯一律》
近現代:李西庚
吟懷瀟灑近何如,暑氣潛移末伏馀。
趨晤已違三度約,負荊愧寄一封書。
風來海上煩初散,人憶江干渴未舒。
漸喜新涼時節近,摳衣準擬叩公居。
4.《末伏》
宋代:劉攽
火流漸近桑榆上,秋氣新從閶闔來。
每歲長安猶暑熱,內官相屬賜冰回。
5.《次韻曹長通見寄二首 其一》
明代:殷奎
故山隔我幾重關,翹首愁懷遣正難。
春日題詩來末伏,蘇州明月過長安。
交游滿眼無如舊,盟好經年頓覺寒。
每憶吾鄉諸壽俊,至今文力尚桓桓。
6.《依韻奉和司徒侍中辛亥七夕末伏》
宋代:強至
七夕三庚共此辰,風迎西火轉南薰。
金盤瓜果隨時俗,玉盞笙歌勸相君。
月下巧心空自競,天邊私語復誰聞。
早歸肯效東方朔,待看星橋夜度云。
7.《仿圣俞月出斷岸口二首 其一》
元代:趙秉文
末伏暑尚在,雨點落未落。
夢覺起視夜,缺月掛屋角。
8.《初秋夜賦》
宋代:陸游
炎熇猶末伏,清絕忽新秋。
露氣房櫳冷,砧聲歲月遒。
悲蛩草根語,孤磷竹間流。
聞道河南北,飛蝗暗百州。
9.《末伏日五更小涼》
宋代:張耒
幽人短夢不終宵,起步星河望泬寥。
缺月低檐雞一唱,露華秋色滿芭蕉。
10.《次韻虞叟九兄七月一日作》
宋代:蘇泂
日月跳丸逝不留,吟蛩得意蛻蟬憂。
終更末伏應無暑,望見中元便有秋。
風爽氣先青草動,雨涼心共白蓮幽。
誰能跨鶴乘西顥,三十三天取次游。
11.《玩月悠然堂》
宋代:張繼先
密林崇岫往留連,十載官非上士班。
赤帝御龍行末伏,嫦娥分月入深山。
關津洞遠干戈后,食息將安州里間。
今也柳堤真吏隱,清流華薄地寬閑。
12.《又三絕戲老友》
宋代:李新
西風學得不風流,每怪衰逢末伏秋。
一陳清風吹醉帽,故教人見老人頭。
13.《次仲氏以靜客龍湖見壽 其一》
明代:陳謨
長庚殘月曉西東,枕上吟馀響石淙。涼雨疏桐過末伏,小亭幽徑長芳叢。
季方難弟龍湖遠,老杜狂夫飯顆同。秋月華星雙入手,更攀菡萏映杯紅。
末伏釋義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的一伏;也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
中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末伏現象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
末伏時間
“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紀日來推算的。中國古代一些地方常用天干和地支紀年,六十年周而復始。在六十年(月、日)當中,每一個年(月、日)都有一個不同的干支名稱,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等。庚日就是每逢有天干“庚”的日子,因天干有10個,所以每10天就有一個庚日。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至立秋以后的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