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月的散文
中秋賞月的散文篇一:中秋節
相傳,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女子長得很丑,但他從小就養成習慣祭拜月神,無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選入了宮中,可惜沒有被寵幸,但她還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興所至,來觀賞月亮,偶然見到了她,陡覺她美艷出眾,動了寵愛之心,三千眾愛聚一身,把她立為皇后。或許,就是傳說中秋節的由來。
不過在我們家鄉聽老人說:在盤古開天,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日出日落,把萬物蒸烤的像火一樣,人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一遍火海,無法生存。這時,多虧有一位名叫后羿年青人,他力大無窮,并且具有超強的射箭本能,他決定把天上多出的九個太陽射下來。于是,他就登上最高昆侖山,拉弓搭箭,嗖嗖嗖……連射九下,多出的九個太陽,應聲而下。天上就只剩留一個太陽,萬物得以生存,人們得以安寧。
后羿因射太陽而得名,受到人們的推崇,也贏得年輕漂亮嫦娥的芳心,于是兩個有情人就結為夫妻,他們恩恩愛愛幸福的生活。后羿喜歡廣交朋友,一起去打獵。由于后羿的名氣太大,有許多人拜他為師,學習射箭技藝。自然就有些奸詐邪惡小人蒙混過關的混進來,其中有一位叫蓬蒙的小人拜后羿為師,就是這個小人害了嫦娥。(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獵,偶然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看后羿射太陽有功,救人們于火海之中,就賜他一粒仙丹,吃下可以成仙。后羿接過仙丹,剛放到嘴里,突然想起心愛的嬌妻——嫦娥,趕忙把仙丹吐出來。回到了家里,后羿就把仙丹的事告訴了嫦娥,跟嫦娥一起商量,最終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仙丹只一粒,兩人只一人能成仙,萬般無奈,后羿和嫦娥就把仙丹藏起來。這事被小人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帶著徒弟們上山打獵,蓬蒙裝著有病,推說不去。等后羿他們走了,蓬蒙就提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實在沒有辦法,索性就把仙丹吞下。自然,就變成了仙女,飛上了天空。嫦娥實在不忍離開后羿,就選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居住。晚上,后羿打獵回來,聽說嫦娥被蓬蒙逼著吞下了仙丹,已飛上了天空。萬般憤怒,欲殺小人蓬蒙,可他早就逃了。后羿悲憤欲絕,捶胸頓足,欲哭無淚。由于太想妻子了,后羿在晚上,遙望月亮哭泣,哭著哭著,就跟著月亮跑,跑著跑著,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里晃來晃去,似乎也在對他哭泣。但畢竟天地兩隔,又如何能見面?后羿為了表達他那份相思,在月圓時,設香案,擺上嫦娥最愛吃的瓜果,他也獨自斟酒,邊飲邊對月長嘆,訴說離別之苦。后來,這事傳了出去,人們紛紛仿效。據說,嫦娥在八月十五夜,在廣寒宮遙望大家,人們也能看到嫦娥。好像就有了八月十五夜,人們觀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了。
其實,賞月在唐朝就盛行了,有詩為證: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常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花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向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這些都是唐人在賞月時,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名句,書寫了月亮之美、之白,美如素,白如練。
