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有關的精妙散文
故鄉有關的精妙散文篇1:故鄉情懷
黎強從小生活在海邊。長大后為了自己的事業遠離家鄉,如今多年過去,年近不惑的他久不忘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思鄉的心反而越來越重。那情在他心里,在他畫里。他的畫集《故鄉情懷》一幅幅作品,一段段畫面,用筆勾勒出兒時的記憶,童年的時光。作品細膩樸實手法表現鄉村風貌,無論從畫面還是內容無不透著一份本真在里邊。印象最深的是《幸福》畫作上是一位村婦一襲紅衣獨自坐在竹筏上。身邊一個竹簍,一筐紅橙,河水、藍天、飛鴿、白云構成了一幅溫馨真實的畫作。畫作構圖簡潔明朗,色澤對比明顯。村婦滿臉笑意,眼睛流著快樂,在水波的蕩漾下,陣陣橙香飄過,滿是鄉野幸福的味道。這幅作品以自然淳樸和諧,清新甜美的畫面呈現給欣賞者。表明了畫家追求天真浪漫、樸實自然和內心深處的思鄉情懷。
畫作《歸鄉》畫面上左邊停著一只船和上邊垂下綠色的枝條,還有一個人劃著一小船悠哉的前行。凡是作畫者都知道綠色代表生命,代表是自然,綠色是油畫中最難繪的顏色,單用顏色是調不出來的,它需要一遍遍的涂抹,方可繪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綠色,可見黎強畫功之高。《歸鄉》整幅作品以綠色為基調,作品構圖自然,清潤,有靈氣且又新穎,沒有太多復雜的東西,那一人一舟從遠方歸來,誰知游子思鄉,誰知游子歸來心切。 另一幅《靠岸》畫面中河床旁翠意盎然,一只船慢慢向大船靠近,用繩索拴住,下河水與天空是流云形成豐富變化、氣韻流動的獨特畫面。整幅畫作以斑斕的色彩和精細的筆觸譜寫出了美麗水鄉景貌,深刻的表達了遠在他鄉的游子不管身在何方依然牽掛故鄉的感情。
油畫是西方主要繪畫種類之一,大概四百多年前傳入中國。隨著清朝滅亡,民國一批青年學子去西方學習繪畫,如徐悲鴻、劉海莉等等。油畫主要在采用色、光、形三種技法來表現作品的美感與藝術效果。欣賞一幅油畫,首先要看作品的素描如何,物體或人形狀如何和肌膚紋理如何。好的畫家,在處理細節和截面上無任何痕跡,黎強的畫作無論從色彩,形狀,和光感無不彰顯他嫻熟的繪畫筆法與色彩的協調處理,他的《望》《向往》《和諧天音》皆可體現他的繪畫技法與繪畫功底。他說:“當命運把我拋入社會的急流中、繁華的都市里,我身臨其中,也不過是一位旁觀者,內心深處依然是一片安寧,望著眼前的一切。其實它并沒怎么誘惑到我,反使我對鄉野的寂靜更富有感情,多少個年頭過去,我依然向往自然,留戀過去。對宇宙的靜觀、生活的體驗是我對繪畫的一直追求。”
黎強生于70年代。從小喜歡繪畫,在小學時隨意畫一個圖片,被家人稱之為好,從此便迷上繪畫。少年時期多次參加各種繪畫比賽,后又考入藝術學校,天賦加勤奮與熱愛,黎強便一步步踏上繪畫的道路。學校畢業后,到珠海做一名設計師,后一直堅持油畫創作,至今已有十幾個年頭。他說:“繪畫對我來說是自己與靈魂的對話,是自己所見所聞所知的表現,是我內心深處的無奈、孤寂、失望的理療器,也是我尋找一個傾訴自己心靈的角落。在作品中給自己一個生命和靈魂的自由空間。他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出那對散發著耀眼光芒的雙眼在渾濁中試圖看清太陽的顏色。也許什么都不是?也許只是一種精神影像的反應,但愿能映出真實而簡潔的過程,這過程便是繪畫過程,是一個自言自語的過程,猶如低聲細語閑聊,無需驚動別人,一人一語,我知我自己。假如那一天無意間驚動了你,那真是奇妙。”
