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散文3篇
讀書的散文篇一:讀書是學習
冬天,百草穿孝。
四字拼成一字,不差半點分毫;
暑去寒來殺人的刀,一定要抓緊學習為好。
既已談到學習,又問何為學習?以憑吳晗之言——讀書是學習。
“讀”分左右結構,右側下面乃“頭”字,即讀便要用腦,更要用心。
人分三六九等,書也分好壞是非。讀一本好書,如心生蓮花;讀一本壞書,如心出毒蛇。
水不動既山不倒,箭不出既人不老。
笑看千古名人,多因讀書而一舉成名:
春秋戰國的孔子和老子,創下了不朽之作;熱血衷腸的愛國詩人屈原,鑄造了《離騷》;“獨尊儒術”的引導者董仲舒,為漢武大帝鞏固統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西漢張良、韓信,東漢奷雄曹操,三國七步詩曹植,大唐開國功臣房玄齡,初唐四杰、八代之衰,詩仙詩圣,日月同輝,北宋王安石,南宋四大家;明成祖時的三楊,弘治時的唐伯虎,清代曹雪芹、龔自珍,他們有哪個的成名不是用努力讀書、學習做為代價換來的?
自古文臣勝武將,世道輪回幾滄桑。沒有十年的寒窗苦讀,怎會放出無限的光芒。
孔子十又五才志于學,都有如此成就。今所思,非所矣。
如今長者皆讓孩子讀書,有者甚歡,但惟寥寥,故今人才甚少。
有欲報國者,若不讀書,何以?令戰爭甚少,即便有之,亦得靠武器先進。若無知識,何以?便必為國培養棟梁之才。若無能力,若無知識,若不讀書,問君何以報國?
又有欲搞科學者,如今科技,必精確,必無失誤,若有半點分毫,都可釀成大禍。若無把握,若無知識,若不讀書,問君何以任之?
又有欲當平凡人者,如今社會,不會天上掉餡餅,要想成大事,惟能靠自己。若無信念,若無知識,若不讀書,問君何以行之?
人人皆有理想,若不努力,若不學習,若不讀書,問君何以圓夢?
若不讀書,怎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自己。所以,請大家聽我一勸。
對老年的爺爺、奶奶們,我要說:“活到老,學到老”!
對中年的大爺、大媽們,我要說:只有多讀書,才能真正不惑!
對還年輕的叔叔、阿姨們,我要說:只有多讀書,才能圓了自己兒時的夢想!
對在我這個時代的兄弟姐妹們,我要說:只有多讀書,未來才能做祖國的棟梁。
望君今日聽我這一勸,我們“暫憑杯酒長精神”!
還是那句話:“讀書是學習”!
讀書的散文篇二:享受讀書的快樂
盡管,當今社會,信息和網絡很發達,電腦和手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電子讀物很豐富,也很便捷;但我還是偏愛讀紙質的書,喜歡聞油墨芳香味道。
曾記得一位中學老師說過:“自己努力的讀書,是一種學習向善的修身過程,看別人讀書是一種美麗的風景,全民讀書是一種文明和諧的氛圍;書籍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書中自有真善美,閱讀應是人生健康向上的一種好習慣。”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是啊,讀書是一種修身,更是一種積淀;讀書能把知識陳釀成美酒,香飄四野,心境舒暢,雅韻天成;通過讀書,我們可以視通四海,思接千古,通曉世間事,深諳生存之道;通過讀書,你可以踏遍世上奇山秀水,融進歷史方寸天地,感知歲月變遷規律,體悟人生心路歷程。
《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是20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說,也是對我對我教育啟發最深的小說;小說描述了主人公高加林一生的 坎坷經歷,盡管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卻不甘沉淪、墮落,不斷尋夢、超越。盡管 小說結尾沒有給讀者“人生”的答案,卻引領其思考入生的答案,高加林身上有一股戰勝一切苦難和挫折的不屈不撓精神,可以概括為一種獨特的人生哲學,即:“修己之身”......
