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
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篇一:中秋的記憶
小時候沒有電,晚上到處漆黑一片,孩子們就盼望著有月亮的日子。每當新月來臨,那便是孩子們的天下了。大家早早吃過晚飯,呼朋喚伴走出家門,到大街上捉迷藏,老鷹抓小雞,指星星過魚兒,玩抬閣、背閣、斗拐……大家玩得樂此不彼,總是被大人們幾次三番的喊叫或生拉硬扯,才戀戀不舍的回家睡覺。
故鄉比較偏僻,那時候人們沒有文化,天文知識懂得很少,對于月食,根本不知道是三球的關系。記得有一年中秋節晚上,拜罷月亮,我和一群小伙伴正在皎潔的月光下捉迷藏,突然間感覺月色暗了下來,抬頭一看,天空晴朗朗的,月亮卻少了小半邊,不知誰喊了一聲“天狗吃月亮了——”聽到喊聲,全村人出動了,從家里跑出來,拿著盆盆罐罐,鏟子、勺子,叮叮當當地敲著喊著,一路小跑到村南,爬上一座高坡上,朝著月亮的方向猛敲大喊,那驚天動地的聲音,也許真的把“天狗”震懾了,“天狗”竟然把吞下去的大半個月亮,又一點點地吐出來了!我們看到大大的、包盈盈的、明亮亮的月亮又掛在天空,才心有余悸地跟著大人收兵回營。
那個時代很貧窮,但過中秋節很隆重。中秋節中午,每家都要做上一頓豐盛的午餐。女主人束了圍裙,添旺灶火,把大塊南瓜、土豆、豆莢粉條下到鍋里,一會功夫,各種菜肴沸騰起來,濃郁的菜香隨著縷縷炊煙飄出小院,令過路的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猛抽上幾鼻子:“大嫂,做的好飯吧?好香啊!”大燴菜做好了,女主人到場邊拽籃麥秸,用磚擺個火爐,支上個鐵鏊子,烙一沓油餅,再炒些雞蛋。一家人回來了,一手端了菜碗,一手拿了油餅卷雞蛋,邊吃邊往街上走,大柳樹下找個石臺蹲下,張三李四、麻五趙六圍成一圈,邊吃邊噴套兒,那過節的喜悅和淳樸的鄉情,是當今的人們所體會不到的。
因為晚上要供月亮,下午是女人們蒸糖餅的時間。她們把發好的白面揉成面團,搟成片,把紅糖一層層夾在中間,擰成個麻花邊,中間用小碗扣成一個個圓圓的圖形,再用蓖麻刷在每個圓的中間按成許多小花,然后勻閃閃的撒上一層籽麻,把糖餅打扮的花溜溜的,再上籠蒸。蒸好的月餅白白胖胖,漂漂亮亮。但是無論孩子們口水滴流多長,母親們是不讓孩子動一動的。因為月亮是圣潔的神,供了月亮,人才能吃。
孩子們盼望著,盼望著,天終于漸漸黑了下來,月亮露出銅盤似的大臉,月中玉兔隱約可見,女主人就忙著把蒸好的糖餅、買來的月餅,還有樹上摘的石榴、蘋果、梨,整齊地擺放在大條板里,放在月亮能看得見的地方,放上一把響亮的百頭小炮,孩子們昂著頭,仔細揪著月亮,似乎看見玉兔的嘴還在蠕動呢!拜完月亮,女主人留出走親戚用的禮品——十六上午孩子們都去姥姥家換糖餅、送月餅,當然,姑姑家也來我們家換糖餅送月餅,這一來一去,濃濃的親情就融匯于月餅之中了——也因此只能把剩下的分給孩子們吃。我家姑姑多,分到最后所剩無幾,母親便把剩下的月餅,你半塊我半塊地分給我們兄妹。我們舍不得吃,拿著月餅用牙齒一點點刮,一點點地嚼,月餅里邊的紅綠絲,黑桃仁,花生仁,冰糖等,讓我們大飽口福,我往往留一小塊藏起來,不讓哥哥看見,第二天再慢慢吃。
我初中畢業那年回村參加勞動,那時正處在生產隊大集體政治掛帥的熱潮中,白天干一天農活,農忙季節,只要有月色就義務加班,用架子車往地里拉糞,澆地,拉犁,全然不覺累。記得那年八月十六晚上,玉兔東升,金風送爽,我們二十多名青壯勞力,去地里加班拉犁。老隊長讓狗子喊著號子,大家一起“拉喲、拉喲”的助威,氣氛熱烈而奔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忘記了疲勞,好大一塊地,功夫不大就拉完了。回家的路上,大小伙子、年輕媳婦,打情罵俏的,說說笑笑的亂作一團,把靜謐的夜空鬧得沸沸揚揚。
回到村口,老隊長讓大家到路邊的粉坊歇歇腳,嘗嘗今年秋天生產隊漏的第一鍋皮渣。這出其不意的喜訊,使大家格外驚喜。粉坊里幾位粉匠,早把大盆的皮渣整齊地擺放在架板上,等待大家回來。見大家進來,粉匠用瓜刀把皮渣一塊塊割下來,盛到碗里,大家不謙讓,不拘束,一你碗,我一碗,大快朵頤,痛快之極。老隊長看著大家,飽經風霜的臉上泛起微笑:“受了苦,大碗捂。慢慢兒吃,別噎著啊!”