《泊》是一幅在海邊停船的畫作。海邊一只船,船上裝滿物品停在那里一直待航,遠處是藍天、白云、大海與船構成色彩鮮明的對比。畫作以簡潔的構圖,細膩真實的手法和高超的技法表達了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向往美好,執著,自信的未來。船不是很新,略有點滄桑感,這預示一個人無論經歷什么樣的困苦,他都會以全新的姿態迎接美好的一天。
故鄉有關的精妙散文篇2:故鄉給我寫作的力量
寫著散文我就在想,使故鄉激起了我寫作的欲望,故鄉更給了我文字的力量。是啊!近幾年,我的散文寫作總是離不開故鄉的題材,這是因為我的根就在故鄉,它曾伴隨著我成長,那里留下了我的童年歡樂、青春夢想,現在,又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我覺得,故鄉太熟悉了,只有熟悉的生活才有感情,能寫出真情實感,才有寫作的真性情,只有熟悉的生活才有素材,也才能寫出動人的故事,只有熟悉的生活才有活生生的人物,也才能寫出人和生活的氣息。凝練成一句話,有了故鄉這塊寫作寶地,我的寫作就“接地氣”,故鄉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
我的散文為什么總是寫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故鄉的樹、故鄉的風土人情、故鄉的歷史變遷?這源于我與故鄉的一種感情,也就是我對故鄉的一種特殊的愛。
正像我寫的一篇散文《故鄉那份不了情》,不是嗎?故鄉的山,那是我寫作的脊梁,也是我寫作的“源”,有了故鄉這座堅如磐石的靠山,這個寫作的源頭,寫作起來才覺得有根基,才覺得心里踏實,也就有了文字的力量,在這個基礎上往遼闊的空間延伸,才能既“接地氣”,又寫出遼遠,這是思維上的把握。還有更重要的是,故鄉的山是我攀爬的好去處,我攀登過故鄉所有的山峰,在那里割草、砍柴、挖野菜,在那里攀爬、游玩、挖藥草,我幾乎踏遍了故鄉的山山水水,似乎每座山峰、山澗都留下了我的一串串腳印,更留下了多彩的故事,每座山峰的美麗傳說,還有登山的奇聞異事,登山的幾多樂趣,這樣一路攀登,一路走來,我便覺得故鄉的山有寫不完的素材。我曾在《故鄉的山》里寫了故鄉的“青石劈”、“廓落谷”、“狀元石”、“憋死牛澗”等故鄉山的風情,這只是寫出了梗概,也就是皮毛的東西,而要真正寫故鄉的山,還要往深里寫,去挖掘深埋在深山里原生態的素材,寫出故鄉山的底蘊、有生活氣息的散文,這才有山的筋骨和氣勢。
故鄉的水,那是我寫作的靈動,也是我寫作的“泉”,有了故鄉這源源不斷的泉水,這個寫作的“泉眼”、“動因”,寫作起來才覺得文字在“流淌”,也才能源遠流長,也就使文字自然流暢,也才能使文字有生氣,有活力,還真有點“為有源頭活水來”之感。說起故鄉的水來,那真是讓我浮想聯翩,思緒萬千,那是我的養育之“水”,龍灣水庫、磨山子水庫、大橋水庫、打眼機井都曾是我游泳的地方,水庫里、機井里留下了“打水仗”的嬉戲,暢游的樂趣;彎彎的小河曾是我兒時游玩的好去處,小河里撈魚摸蝦,沙灘上嬉鬧追逐,留下了歡樂的童話。我在《家鄉的河》里,也寫出了小河的春夏秋冬,寫出了小河給家鄉帶來的無窮歡樂。在《老家的老龍灣》里,也寫出了龍灣水庫雄偉的氣勢、旅游的樂趣、給家鄉人民帶來的福祉。家鄉的水也有寫不完的素材,寫不盡的精彩,家鄉的水永遠流不完,寫作的素材就永遠寫不完。寫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句俗語“美不美,家鄉水”,我寫家鄉水也是帶著對家鄉的感情寫的。
