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的散文3篇范文
吃貨的散文篇一:吃貨的尷尬
10年前的事兒了,一次我在上島接受了一次教育。那次吃什么我忘了,需要蘸芥末的時候,同伴指導我,稍稍點一點就行了,可別多蘸。他舉例說明,曉以利害。上島咖啡是由市政府招商引資弄來的項目,開業的時候,自然市領導是要親臨道賀的。在答謝宴席上,某領導深深地蘸了芥末往嘴里送,結果被辣得哇一聲要吐,眼淚都出來了。那情形弄得全場皆驚。領導也有尷尬的時候啊!前天我們在吃一道三文魚的時候,我就充當了一回老師,指導其他人怎么蘸芥末,他們都一連聲,哦,哦。
其實,在飯桌上有那么點尷尬也是可以理解的,凡事都有第一次,誰也不是百事通。這碼子事古往今來實例很多。我看到這么一個段子。林則徐初到廣州禁煙,西方多國領事特備西餐宴請。在吃冰激凌時,因為冒著熱氣,林以為很燙便張嘴吹了吹才吃,遭恥笑。事后,林盛宴回請。端上來的芋泥(閩菜,一種甜食),芋泥不冒熱氣,乍看猶如涼菜,實則燙舌。果然眾領事一見佳肴,紛紛舀起就吃,直燙得哇哇大叫。林則徐在一旁微笑不語。
在吃的問題上,窮人有窮人的尷尬,富人有富人的尷尬。記得我十幾歲上初中的時候,中午口袋里裝了水煮紅薯和粉渣,放學了找個沒人的角落去吃,那是尷尬;現如今好多人吃多了減肥,吃出了多種富貴病,這也是尷尬。而諸如“窮人吃野菜果腹,富人吃野菜嘗鮮”、“窮人吃糖,富人尿糖”之類,這不是你我的尷尬,是社會的尷尬。“社交全憑啤酒,多情怎舍海鮮?不信牛羊皆毒物,鹵煮是何罪愆?脂肪哪堪拋卻,舉杯該干就干。風流何懼嘌呤在,英雄誰不尿酸?”乖乖,這等尷尬是多么浪漫和瀟灑!
舌尖上的這點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民以食為天,是大事;要是單單為了嘗個鮮,吃個怪,也不是大事,畢竟我們生來不光為吃喝。(
吃貨的散文篇二:吃貨
說秋霖是一吃貨一點兒都不冤枉他。雖說他一向自認高雅,崇尚品味,追求完美和深度,但在吃上所表現出來的貪婪、無節制和感情用事卻與讀書人不沾邊兒,更別說謙謙君子了。他愛吃,向往吃,一想到好吃的就心花怒放,飄飄欲仙;真遇到美味佳肴那就更不得了了,欣喜若狂,熱淚盈眶,開懷爆啖,如醉如癡,按他家老太太的話說,怎么象八輩子沒吃過飯似的?而遇到不合口味的,就會立刻把失望、不高興、悲憤交加一股腦掛在臉上,毫不含糊、毫不掩飾。每到此時,妻子總要作嬌柔狀并明知故問:好吃不?不好吃咱就給扔了。秋霖聞聲一下子沒了脾氣,剛想罵人,可話到嘴邊卻變了味兒:你把我給扔出去算了!您瞧他這點出息,不光吃上。
每天晚飯,他都 吃得很隆重,按他的解釋是dinner是正餐的意思,正餐吃好了,這天才完美,才不白過,否則帶著一肚子不痛快上床,也會把這夜給毀嘍。有時還沒下班妻子就會打電話來,“今晚咱吃什么?”秋霖一聽這請示,就明戲一準兒是冰箱里沒啥可做了,準備弄碗炸醬面對付過去。這也沒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好吧,那就手搟面吧,煮硬點兒有咬頭兒,炸醬的時侯多放點兒肉末和蔥,油千萬別省,拌面的時候要是看不見那層浮油就沒勁了。多切點兒黃瓜、香菜,看看冰箱里還有沒有蒜,沒有我就順道買點兒。”秋霖一陣吩咐,總算批準了計劃,但一點兒不讓人省心,“對了,要是冰箱里還有牛排,拿出來化上,我回來烤。”絕對的一絲不茍,當然了,也少不了紅酒或白干兒什么的就著。即便回來晚了,這一套也是不能少的,只是有時吃得太撐,不好睡覺,只好出去走路。有幾次,半夜十二點,零下三十度,一個人孤魂野鬼似的在雪地里游蕩,鄰居開車回來,見面嚇一跳,一臉狐疑,搖下窗玻璃問,“您這是?”