至于八月十五夜吃月餅,最早是在南宋,雖然那時品類不是很多,不像今天品類之盛,繁不勝舉,至少在那時已有月餅。在民間,大家以月餅相贈,有一種懵懂的寓意,就是,取月餅為團圓之義。其實,吃月餅真正的盛行,還是在明初。當時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官兵又查得很嚴,朱元璋要聯絡各路起義將領,消息又送不出去。十萬火急關頭,多虧軍事劉伯溫,他想了一條妙計,把消息藏在月餅里面,議定八月十五夜起義反元。由于消息準確無誤的送出去,起義相當的順利,不久,徐達就攻下了元大都,起義成功。后來,朱元璋就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賜一些月餅、糕點給大臣和百姓。這樣,吃月餅在明朝就盛行了,從皇宮貴戚,官宦士大夫,富賈鄉紳,平明百姓大家都紛紛在八月十五夜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里的“中秋”一詞,最早出于《周禮》,我國古代歷法,一年分為四季,一季分為三個月,三個月分別命為孟、仲、季。因此,在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仲秋”,又因農歷的八月十五為中旬,故稱為“中秋”了。據史記記載,古代帝皇祭月節為農歷八月十五,又恰巧在三秋之半,故名叫中秋節。可能,中秋節也是緣襲著古代帝皇祭月節而來吧。
如今,中秋節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節日,不單是為了遠古流傳下來節日,把她繼承,把她傳承,還是的的確確不能缺少的節日。一年,除了過年,端午,就僅剩下中秋節了。端午是為了紀念士大夫屈原,而中秋節實屬為節日,僅次于過年。因為中秋節也有團圓之意,并以吃月餅取團圓之義,跟北方人過年必須吃餃子象征著團團圓圓是一樣的寓意。而吃月餅、賞月更富有情趣、詩意、溫馨,雖說她次于過年,實則勝過過年。你想一家老少,在自家的院子里,擺上一張桌子,擱上幾把椅子,大家圍著桌子坐著,吃著月餅,飲著酒,聊著天,敘著家常,好不溫馨,觀賞著圓圓的月亮,眼見一家人團團圓圓,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嗎?望那遙遠的天穹懸掛著圓月,銀白色的光芒照耀在庭院里,散射著皎潔雪白的光芒,如同父輩眼里慈祥愛意的光芒,照耀著家家戶戶。今夜,大家與月共歡,把盞同飲,同慶此刻;今夜,大家與月共舞,擁抱離別之苦,同聚團圓之夜;今夜,大家與月共眠,沐浴親情,同賞天倫之樂。這不正是天涯一家親,共賞天倫之樂嗎?
而今,中秋節已被定為法定節日,遠在天邊的游子,遠在天邊的親人,都可以借現代文明交通之便利,穿越在高速運轉磁懸浮列車之時空。只要你愿意,無論你在哪里,都可以輕松歡快的回到家里,與親人共度節日,歡慶喜悅,浸沁溫馨,共度月圓之夜,賞月與吃月餅之幸福;盡賞月圓月滿,餅圓人圓,花好。不像蘇東波在中秋之夜憶舍弟子由之痛苦,因而寫下了千古絕唱《水調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佳節,在月圓之夜,蘇東波卻不能跟他的兄弟在一起,只能孤獨自斟自飲,難免不悲痛傷懷,浮想聯翩,追憶過往,因而寫下了傳世流芳的佳作,那像現在,是信息高速發達運轉的時代,有程控電話,手機,互聯網,想家人了,隨便掛一個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如果還是覺得不那么親切,就可以打開互聯網,開通視屏,面對面的聊,近在屏前,實則遠在天邊。那里會像蘇東波數年不見兄弟面,只有書信稀疏來往,略知兄弟是否安好。
愿今年的中秋節,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圓,人更圓;共度今宵,不眠今夜,同慶中秋,賞月團圓,年年今日……
中秋賞月的散文篇二:賞月
時間如水,仿佛是轉眼間, 春去了秋又來,一年的工夫就這樣漸行漸遠。大街小巷、店鋪商場里,花團錦簇、琳瑯滿目的月餅,彌漫著濃濃的中秋味。嘗試著購買多種月餅,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裝的、散裝的、盒裝的;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就是沒吃出那月餅的滋味——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各家各戶各人都充滿了向往和興奮,尤其是忙壞了媽媽們。
首先,媽媽要早早收集晾曬盞花、葫蘆花、玫瑰花、香豆葉,接著用石頭“匠窩子”搗碎撻面,再托人從城里購買些紅曲、姜黃。其次,在日常勞作間歇,在田間地頭荒坡沙灘上,收集枯樹枝爛樹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桿子收工后背回家曬干了,或者在院墻外晾曬些牛糞塊。蒸月餅比不得平常蒸干糧饃饃,必須有燒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臨近中秋的前幾天,媽媽將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溫水泡開了,調上澆頭子,發酵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再接續半碗干面,用適量溫水攪勻成成糊狀,連續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標準加適量溫水揉面,揉一次發酵兩小時左右,連續揉個十次八次的,積少成多,滿滿兩大盆,松軟而勁道,用手一按撲哧撲哧的。