故鄉的人,那是我寫作情感世界,也是我寫作的“情”,有了故鄉這些勤勞勇敢的父老鄉親,我的精神世界才豐盈,我寫作起來才感到充實,才能展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也才能表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雖然離開家鄉30多年來,但我心中總是牽掛著家鄉的人民,家鄉父老鄉親的音容笑貌時常在我眼前浮現,他們的坎坷經歷、生存狀態總讓我魂牽夢縈,他們的不甘落后、努力奮斗、發家致富精神,激發我拿起筆來,寫出他們的喜怒哀樂,精神世界,為他們呼吁,為他們歌頌,這是一個寫作者的良知和責任。我在《那山、那水、那人》中,曾寫出了“三代人”的奮斗史,寫了第一代人為了抗擊日寇侵略者,為了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犧牲,展示了喬天華等一代人的光輝形象;寫了第二代領航人,也就是我的大舅帶領家鄉人民從合作組、農業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興修水利、種植果樹、改河造田的奮斗歷程,展示了那一代人艱苦奮斗的戰斗歷程;寫了第三代人帶領家鄉人民發家致富的歷程。我總是把筆觸伸向勤勞、善良、質樸的家鄉人民的心靈深處,寫出他們人性的思想光輝。
還有故鄉的一草一木,草木寄情,都寄托著我深深的感情,我將把這種深情化為寫作的激情,涌入筆端,讓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一草一木都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讓故鄉的人都彰顯出無窮的魅力。
故鄉有關的精妙散文篇3:金色的故鄉
六月,我踏進金色的故鄉,生我養我的地方,黃金之鄉,詩歌之鄉,冬不拉之鄉,日夜思念的,親親的,可愛的家鄉————托里縣。
這是一個神秘的寶地,美麗富饒的地方。走進托里,你可以看見:加爾巴斯往南公路兩邊,金色的阿魏葉子在微風中向我們招手致意,遍地的小黃花在春光下向我們點頭歡笑;天上的白云像羊群一樣,讓那個老烈日,趕進一望無盡的大草原里,地上潔白的羊群像白云一樣,被那個哈薩克牧人,放牧到一片藍色的天空上;在陽光的照耀下,鉄列克提戰役烈士陵園和孔繁森同志紀念碑巍然屹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六月的托里,春天剛剛走進,又來了一場場春雨,藍天更藍了,大地更綠了,麥苗青了,打瓜抽秧了,紅花出苗了,阿魏菇也蹦出了地面,采蘑菇的人高興極了;蘇拉夏情人谷的冰川,像一個癡情的少女,還在久久的盼望著,等待著,野玫瑰谷的游人們,給她帶來無數的鮮花和帶來英俊的少年;你看巴爾魯克山垂情已久,蠢蠢欲動,果真開滿了千種萬種的,無比絢麗的山花,耀眼的貝母花,閃亮的芍藥花,在深情的思戀往日的蜜蜂,昨天的蝴蝶,期盼著快些傳來舊情,送來甜蜜;哈拉蓋巴斯陶的泉水,像晶瑩的淚珠一樣,從百靈鳥的眼里流出,滴滴珍貴,滋潤著這里的萬種心靈;布谷鳥歡唱著,跳躍著,飛翔著和喜鵲等其他的鳥們,一同來到沙孜湖畔,白楊河邊進行詩歌比賽,站在遠處的天鵝,紫貂,馬鹿,黃羊,靜靜的聽著,瘋狂的跳著,熱烈的擁抱著;躲在山上的雪豹,雪雞,棕熊,北山羊,偷偷的看著,緩緩的動著,激烈的斗爭著,不知道,這么感人的詩歌是誰創作,詩人是不是真的喝過了————哈拉蓋巴斯陶的泉水,才能彈唱出如此美妙動人的詩歌,這是神話,還是現實?大家不得不猜想,詩歌之鄉,名譽新疆。
六月,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勤勞善良的,托里縣各族人民,在繁忙的勞動之余,坐在古老的胡楊樹,樺木樹,灌木柳,野果樹下,說著古老的笑話,講著古老的故事,聚在水草茂盛的,氣候涼爽的,寬闊平坦的,加依爾和瑪依勒大草原上,一邊喝著飄香的馬奶,駝奶,酸奶,一邊大塊大塊的吃著手抓肉,烤羊肉,烤羊雜,一邊彈奏著冬不拉,朗誦著詩歌,逗著樂子;一邊表演者哈薩克族傳統節目,摔跤,刁羊,賽馬,姑娘追,騎駱駝等等————托里縣是個出阿肯的地方(詩人)聽說去年的萬人長卷,即興詩歌書寫比賽和今年的,萬人彈奏冬不拉表演,規模宏大,世所罕見,一舉打破了世界吉尼斯記錄,冬不拉之鄉,讓世人刮目相看。