“吃飽了撐的。”秋霖實話實說。
為這事兒,姐姐每次打電話來總要啰嗦半天。“這把年紀了,晚上不易多吃,而且最好清淡,燙點青菜澆上橄欖油就挺好,沙拉也行。血糖高嗎?血脂呢?不知道?為什么不查?”
“不想知道。”秋霖嬉皮笑臉。
“愚昧,掩耳盜鈴,”電話那邊提高了聲調,“還有紅肉也少吃點兒吧,問題挺多,對心血管兒也不好。”
“我喝紅酒呢。”
“紅酒也沒用,甭找借口喝酒,到時再成個酒鬼,肝也毀了。”
“魚行嗎?”
“魚也不是什么好東西,魚藥,抗生素濫用還有汞污染,那個也不省心。”
……
“你聽著嗎?”見半晌沒聲兒,姐姐窮追猛打。
“還不如打死我算了。”秋林帶著哭腔咕噥一聲。
這還叫人活嗎?要是較真兒,喝個玉米碴子粥還是轉基因的呢。你看人法國人,晚餐八點以后才開始呢,一吃仨鐘頭。先來杯開胃酒,然后是開胃菜,一兩道,歇會兒,等著胃真開了再上主菜,或魚或肉,配上青菜土豆,期間當然要配上酒 ——紅的要先開了倒出來升溫倒氣兒,白的要冰上涼著,該什么酒用什么杯子——忙活完了,上甜點、咖啡,最好是意大利式的,當然還得有甜冰酒伴著。慢慢聊慢慢吃,還不算完,之后還有奶酪拼盤兒就水果、蘇岱果凍,一杯干邑什么的飯后酒也是不能少的,要是再吸半支雪茄就更完美了。人家不也健康著嗎?這兒可好,咖啡要沒咖啡因的(那叫咖啡嗎?!),可樂得無糖的(加的甜味劑更扯),煙就干脆甭想了,別說屋里,就是屋外,也得八米開外,那意思是說您站馬路中間抽去。這不是在罵人嗎?“抽吧,抽不死也撞死你!”很!可別說還真管用,為這咱把煙給戒了。整天介鍛煉,飯還沒吃先查卡洛里,到頭來還不是到處胖子?且胖的可以,胖的驚世駭俗!
又說人家地中海飲食健康,紅酒、橄欖油、西紅柿、臭大蒜防癌降血脂抗氧化;又說人家吃得慢,邊吃邊歇邊聊邊消化,血糖升高慢;又說人家生活節奏、生活方式不一樣,心理壓力小,享受生活。那我在這享受生活怎么就成了罪過了呢?