“修己之身”使我明白了讀書與人生的關系,于是, 我把“修己之身”理念種植在心田里,當作人生的信條和前行的座右銘;工作30多年,我擔任過中學教員、機關文書、鄉鎮農技員、基層公務員,每干一項工作,我都把它看作生命過程的體驗,將其視為人生美好旅途中的風景,遇到困惑挫折時,就用高加林的“修已之身”哲學安慰自己。我知道,一卷在手,心無雜念,靜心享受知識的撫慰,陶醉其中,心里仿佛充滿冬日的燦爛陽光,頓覺得澄澈安閑、悠然恣意。
記得小時候,村里有一位從小學教師退休回家的老爺爺,常在寨子中的老榕樹下,手捧一冊書,戴著老花鏡講《三國》,《水滸》,《西游記》,《聊齋》,《紅樓夢》里的故事給我們孩子聽,對于書中的每一句話,他都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人生見解融入其中,讓年幼的我們逐漸了解冷暖人生;從那時起,我喜歡上了讀書。
讀中專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路遙的小說《人生》;那時年輕,讀得粗淺,難以領會其精神實質。在歷經了生活的磨煉后重新來讀,就有了全新的感悟;小說中許多經歷我都感同身受,給予我一種精神上的震蕩與激勵,為我在困惑與挫折中人生很多時候都是在等待和忍耐中度過的,等待巔煲修身,忍耐就是堅持。只要修己之身,把積極向上的勢頭記在心頭,追求不斷、夢想不倦,志向不泯,再多的黯淡都不能使自己頹廢,再大的風雨都不會‘把自己沖垮。而一旦度過了黑暗便擁有了朝陽,走出風雨即會迎接絢麗的彩虹。
修己之身,積極向上,保持淡定和平和。我始終告誡自己,不能
以怨報德,也不能以怨抵德,而虛以德報怨,容人容事,用實際行動
去感化自己、感動別人、感激命運、終身實踐一努力為之。
修己之身、以德向善方能山水明亮,一片陽光;以修身向善的積極心態,將靜如止水的心境、虛己待人的雅量、大容向善的情懷,統合于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善待生命。
無論何時何地,我仍癡迷于讀書,閱讀已成為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不求功名利祿,只為修己之身,只求盡享讀書帶來的快樂!
讀書的散文篇三:讀書的感覺真好
讀書可以習性,讀書可以養德,讀書可以陶冶情操,讀書可以增長智慧。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日益強烈地認識到時間的寶貴和生命的珍貴,日益強烈地認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于是,看書、學習便成了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我愛書如命,賣書、向朋友借書,在圖書館辦閱覽征。在家很少看電視,總覺得把時間消磨在不停地轉換頻道,或沉溺于一部又一部的肥皂劇,對于工作、學習并無任何的益處外,還感到太浪費時間,浪費得讓人感到心痛。于是我除了看看每日新聞、今日說法、道德觀察外,很少看連續劇。這樣便有了看書的時間。
在工作之空閑,我愛看書,在茶余飯后,我愛看書。在閑暇靜謐的夜晚我更愛看書,丈夫在客廳悠閑地看著電視,我則就一盞臺燈的柔光,怡然自在地斜靠著床頭,手執一卷,《讀者文摘》、《意林》、《青年文摘》、《莽原》、《十月》、《思維與智慧》、《散文集》……逐字逐句默默地品讀著,盡情地嗅著淡淡的墨香,把心縱情放逐,若再沏一杯香茗,則更是愜意無比了。
在小小的陋室里,在靜縊的夜晚,讓心遠離了街市的一切喧囂和塵世的名韁利索,清風徐來,寧神展卷,書香四溢。心之犁鏵于無聲中悄然破土,思緒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間起伏翻飛,心潮隨著故事的情節不停地蕩漾。暢讀、爽讀,不帶任何功利和目的,只是隨心所欲地享受著充實的快樂,享受著墨香的沁融。《思維與智慧》中,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讓我受到啟迪;《意林》中那精美的散文往往,讓我更加熱愛生活;《青年文摘》中那感人的事跡,讓我奮發向上。讀到動情之處,往往掩卷長思;讀到感人之處,情不自禁地嘖嘖稱贊;讀到感悟之處,隨手記錄紙端;讀到妙語連珠之處,記錄之時則忍不住拍案叫好;讀到悲切感傷之處,又會任淚雨紛飛,涕泗交流而毫不掩飾。文字演繹的無限魅力令人回味無窮,意念之間身心已不覺融入其中。一生與書結緣,人生會因書而生香!人生會因書而增趣!人生會因書而有意義!