(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六月,托里縣的大街小巷,鄉鄉村村,到處都是建設的場面,耕耘的人們,四方傳來了熱火朝天的,勞動號子和機器的轟鳴聲;遠在大山里的煤礦,金礦,鉻礦,鐵礦,銅礦,石灰石礦,花崗巖礦,石英石礦,石棉礦等礦山,都在緊張的,夜以繼日的施工著,不斷有人講述著,曾經傳說的,挖出了狗頭金的故事,全國各地的客商,爭先恐后來到這塊寶地,尋找發財雙贏的機遇,人們都已經知道,托里縣的鉻礦儲量位居全國首位,黃金產量一躍自治區第一,黃金之鄉,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六月,美好的生活,幸福的時刻,邊防線上的軍民聯防隊,沒有忘記巡邏放哨,他們在保衛著祖國的山山水水,也保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珍貴野生動植物,野山羊,大頭羊,野馬,野鹿,呱呱雞,野兔子,野豬,野狐貍,野魚,甘草,鎖陽,麻黃,黃芪,黨參,大云和云杉松林/梭梭林,苦楊,沙棗,胡楊等,托里的人們一邊認真的,守護著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貝,一邊驕傲的,宣傳著托里的貝母,紅花,菌類;誰不知道,托里的牛羊走的是黃金道,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中草藥,新疆有名,四海有聞,誰不想往,男人吃了壯陽,女人吃了滋陰,神仙吃了,都不愿意回到自己美麗的天堂。
六月的托里,是最愜意的托里,天氣不冷不熱,風力不大不小,白天穿紗,晚上蓋夾,野菜遍地都是,野炊土雞美味,遠方的客人,來到亞歐大陸地理內心,加深了對世界的了解,近處的朋友,看到了老風口生態旅游區的變化,堅定了科學發展的思想,大家觀光熱了,累了,可以到不遠處的多拉特水庫,納涼進餐;如果是邊防線三日游,從博樂過來,到托里的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護區,就能看見植物的活化石,動物的儀仗隊;走進茫茫的塔斯特原始森林,一眼望去四季皆有,冬雪傲于高處,春雨滴于川流,夏羔藏于花叢,秋風起于夜半,可以美美的欣賞一番,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等到那沉靜的夜幕突然降臨身邊,看見那燃燒的篝火晚宴已經開始,人們醉了,心兒睡了;當你離開托里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到哈薩克風情園來做客,體會一下這個遠古民族的生活方式,晚霞輝照,炊煙裊裊,牛羊反芻,狗兒歡跳,歌舞升平,音樂玄妙,茶飯飄香,幽默搞笑;看一看白楊河大峽谷的原始風貌,男人英豪,胡楊不倒,紅柳不死,野豬出沒,黃羊奔跑;玉石滿地,風吹金島,聽一聽魔鬼城的風哭城嚎,砂打石鬧,野獸鳴叫,人影鬼刀,聲起聲落,莫名其妙,陰陽對陣,神秘怪笑————不要怕,我們的朋友,吃了托里的綠色美食,風干牛羊肉,馬腸子,熏肉,巴什拜羔羊,馬娃子肉,飛鵝,火雞,鴕鳥,阿魏菇,野韭菜,頭發菜,蕉蒿,野蔥,野蒜,再來一杯老風口純良老酒,既是解藥,又能叫你睡個好覺;一路走來,一身英豪,八面威風,站立不倒,昂首闊步,對天大笑。
看過“故鄉有關的精妙散文”的人還看:
1.對家鄉熱愛散文
2.關于故鄉的經典散文
3.描寫故鄉的散文
4.關于懷念故鄉的散文
5.最新描寫故鄉的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