回到家就很晚了,我推開虛掩的家門,窗戶里昏暗的燈光下映出母親防線的剪影,烤紅薯的噴香從窗花縫里涌出,我知道,母親考好了紅薯,在等待著我加班回來呢……
我走出故鄉四十多年了,生活也富得流油了,再好的飯菜也吃不出滋味了,住在高樓林立如同天井的的城市,看月落月升也成奢侈品了。每當中秋,怎不懷念兒時的歡樂,懷念青春時代的狂熱,懷念牽腸掛肚的親情和難以割舍的鄉情?
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篇二:又到中秋
一直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命題,在傳統和現代的角逐中,什么樣的事物最終能得勝。或者說,什么樣的傳統和現代性更能占據廣大的人心陣地,贏得成為未來人們視為傳統的百世流傳的資格。這或許算不上什么命題的思考,只是一廂情愿的胡思亂想罷了,不免讓長于思索的人們為之莞爾。
對于中秋,已經許久沒有什么深刻印象了,不過恩賜的法定的假日倒讓我常常有機會擺脫工作的紛擾,能夠坐在家里享受一兩天的清靜,陪一陪妻兒,讀一讀養心文字,暫得一時心靈的休整和安寧。我相信,對于很多現代的人們,大概和我一樣,中秋這樣的節日的意義似乎也僅此而已。當然,也有人們將這短暫的假日付諸于喝酒打牌、燈紅酒綠之類,以獲得一種別樣意義的休息,這也許正是現代對于傳統之挑戰的一種。
時光如梭似箭,時代大步前進,穿梭在中秋團圓路上的人們也許依然還有很多,美好的中秋印象也許能在新一代的心中留下更為現代的深刻記憶。但這樣的記憶到底會是什么樣子,我們無從猜想,只有到他們寫回憶文章的時候才可以看得到。就如同我這樣年齡的人寫自己記憶中的中秋一樣,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中秋的模樣。世間的事物也許就是這樣在一代代人的心中逐漸成長和轉換,積累和沉淀成任后人解讀的歷史。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到來,盡管不斷豐富的生活與增長的年齡使人增添了一些故作思考的情狀。但想起中秋,依然會浮現出一些美好的印象。畢竟,傳統與記憶之間有著難以割斷的關系,否則就無所謂傳統。總是記得,在陰歷八月的鄉村,天空總是格外高遠晴朗,秋風拂面的感覺令人心情暢快,田野的莊稼漸次開始收入家家戶戶的倉里和缸里,曬場上花生、黃豆之類的收獲物也已經干了水分,村頭桔樹上也綴滿泛紅的桔子,豐收安詳的氣息彌漫寂靜的鄉村。
中秋這一天,村里的人們總是早早地起床,趕往臨近的圩鎮,買回一些月餅和柚子,或者到自家的樹上摘下一些早熟的桔子,預備著晚上的祭月之用。婦女們則是在家里忙活著宰殺一兩只雞鴨,在村里的井沿邊一邊說笑,一邊細細地拔盡殘留的羽毛,洗靜內臟,以備一頓豐盛的晚餐。除了做這些事情,其余時間照例是在田間地頭忙碌,在園子里施肥澆水,只是會比平時稍微早一點回家,在灶房里忙活一陣,然后在炊煙還未散盡的暮靄中圍坐一起,吃罷晚飯。
等到圓圓的月兒升起之時,就是孩子們真正體驗節日快樂的時候。一陣接著一陣的爆竹聲響過,家家門前紅燭高照,滿桌滿凳的月餅、柚子在月光下散發著幽香。孩子們趁著月光在村巷間打鬧嬉戲,追逐玩耍,倘是遇到周末,第二天無需上學,這樣的喧鬧可以持續到月兒西沉,月餅和柚子之類無疑會成為最好的夜宵。這樣的時候,我經常坐在門前聽老人們聊天,間或用手指著月亮問一些異想天開的問題。大人們總是說,千萬不要用手指著月亮,否則要爛耳朵的。我雖然不信,但也不敢當面做這樣對月亮不敬的姿勢,有時偷偷跑到無人的小巷,悄悄的用手指著月亮自說自話,但是從來沒有爛過耳朵。
