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故事
三字經故事:道韞詠絮
謝道韞(約376年前后在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東晉后期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她一直寡居會稽。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贊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詠絮才的典故便出于此,后人多用“詠絮”稱贊女子善于吟詠的才華。
三字經故事:文姬辯琴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字昭姬,漢族,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蔡文姬字昭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于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卻生兒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后,嫁給了董祀,并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于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三字經故事:祖瑩呤詩
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呤詩,后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祖瑩八歲的時候能夠背誦《詩》、《書》,十二歲時是中書的學生,喜歡學習,迷戀讀書,日日夜夜的學習,他的父母害怕他會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夠使他停下來讀書,他經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著蠟燭,趕走童仆,等到父母睡著之后,點燃蠟燭讀書,用他的衣服遮蓋窗戶,害怕漏光,被家里人發覺,因為這件事情他的聲譽更加被傳開了,里里外外的親屬都叫他圣小兒,他特別喜歡寫文章。中書監的高允每次感嘆說:“這個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數人能夠達到的,最終會大有作為的。”
當時中書博士的張天龍在講解《尚書》,把其中的內容都講解了。學生們都聚集來聽,祖瑩在夜里讀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師催促著講課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錯拿了住在同一個房間的學生趙郡李孝怡的《曲禮》卷就去聽課了。博士嚴厲,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禮,背誦多篇《尚書》,不遺漏一個字。祖瑩講完了以后,孝怡感到十分詫異,對淵博的學士們說了這件事,所有的學士都很驚訝。后來,高祖聽說了這件事,召見祖瑩,讓他背誦五經里的文章句子,并且敘述之中的意思,高祖聽后十分贊嘆祖瑩的才能,非常贊賞祖瑩。祖瑩出去之后,高祖和盧昶開玩笑地說:“當年流放共工在幽州北方后代的地方,怎么知道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個才子啊!”
三字經故事:梁灝奪魁
相傳宋人梁灝在八十二歲高齡時,在朝廷進行的進士考試中,戰勝了所有的考試者,奪得了狀元。
梁灝(963~1004)字太素,北宋鄆州須城(今東平州城)人,出身宦家。少年喪父。曾從學于王禹恬,初考進士,未中。留居京城,曾進諫宋太宗,選拔人才不要單憑詩賦,要注重治國治民的才能,未被采納。雍熙二年(985年),考取狀元,任大名府觀察推官,時年23歲。灝有吏才,每上朝進奏,辭辯明敏,對答如流,真宗甚為嘉賞。群臣奏章,多教灝參議。景德元年(1004年),任開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時年42歲。著有文集15卷。
凡是讀過《三字經》的人,都知道:“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庭、魁多士。”說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那是訛傳。《宋史》記載,梁灝,字太素,963年生于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撫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灝23歲考中狀元。曾任翰林學士、宋都開封知府等職。其間,曾與楊勵、朱臺符、李若拙同掌科舉事務。又與錢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實錄》及《起居注》。灝有吏才,每上朝進奏,詞辯明敏,對答如流,且見地高遠,倍受真宗賞識,時論稱贊。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開封知府任上,年42歲。所著文集15卷。
雖然《三字經》中“梁灝奪魁”的典故與真實的歷史有沖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堅持發奮學習,終能實現人生價值的良好寓意,至今為人們傳頌。
三字經故事:蘇洵發奮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兩個兒(蘇拭、蘇轍)都以文采著名,被后人合稱為宋代“三蘇”。
蘇洵在27歲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樣隨手翻書閱覽,無意中發現一篇關于古人愛惜時間、刻苦攻讀的故事。他認真地讀了一遍,感到這故事很生動,又讀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義,于是他反復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就有一次收獲。他覺得這故事好像是專為自己寫的,不由得心中發出感嘆:“時光無情地飛逝,自己已經快到而立之年了,雖然寫過一些文章,卻都是些平庸之作,沒有什么大的建樹。”他想:現在不努力,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啊!從這時起,蘇詢又開始發憤苦讀。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覺得自己在學習上有了長進,就急急忙忙地參加錄取秀才和進士的兩場考試,但兩次考試都落了榜。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不過,他沒有灰心喪氣,決心重新振作起來。但他沒有理出頭緒,不知從哪兒做起。
有一天,蘇洵在書房里整理他以前寫的書稿時,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因為連自己也感到不滿意,又怎能讓它們在世上流傳呢?于是他將這數百篇書稿統統抱出屋去,放在一個空地上,點上一把火,化為灰燼。他之所以這樣做,正是為了堅定從頭做起的決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個沉重的包袱,更加輕松愉快地刻苦學習了。蘇詢有時在家閉門苦讀,有時奔走四方,求師訪友,一年到頭忙個不停,以致后來他兩個兒子的學習要靠他妻子教導。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奮斗,蘇洵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既精通《五經》和諸子百家學說,又同時對古今是非成敗的道理進行探討,使自己具有了淵博的知識和驚人的才智,再寫起文章來,往往到了“下筆頃刻數干言”的程度。他寫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論文,受到了家鄉學者的傾慕,他自己也真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這時他的大兒子蘇軾、二兒子蘇轍也都長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響下才華出眾,他就帶著自己寫的論文和兩個兒子到京城游學。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擔任翰林學士,他看了蘇洵的論文很賞識,認為這是當今最好的文筆。歐陽修平時非常器重有才華的學者,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將蘇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薦給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視。一時間,引起朝廷上下的震驚,京城內外的學者傳閱他的文章都贊不絕口,并且爭相效仿蘇詢的文章寫作方法。蘇洵這位晚學成才的散文家,也從此聞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還廣泛流傳著贊譽蘇洵文章的民謠:“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三字經故事:李密掛角
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并不懊喪,回家后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后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后,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三字經故事:買臣負薪
朱買臣是西漢吳郡(今江蘇吳縣)人,家境貧苦,靠上山砍柴薪賣錢度日。但他安于貧困,癡心讀書,堅持不懈。每日砍柴,置書樹下而讀;負薪(擔著柴)回家時,就將書置于擔頭邊走邊讀。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負薪讀書、自得其樂的窮酸相,離他改嫁。50歲那年,經同鄉嚴助的推薦,朱買臣進京在漢武帝面前“說春秋,言楚詞”,如此這般他將自己歷年負薪苦讀積累的學問抖露出來,當場博得武帝龍顏大悅,拜為中大夫。稍后,朱買臣又官遷會稽太守。朱買臣“采樵工或余,誦讀聲不輟”的頑強的讀書精神使他成為后代讀書人崇尚的榜樣。他的家鄉因此建起了朱買臣讀書臺和朱買臣藏書廟,這是后人對他負薪讀書的刻苦精神的一種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國歷來崇尚讀書傳統的具體表現。
看過“三字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