一大早,媽媽就和嬸娘、奶奶忙起來。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籠的大小、月餅的薄厚、顏料的品種,將發好的面均勻的揪成若干團。接著,一手揉一手團,揉搓十來個回合,光滑了、瓷實了、圓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搟面杖一下一下推開成半公分厚、直徑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張面餅,將新榨的胡麻油均勻地涂抹一遍;黃澄澄的,清香撲鼻,再撒上姜黃,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層厚厚的白面;最后緊緊地卷成一卷壓成一團;壓實了,再搟成剛才的形狀,再撒上一遍,這才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底層,是最好吃的一層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搟上一層又一層,用備好的顏料撒上一層又一層,一層層撂成十公分厚。或剪開翻出五顏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擰成“馬絆場”、或蓋上頂層做成一色“蒸餅”。最后搟一個薄如紙的面皮兒將整塊月餅完全包裹起來,雙人四手抬到籠屜里,一籠屜只裝一塊月餅,一次蒸兩籠屜或三籠屜或四籠屜。
這時,“坐臥”在灶臺上的那口大鐵鍋里早已燒好了沸騰的開水,按順序將籠屜次第撂在大鍋上;再用干凈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軟物,將鍋沿、籠屜縫隙、鍋蓋縫等一切可能透氣的地方都塞嚴實了;用枯樹權、牛糞塊等結實耐用的柴火一口氣燒上半個鐘頭的旺火,防止“溜鍋”。等鍋蓋上面熱氣騰飛好一陣子了就要暫時停入火;停頓一刻鐘熱氣稍降,再用溫火燒半小時。就這樣燒四次,蒸兩三個鐘頭,一大鍋水也熬干散沒了,月餅也就蒸好了。
那時候,為了蒸月餅,每年我都會向老師請假擔任“燒火丫頭”。
月餅蒸好后,要有兩人三掀兩翻整體端正放穩,用木制的“點朵子”沾上紅顏料,在暄騰騰的白面上點上一朵朵紅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個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塊,便可吃了。新鮮時香甜美味;晾干了酥脆可口,層層疊疊,肥而不膩,中秋后的日子就在這甜美中咀嚼著。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當皎潔的月亮爬過樹梢立在屋頂時,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無,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灑落在農家寬敞的院落里,比白晝更亮堂。家家戶戶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塊完整的、畫著月亮的月餅,恭恭敬敬地供獻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盤里供奉上自家收獲的水果或別的什么好吃的,叫“獻月”。老人們還會講“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舉頭望月,我總想從“玉盤”中看見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中秋賞月的散文篇三:中秋賞月
賞月回到家,已是午夜十一點多了,小孫子依然精神亢奮,好容易哄著睡著時,表針指在了十二點十五分了。洗漱之后,家人都睡了,院里屋內靜悄悄的。想睡,思維卻格外地清晰,便拿起了筆,拿了稿紙。正是痔瘡發炎時,長久地座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來到餐廳遲疑地想了些許,還是決定把拿起的筆放馬南山。是躺在了床上,思維卻無論如何拋不開賞月時打開的思路,思不由己地繼續構思著賞月的感受。