秋霖給自己辯護起來有一千張嘴。可私下有時也嘀咕:也是,我怎么就這么沒出息呢?秋霖整不明白,媽媽也是,“難道是上輩子餓著了?”上輩子的事兒秋霖不記得了,倒是勉強知道打小就饞。
那時候家住機關家屬宿舍的大筒子樓,家家就在樓道里做飯,一家生火,滿樓香氣。隔壁張伯伯休息時喜歡到河邊兒撈點小魚小蝦回來,張阿姨把小蝦洗凈調上味再和面糊糊混在一起,下油煎成薄餅,給伯伯下酒。那香味誘得秋霖不能自己,站在旁邊兒盯著咽口水。媽媽見狀趕快把它拉回屋,笑話秋霖,咋這么沒出息?好心的鄰家阿姨當然明白秋霖的心思,一會兒就端著又香又脆的小蝦餅給秋霖送來,弄得秋霖媽臉紅紅的不好意思。據說他再小的時候還有過到人家碗櫥里抓油 吃的經歷,不過那是和姐姐吵架時姐姐給揭的短,并不可考。但經姐姐兩片兒小嘴兒上下一運動,一個偷油小賊的形象就活龍活現在那了,連秋霖自己都覺得確實有個短在人手里捏著。
在秋霖一路長大的過程中,“饞嘴”的名聲一直就不離左右,漸漸地也覺著不太好意思,可也沒轍,吃起炸醬面來還是得抱著盆吃。直到上了大學秋霖才發現其實好吃的不止他一個,宿舍里各個都是餓狼。正是長身體的年紀,食堂的伙食又是眾所周知的那么回事,每天晚自習回來男孩子們總要在宿舍里額外弄點兒什么吃。其中最簡單受歡迎的當然是豆豉鯪魚罐頭煮面。最精華的部分是那點兒濃香的豆豉油,與浸在里面的面條渾然一體,水乳交融,香得讓人落淚。一人煮面,其余十一個不管在干什么反正都在咽口水。很快有人提出為了避免浪費,騰空的罐頭盒還可以再次利用,過遍水照樣是碗好湯,眾人連聲附和,并立即采取行動,就連第二遍洗盒水也被搶用一空。據說有人嘗試過涮第三遍,后因味道相對清淡而含淚放棄了。不像現在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紅二代,那時的孩子們是多么的珍惜食物啊,愣是一滴油都不讓它糟踐。
比起在學校時的十二個人一間宿舍,剛出國那會兒,哥三個分享一個寬大的老式單元還是寬敞許多。最最重要的是咱可以明目張膽地、大張旗鼓地做咱愛吃的。身在日內瓦,坐半小時公車,跨過邊境那邊就是法國,那邊有幾家中國店,便宜且選擇種類也多了許多。發現了這個密秘就象發現了金礦,到周末休息時一問去哪兒?法國買菜去!
那天來自上海的徐強從舊貨市場拎回一個舊高壓鍋,大伙商量著試試用它燜那幾個剛買的豬蹄子,要是好呢,可就快多了。要是不好呢?大家都沒敢往下想,那不就跟買一過了期的二手核導彈一樣嗎?那還不把咱這小窩給端了?管他呢,等著吃豬蹄呢,試!饞并不可怕,饞的要命就有點兒懸乎了。蓋好蓋,打開火,您就請好吧您吶。哥幾個屏氣凝神,視死如歸,心想就是導彈爆了,飛出來的不也是熟豬蹄兒嗎?
導彈沒爆,可也沒聲兒。好像總有點不對勁,怎么不出氣?!這下幾個人可慌了,不出氣,可氣還在鍋里呢。一個巨大的危險正在走來。還是徐強膽大,上前拿筷子捅了一下鍋蓋上的閥門,突然間,積聚了足夠壓力的蒸汽一下子從閥門的兩側噴涌出來,伴隨著巨大的響聲,象是舊式的蒸汽機車在站臺上放氣。秋霖和另外倆小子嚇得全爬下了,就等那最后一聲巨響讓一切都雞飛蛋打。然而,沒有響聲,卻聞到了香味,那曾經熟識的,久違了的、醉人的、最最親愛的豬蹄子香味!哥幾個一陣歡呼,欣喜若狂,然后是罵罵咧咧:那狗日的豬蹄兒把老子魂兒都嚇飛了。想起來,那真是吃過的最好吃的、最刺激的豬蹄子。
豬蹄兒雖然好吃,由于所在環境的耳聞目染,秋霖開始著魔般地研究起西式餐飲。尤其是葡萄酒,比起來以前在國內接觸的(中國紅?通化紅?)只能算是甜水。她博大精深,充滿想像,即有西方式的科學嚴謹,又有東方式的虛無飄渺、模糊美學;唯物地生產制作,充滿科學理念、實驗精神,唯心地品嘗,任思維馳聘,云里霧里,想哪兒算哪兒,說什么是什么,叫做充滿革命的爛漫主意情懷。品酒的時候,秋霖感覺自己的耳朵里總有兩個家伙在爭吵,一個是配藥的藥房伙計,精準定量,另一個是算命的巫師,想別人所不能想,直到喝醉了爭吵才停止。秋霖把這番癥狀講給先生聽,先生面帶微笑稱你已入境。秋林想這倆家伙要是談不攏,估計咱也就精神分裂了。這酒有時又象洋皇帝的新衣,或是咱本土乾隆爺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湯,明明是光著屁股呢或是令人作嘔的難喝,你還得做沉思狀,頻頻點頭,試圖找出適當的贊美詞兒。可惜你啥也說不出來,因為你嘴里還含著一口沒咽下去呢,太難喝啦!