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的經典古詩詞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驚蟄的經典古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驚蟄的經典古詩詞14篇
1.春晴泛舟
作者:陸游朝代:宋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2.游景仁東園
作者:蘇轍朝代:宋
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高人靜無事,頗怪春來遲。肩輿出東郊,輕裘試朝曦。百草招生意,喬松解寒姿,尺書招友生,冠蓋溢通逵。人生瞬息間,幸此休暇時。濁酒論浮蟻,嘉蔬薦柔荑。春來莫嫌早,春去恐莫追。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松筠自擁蔽,里巷得游嬉。鄰家并侯伯,朱門掩芳菲。畦花被錦繡,庭檜森旌旗。華堂絢金碧,疊觀凝煙霏。仿佛象宮禁,蕭條遠喧卑。徐行日一至,何異已有之。都城閉門早,眾客紛將歸。垂楊返照下,歸騎紅塵飛。但卜永日歡,未與清夜期。人散眾囂絕,庭空星斗垂。安眠萬物外,高世良在茲。
3.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4.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余。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云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5.水龍吟壽族父瑞堂是日驚蟄
作者:吳存朝代:元體裁:詞
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吾宗仙猛,當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頰銀須,胡麻飯飽,九霞觴醉。愛青青門外,萬絲楊柳,都捻作,長生縷。七十三年閑眼,閱人間幾多興廢。酸堿嚼破,如今翻覺,淡中有味。總把余年,載松長竹,種蘭培桂。待與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霽。
6.驚蟄后雪訪徐孟堅不遇坐待甚久
作者:曹彥約朝代:宋
忽忽弄明珠,紛紛擁塞酥。都忘春老大,復作冷工夫。甲拆遲先達,芳菲約后圖。興來還興盡,呵手復須臾。
7.《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少年毛澤東志向宏偉遠大,到底是偉人氣象
8.《冬夜觀樹影》
年代:明作者:邵寶
月樹影在地,橫斜復橫斜。
誰為水墨畫,老筆全無華。
又如春雷動,初驚蟄龍蛇。
因之得篆法,錐鐵行平沙。
海云漾雙玕,江風落孤楂。
玄冬萬景瑀,嘉此獨咨嗟。
他宵有繁陰,莫向時人夸。
9.《游玉泉》
年代:宋作者:朱翌
坡陀石上大紳垂,踞石跏趺世慮微。
奉引有春扶屐去,送歸生月帶星稀。
一時花木助歡笑,四雇風云入指揮。
是日乃書驚蟄節,鳴蛙已傍小池歸。
10.《蚊雷》
年代:宋作者:趙時韶
朝來伏地悄無聲,入夜轟轟屋底鳴。
堪笑不能驚蟄戶,空將胡蝶夢魂驚。
11.《聞蛙》
年代:宋作者:趙蕃
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
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
12.《奉和御製中和》
年代:宋作者:楊億
佳節更春晦,長標令甲名。
天淵搖綠浪,仙杏吐丹榮。
連皷將驚蟄,高枝已變鶯。
云謠傳下土,漢曲被新聲。
13.《夜聞警》
年代:宋作者:吳可
幾年官軍破郡邑,遠客孤村誰脫急。
臥聽鄰雞三鼓鳴,流言敵騎一宵及。
抱衾攜幼強趨走,復嶺重山且深入。
為聞北人畏和暖,安得如今便驚蟄。
長秋南奔苦嵐瘴,翠華連巡犯卑濕。
顧我飄零豈足念,注目寒江忘久立。
14.《魏倅同杜仲高游黃龍洞次韻》
年代:宋作者:王炎
風流別駕臨苕溪,行廚攜客尋幽奇。
五湖浩蕩三江永,綠凈不知凡幾頃。
憑高縱望心目開,便可一傾三百杯。
疑與塵寰不同宇,彈壓風光須妙語。
只恐揮毫驚蟄龍,金相玉質音玲瓏。
驚蟄歷史淵源
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發之象。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春雷初動,發聲啟蟄,萬物復蘇萌發。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萌發生長的狀態。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薄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斌@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歷與宣明歷。因此,“啟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相傳是因為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驚蟄天文歷法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按黃經度數編排,每15°為一個節氣。斗指甲,太陽到達黃經345°,為驚蟄節氣,相當于陽歷3月5日至6日之間。
驚蟄氣候特點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從驚蟄節氣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時節。
民諺云:“春雷響,萬物長”以及“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钡鹊龋@些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征。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绑@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伴隨著氣溫大幅回升,春天的勢力范圍也隨之明顯擴大。不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入春進度區別較大,在驚蟄期間,春季版圖明顯北擴,從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擴展到河南北部、陜西南部一線,至此,南方大部步入春天。北方大部雖然還處在冬季,但也會溫暖許多。
中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