從十年前喜歡上文學,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有感受就要動筆的人。不然想好的語句,來日清晨再想寫時,就沒那么得意了,甚至會忘掉。文字不斷地在跳躍,思不由己地在組合,索性翻身下床,借著屋里微弱的光,把放馬南山的筆、紙又重收了起來。偌大的家,因三代人擠在一起,沒有一個我的寫作陣地,其實壓根就沒有想給自己創造一個正式的寫作陣地。一個業余愛好者,沒必要那么正式,正式了,反倒拘謹的寫不出東西來。所以養成了隨心所欲的習慣,只有這樣,有限的文化水準,才能發揮到極致。趴在床上、床頭柜、餐桌、燙衣板、櫥柜、沙發上寫。躺著寫,站著寫,小凳子上坐著寫,把兩個被子疊四方當桌子用,仰面朝天手握寫字板寫,無處不是寫作陣地。如此的作家,我想天下也沒有幾個。十幾年來,前前后后寫了有四五百萬的文字,沒有一篇是在專業的陣地上寫出來的。書山有路勤為徑,書海無涯苦作舟。創作的辛苦,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確實苦,苦不堪言,尤其痔瘡犯病時。苦不堪言的付出,卻沒有回報,勞動與值完全不成比例。其實也沒想著回報,一切為活著充實。一個喜歡,苦中生樂,也就不計較苦不苦的事了。痔瘡痛得不能坐,每當一個千思萬想的產品出爐時,心里由衷地感到一種難言的幸福在升騰。我是一個單位的專業司機,在熬夜的同時,為了行車的安全,還得有叫充足的時間休息,所以,也不敢信馬由韁。只有星期天,確切翌日領導沒事時,幾乎是通宵達旦,思維完全進入文字的排列時,忘我的境界,事后想起來,那是我人生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刻。尤其是筆得沙沙聲,如一條潺潺的小溪趟過心間,只享受那份爽,不知道一絲人生的煩惱與世界的存在。一個有正常思維的人,能被某一種境界轉移忘掉紅塵的麻纏時,能不是一種幸福嗎。所以,一種另類幸福的存在,也是一種額外的得,不一定非是人民幣的回報。人該有自知之明,自己的水準,也沒有到了那種有金錢回報的地步,也就不去想回報不回報的事了。因喜歡文學,功不成,名不就,卻有一個好的心情,這就是我得到金錢難有的回報。一種純文學的喜歡,多少年來,沒有一絲商業異想。有了商業異想,我想肯定沒有現在空明的思維。最大的心愿,當地的雜志、報紙上沒有稿費的一發,算是對苦不堪言的安慰吧。
八月十五休息,不用擔心翌日領導有事。為了不打攪家人來到餐廳,伏在櫥柜上,在潔白的紙上馳騁。賞月是我多年的習慣,盡管賞月會生出滿腹的多愁善感,可還是年年由不得要出去。行走在皓月下,感情總也不能平靜,常常忍受著某種感情的煎熬。一個猶豫冷漠的玉盤,生來就是牽扯人內心不愈之物。每到八月十五,行走在天地如霜的意境中,總在想著一個多年未果的事。若站在荒野山村之巔,舉頭望明月,低頭看山村,銀霜普灑,古樸的山村悄然無聲,濃烈的生活氣息,一定會很有詩意吧。我生在農村一個城市近郊的平川之地,雖有兒時一輪皎月的影響,其賞月的意境豈能比得了古樸山村之巓上的那種奇妙。賞月意境的比較,是從喜歡上文學之后才開始有的。因沒有身臨其境,山村人閑桂花落,月出驚山鳥的意境美,也就只有遐想了,總覺比城市賞月有滋味。多年來沒有實現,一種遺憾也總是在十五之夜纏繞著。
山村賞月,說容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選擇一個桃園式的山村,一個點綴在山彎之中的古樸山村,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山必定離城市較遠,又沒有選就的目的地。不容易,可還是放不下,不過對一個執著的有心人來說,我想會實現的。
今年的月亮怎么說呢?有一種老太太過年的感覺。九點多,初出東山的月亮,因天的陰晦,月亮行走在散碎的黑云之后,月亮也就不成個月亮了。信馬由韁地走了一段,天上盡然連顆星星都看不到。實在覺著沒趣,在外胡亂游走了兩個多小時,十一點,該是月上中天時,該是銀輝皎潔時,可中天的月亮只向人間拋灑著一點微不足道的光,還是混濁不清。又等了一會兒,月亮總算走出了黑云彌漫那艱難的境地,露出了完整的輪廓。本該是冰清玉潔時,卻看不到月亮那完整的圓弧形。周邊毛絨絨的,又置了一層渾黃色,完全一個上了年歲的黃臉婆。實在讓人掃興,怎月亮的清晰度一年不如一年?前十幾年的月亮就沒有了明麗。今年雖天空陰晦,可這陣也看著月亮無遮無掩了,怎還變了色?但必定是個遙寄思念的情物,依舊不厭其煩地仰望著,與人為蒼老的月亮心語著。夜闌人靜,街燈輝煌,商家鋪面墻上的霓虹燈更為活躍,看著沒有了那種清冷的惆悵,一派慶團圓的歡樂場面。回到家,天真活潑的小孫子,給我帶來了不盡的快樂,一時忘了賞月的不爽,沉浸在與家人團圓的幸福之中。
當我寫至凌晨近3點時,不甘心的我,又來到陽臺上遙望中天;月亮依然是前時的渾黃色,天空依然沒有一顆星星。久久地十多分鐘之后,忽然看到了林黛玉成為劉姥姥的哀怨,又返回廚房伏案繼續著筆下的月夜。
天不晴朗月哀怨,不管如何吧,只要月掛中天,月亮總是忍辱負重,會把天下因生活而不能團聚之人對家人的祝福捎去。
看了中秋賞月的散文還看:
1.描寫中秋節的散文
2.描寫中秋月亮的散文
3.中秋情思的散文
4.中秋節抒情散文
5.寫中秋的文章
6.詠中秋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