先生有一個說法兒也挺有意思,他說酒就像女人,即使不對你的脾氣,你也永遠不能說她不好,你只能說我不喜歡。這里面好像又涉及到存在和感知的哲學命題。秋霖不確定這家伙是個品酒專家還是個哲人或著干脆就是個情場高手。反正不能全占了,因為哲學在情場上從來都只能幫倒忙。對酒的研究的最大好處,就是咱可以名正言順地喝了。雖然說一般情況下,你應該只是含在嘴里品,并做咀嚼動作、呼吸動作,讓舌上的味蕾與酒充分接觸,但秋霖總是一不小心就給咽了。不過秋霖覺得這個小小的過失是可以原諒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秋霖對酒不僅有了心得、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了感情,而且感情挺深。也不知道是品酒師的還是酒鬼的深法,反正兩者的深度區別也就在嗓子眼兒上下。倒是來加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幫一家頂級俱樂部從新制定一份涵蓋世界各地,包括老歐洲和新世界各主要產區的、各種主要葡萄種類的擁有四百余種葡萄酒的豪華酒單。更重要的是,秋霖開始了自己的收藏。
不光收藏,也嘗試著做。對不同烹飪風格的食品,秋霖從來都充滿熱情。在外面每接觸一道不同尋常的菜式,總要回家試試,從西班牙炒飯,普羅旺斯海鮮湯,到烤羊排、意大利米飯,甚至印度咖喱雞都不懼。說起來還是有點東方味道的印度咖喱雞最受歡迎,精選去皮、去骨雞腿肉,文火慢燉,佐料足,味厚,色彩濃艷,舀一勺澆在燜得有點兒硬的印度米飯上,就一個字,香!十六歲的兒子每次都得猛掄三大碗,撐到動彈不了為止。就連幾歲的小兒子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熱情,一口接一口往嘴里送,還忙里偷閑地咕噥著表示贊美,吐字含混不清,聽著象印度口音。飯后滿嘴、滿身、滿屋、滿院子都是咖喱味兒,聞著都惡心,得好幾天才能散盡。倒是第二天一早班兒上的老印打起招呼來顯得格外熱情,這也算是臭味相投的一解吧。
不成功的案例也很多,法式生拌牛肉塔塔就是一例。那天當秋霖端著用最上等安格魯牛里脊切碎精拌的并在雪白的盤子上擺成八卦形狀的塔塔上桌的時候,不但一聲好沒落著,還受到了一致的、堅決的、不容爭辯的否定、拒絕、批評乃至譴責。“生肉餡兒,這哪能吃呀,”妻子一邊嘟囔著,一邊就直接把盤子端進冰箱了,“趕明兒咱用來炸醬。”妻子還是老習慣,見不得生的,每次見秋霖切烤羊排時滿盤子的血,總要露出驚異的目光。只有一次她對秋霖的烤技發出了由衷地贊美。那次秋霖半道接了個電話,和朋友聊得歡,干脆把烤箱里的肉給忘了,結果當然是烤過了,滿屋子的煙,警報器也響了。秋霖費挺大勁切下一塊,味如嚼蠟,滿心失望。剛想扔了,妻子忙接過來,嘗試一口,面做沉思狀,然后是欣喜狀,“真好吃,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吃過的牛肉干兒。”聞此贊美,秋霖直覺泄氣,和生氣,直想上前揍她一巴掌。當然了只是想。
都說咱中國人是個愛吃的民族,其實又豈止咱們,看看世界上這么多好吃的,要是不愛吃,不想著變著花樣吃,誰整的出來?還有個說法,說是咱中國人最會吃。這個好像也不見得,相反就像我們總是引以自豪的陶瓷一樣,在吃上我們也在很多方面落后了,因為吃不光是眼前這盤菜,不光是燕窩、魚翅、穿山甲這等稀奇或者絕活兒,吃還有色香味的藝術表達,餐飲環境、氣氛的設計,服務理念、方式和程序以及不同環境下的用餐禮儀;當然,還有健康理念,還有生態保護理念,還有對人類資源的珍惜理念,還有對人和生命的尊重........吃是文化,是藝術,是激情,是生命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級的享受,吃還是情感和內心的體驗。要說咱中國人在吃上有點兒自高自大,并沒冤枉咱,因為咱有底氣,咱有激情,這一點上,世界上所有愛吃民族都一樣,法國人更甚,簡直就是傲慢。就連美國人整出個漢堡、炸雞還在滿世界推呢,人家說推的是現代快餐文化!你說這該有多囂張!法國人說這是對餐飲文化的污染和褻瀆!這一點上秋霖同意法國佬的看法。