我喜歡讀書的好習慣于,是緣于小時候同村的一位叫王改芝的啟蒙教師的影響,那時我還是一個只有9歲的小丫頭,在班級,我學習優秀;在同學之間,我開朗活潑;在課余飯后,我故事最多。這些,深得王老師的喜歡。一天下午放學,王老師把我叫去,深情地對我說:“丫頭,你記的故事那么多,講得那么好,這是件好事啊。今后,只要你多讀書,讀好書,就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于是,她經常把自己家里的書借給我看,在到村里開會、學習時,總忘不了給我借些書回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安徒生童話選》、《西游記》、《白雪公主的故事》、《高玉寶的故事》及小人書,《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資治通鑒》、《李商隱詩集》等書籍在當時的我來說無疑于天書了。在空閑之時,在自習課上,王老師總是讓我為大家講有關的情節或感受。
雖然,在民師整頓時,王老師因為高小文化而被淘汰回去務農,但是,在我一步步從深山走出來,走上工作崗位后,每次回家,我都要翻越幾座山,去看看她,和她談工作、談生活,談得最多的就是讀書。當時,王老師的丈夫在部隊,于是,很多個夜晚,王老師也是以讀書來打發時間的。談起那時他深夜讀書的情景,堆在床頭、桌子上的一本本打開的書,甚至還有半夜因困倦從手中滑落的書,像烙印一般深刻在我腦海中,成為人生奮進的一種激勵。王老師多次對我說,讀歷史、讀地理、讀詩詞、讀哲學便會讓心沉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認識,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而書本告訴人們的就是,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有正氣、有愛心的人,如何做一個謙虛、上進的人。
王老師的經歷讓我常常很容易被文字背后的真情所感染,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明白作者豁達、辛酸和激情背后的精神內核,那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悅樂,是一種思想和心靈陶冶后的飛升。我深深的感受高,書是敏感心靈在悲與喜的交織中碰撞出來的火花,是深沉頭腦對社會和人生反復思考的結晶,是平凡人的夢想和希望,是對后代的期望和啟蒙……是啊,“讀書最為貴,字字值千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古訓千百年來曾經真切地鼓勵著充滿夢想的蕓蕓眾生。
在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在業余生活方式豐富多彩的今天,愛讀書的人少了,唱歌、跳舞、打牌的人多了。而不善交際的我讓是熱衷于讀書。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思考是讀書的一種極致。靜夜,翻閱一本本書,常醉心于唐詩宋詞中,發出思古幽嘆,也常沉緬于近代文人妙趣雋永、卓爾不群的作品中。每每讀到癡迷,沉浸其中,或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或心有所感、自得其樂,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愉悅是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書常常帶給我滿心的喜悅和寶貴的精神食糧。
盡管家里買了電腦,互聯網的無限性和開放性,很容易滿足所有的閱讀需求。可總覺得網讀沒有一卷在握時的那種真切和古樸的韻味,似乎沒有了精美的封面和淡淡的書香,便無法細品文字的魅力。而網上名人和經典的書籍太多,叫人目不暇接,只能一目十行跳躍式閱讀,囫圇吞棗,像是在吃快餐,以致無法靜不下心來細細研讀、思考和品味了。書是讀了不少,只是拂花掠影一般,留有印象的便少的可憐了。
所以仍舊喜歡捧書夜讀的習慣,古人云:書味在胸中甘于飲陳露。當靜靜的時光從書中緩緩流過,在內心深處不斷地浸漫,便能體會到書賦予人的是生命般的創造。讀書其實不必刻意追求境界和內容,只是把它作為繁忙生活中的一種精神寄托,一種靈魂的積蓄也就足夠了!
當荒涼與無奈成為生命的底色,書會開啟你閉塞的精神世界,書會撫慰你焦躁的心靈,書會筑起一片寧靜,把所有的浮躁和塵囂拒之門外。常懷一份讀書情懷,會讓我們心境洞明,會讓我們變得堅強、自信,充滿抵抗喧囂塵世的勇氣。
讀書的散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