長大以后我常想,中秋無非是人們對于遙遠的月亮的一種景仰,以致于用威嚇的辦法教幼稚的孩童對它產生敬畏。因為它圓的美麗,圓的純粹,人們便將美好的愿望賦予它,于是在千百年的流傳中就成了一種節日,成了一種良好的傳統。現在的物質豐富時代,可供人們寄托和追求的事物不斷增多,遙望圓月的思念情懷越來越少,月亮或許會在人們的心中漸漸失去原來的位置罷。盡管如此,我又想,圓月的皎潔美好也許并非其他事物可以代替,當財物、功名、利益、短促的快樂之類的東西并不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時,中秋這樣的傳統也將長久在人間傳續。
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篇三:漓江中秋
是巧遇也是追尋,2009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在美麗的漓江相約而至。中秋節那天,和朋友從北海返回南寧短暫停留后,驅車到了桂林沿漓江住下。下午時分,相約到漓江河畔散步,此時的桂林正值桂花飄香的時節,又恰逢祖國60華誕,在城市中間依山而行、悠然流淌的漓江猶如一位少女,那樣清新、秀美,青山、綠水、漁船……讓人流連忘返。漫步于象牙山景區,不時有幽微的桂花香撲入鼻歙,此時此景,拋開繁瑣事務的干擾,遠離熟悉面孔的喧囂,充分感受異鄉濃郁的節日氣氛,享受一番與恬靜自然親近之美,心情自然愜意。
微風拂過水面,泛起陣陣漣漪,不禁有了想和漓江水親密接觸的沖動,于是便在象鼻山對面的碼頭選了位六旬老伯的7人座竹筏,坐在筏頭,第一件事就是急忙脫掉鞋子,將雙腳浸入漓江水中,輕輕感受漓江的溫柔與隨和。親撫清涼的漓江水,一切煩擾便會釋然,隨之而來的平靜、豁達,心里得到了一種愜意的慰藉。近20分鐘的逆流而上,侃侃交談中,老伯向我們介紹了在漓江擺渡的行規和他一生與江為伴的趣事,還向我們介紹了桂林的中秋習俗和今年的看點,不知不覺中就劃到了中央的一片擱淺灘。老人停好竹筏后,向我們說這里是觀景的最佳憩息點,建議我們下船拍照留念,他便在船頭悠然地抽起了旱煙袋。卷起褲腳丫,我們攙扶著走下了船頭,小心走向河中,腳下踩到光滑而又不太整齊的鵝卵石,就像做了一次全身保健按摩,腳底一陣略帶酸疼的酥軟感覺頓時傳遍全身,越是走動,感觸越是明顯。稍適應后,看著寬闊平靜的江面,我們突發了童趣,彎腰撿起河底石塊玩起了小時侯的“打水漂”比賽,彼此的笑聲和吶喊聲,隨即伴著石塊的一次比一次滑得更遠而清脆和明朗起來……。
青山碧水,秋風徐來。待我們回到江畔,漓江邊已經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有的正驅車探路尋找美食賞月的棲息點,有的一家人坐在江邊選擇開闊點搭起篝火準備自助晚餐,有的則選擇到船上晚餐在江中賞月……。受其感染,我們也隨性在岸邊選了一家叫“江外魚”的農家樂,點了盤鯰魚火鍋和河蝦及中秋餅盒,和拂著晚風邊品嘗邊等明月升起。一瓶美酒的光景,明月悄無聲息中爬上了象鼻山頂,此時的漓江之濱,月色皎潔,銀輝交映,更加流光溢彩,嫵媚動人。旁邊的象鼻山正像一只站在漓江里悠閑地吸著漓江水的大象。“水月洞”在象鼻和象腿之間渾然天成、兩面貫穿。河水蕩漾其中,遠遠看去,就像一輪明月浮在水上。形成了“每當月朗清風,水平如鏡之夜,水月洞倒影,酷似一輪皎月浮江,江中二圓月并浮”的象山水月“三月同歸”之奇景。一盞盞寄托相思和祝福的孔明燈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冉冉的升上了天空,飛向那遙遠的天際與那滿天的繁星交相輝映,形成了“水底有明月,夜空霓虹舞;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的絕妙意境。
晴朗寧靜的中秋之夜,身處異鄉的漓江之畔,歡笑在濃郁的節日氣氛久久不停息,思念隨著孔明燈的升起而伸向遠方……
看了與中秋節有關的散文還看:
1.中秋節有關的散文
2.中秋節抒情散文 關于中秋節散文
3.描寫中秋節的散文
4.中秋情思的散文
5.寫中秋的文章
6.描寫中秋月亮的散文
7.中秋節思鄉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