自從把對吃的研究從熱火朝天、汗流浹背、火急火燎乃至雞飛狗跳的實踐推向理論和文化深度以后,秋霖對吃貨這個稱謂不再不好意思了,甚至還有幾分得意。“當個吃貨還是要有水平、有幾刷子滴!”秋霖夢想著有一天向別人介紹自己時,平靜而自信地說:“美食家,貨級的。”
吃貨的散文篇三:吃貨
有朋友看了我空間的文字,對我說,讀你的東西,印象最深刻的是吃。里面寫吃飯的場面特別多,走到哪里都是個吃。歐洲吃,臺灣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足跡所至,筆墨所及,都少不了寫吃,看的人垂涎欲滴。比如讀你的《江油尋根記》,我感覺你哪里是去尋根,純粹就是吃,天天都是吃,每一篇都有寫吃,你是不是特別愛吃特別能吃啊,你是吃貨一個啊?呵呵,我感謝他的認真,可吃是好事情啊,吃了再寫出來才活色生香,古今中外,哪部文學作品不描寫飯局宴飲呢。何況在這方面,我算什么,你看看《清明上河圖》,你看看那個美食節目主持人蔡瀾,你看看汪曾祺老先生的東西,你看看《紅樓夢》里的宴席,那才是大家手筆啊,至于吃貨,我恐怕實實在在的沒有資格。
其實,吃貨是個好話。人說人你這個吃貨,有好多意思,貶義上講,可能是說特別能吃、特別愛吃、好吃懶做、庸庸碌碌,但在現代語境中,更多的是夸獎喜歡可愛的意思,更高一層,是指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那些熱愛生活,講究飲食,樂觀豁達、身心健康的、能吃會做的美食愛好者。生活中,誰又會無端拒絕那些琳瑯滿目、讓人饞涎欲滴的美食呢?中國人吃飽肚子時間不長,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應運而生,之所以收視率高,就是因為它貼近人間煙火,迎合了受眾的欣賞口味。
我的飯量不大,飲食要求不高,整潔干凈做熟就行,最喜歡的是小時候母親做的飯菜的味道,粗茶淡飯菜根香,那是一種非常親切的記憶了。我觀察過飯桌上人們的表現,我有幾位朋友的吃相特別令人喜歡,他們在平時都有君子風度,彬彬有禮,但吃菜時,絕不虛情假意、忸怩作態,而是真性情畢露,溫廉謙讓中喜歡吃什么就津津有味、大快朵頤,別人看不上的大肉骨頭,他也能大包大攬、風卷殘云,萌態十足。和這種人吃飯,是一種享受,甚至能帶動你的食欲,說不定引得你胃口大開,隨著他能吃一頓飽飯。當然,人被形容成什么貨,什么徒,畢竟不太好聽,中國的語言豐富多彩,一個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褒貶之意,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一位好朋友是饕餮之徒,他不喜歡,我就改了。
我所知道的中國古代最早最講究的美食家,應該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孔夫子了,“”期間批判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官不大僚不小,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陳舊或變味、魚肉不新鮮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面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現在想想,兩千多年前,中國人的烹調方法、食物結構、飲食習慣還是非常低級的.飲食僅僅只能果腹而已,孔夫子是圣人,他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本義,可能主要是希望人們在做祭祀用的供品時,應選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時盡可能精細,這樣才能盡仁盡禮,是崇儒重教。
北宋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更是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家喻戶曉的“東坡肉”就是他的發明。他在《食豬肉》里寫道:“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yan)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具體方法是,把五花豬肉切成大塊,加上八角蔥、姜、醬油、料酒,慢火細燜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膩的紅燒肉,民間命名為“東坡肉”流傳至今。東坡詩文中,不僅對豬肉的烹制有許多描寫,而且對其他菜肴的做法也多有記述。如他對豆粥的描述:“地碓(dui)舂糠光如玉,沙瓶煮豆軟如酥”;有關時蔬菜他寫道:“蔓菁縮根已生葉,韭菜戴土拳如蕨。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他還有東坡羹詩云:“誰知南岳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服根,尚含曉露清。勿語貴公子,從渠嗜膻腥”。至于豆苗他寫道:“豆莢圓而少,槐芽細而豐,點酒下鹽酸,縷橙莛姜蔥。”把豆苗嫩葉摘洗干凈,用香油炒熟,放鹽、醬、橙皮、姜和蔥花,便是下酒的好菜。除了豬肉,他好像對豆類情有獨鐘,也可能是為官清廉,條件所限吧!
到了清代,最著名的美食家、“吃貨”,莫過于大才子袁枚前輩,他的名著《隨園食單》,不僅介紹了南北菜肴飯點及名茶名酒,還講了不少炊事原則和飲食規矩禮節,其中對飲食方面各種細微之處的在意和獨到的見解,讓人感覺他實在是古今中外,有品有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他認為貪貴物之名,夸敬客之意,這叫耳餐而不是口餐了,殊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他說,雞豬魚鴨,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參燕窩,腐陋之人也,全無性情,寄人籬下,好聽好看不好吃,那就沒什么意思了。他說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主張食物應該盡量保留其本味。
另外,他主張吃飯時菜肴不必求多,多必不精,而且還會出疵漏,一個名廚極盡心力,一日之中所能做出的好菜,也不過四五樣味道,再多了也就是應付而已。菜要隨做隨吃,要得鮮美,必現殺、現烹、現熟、現吃,不能停頓。還有的人,暴殄天物,運用物料不完全,取一部分而棄其大半,“烹甲魚者,專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鰣魚者,專取其肚,而不知鮮在背上。”特別是他對虐待動物更不贊成,烈炭以炙活鵝之掌,剸刀以取生雞之肝,皆君子所不為,物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同時提倡,酒筵上飲酒不可過度,那樣,再好的肴饌也吃不出什么味道了。非要喝的話,先于正席嘗菜之味,后于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兩可也。袁枚甚至反對吃火鍋,認為“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他討厭宴酒上過分的殷勤勸菜,認為—肴既上,理應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
拉拉雜雜說了這些,還是圍繞著一個吃字,我的意思是,在圣賢文豪、先哲大家面前,我們只能是高山仰止、望塵莫及。但民以食為天,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人在江湖,無論你走到哪里,吃飯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吃飯,觀察當地的民情風俗、體會當地特色文化才能接地氣。我只不過是注意觀察,記錄下來,整理出來罷了,體現在文章里就有了環境畫面、煙火味道,表達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這個繽紛世界的贊美,鼓勵自己積極向上。
吃貨的散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