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植物的著名散文有哪些
關于植物的著名散文篇1:開到荼靡花事了
于是,我在百度“知道”里輸入“荼靡”兩個字,查找相關的知識。
百科名片里這樣解釋“荼靡”:落葉小灌木、攀緣莖,莖上有鉤狀的刺。羽狀復葉,小葉橢圓形,花白色,有香氣,供欣賞。也作酴醾。形容事情“花開荼靡”,結局并沒想象的完美,往往是傷心散場。
看到“花開荼靡是傷心散場”的解釋,心像被一雙纖指輕輕的揉搓著,忽然有一種柔柔的痛。朱自清在《春》一文里寫到春花時,有這樣幾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多么喧鬧繽紛的春花圖。迎春花、桃花、杏花,總讓人想起萬紫千紅的春天。
而荼靡花呢?
荼靡花春末夏初開放,當它芬芳滿園的時候,春天也就走到了盡頭。蘇軾有詩:“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任拙齋詩云:“一年春事到荼蘼。”王琪詩里寫到:“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墻。”因此人們常常認為荼蘼花開是一年春季的終結。
《紅樓夢》里,曹雪芹以花喻人,暗示幾個人物的命運,其中就有荼蘼。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里,女仆麝月抽到一張花簽,那面上是一枝荼靡花,題這“韶華勝極”四字,那邊寫著一句舊詩“開到荼靡花事了”。“荼蘼——韶華勝極”,指花事已盡,飄零滿地,也喻指青春即將離去,哄鬧一場的愛走到盡頭,之后便是群芳凋謝,大家散場。
一年之計在于春,誰不想留住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的春天,讓它永駐人間。在告別春時,多少人生發出惜春傷春的感懷。由此,人們把青年時期,說成是青春。青蘢的春天,艷麗的年華,浪漫和激情,上演著人生中最精彩的短劇。
然而時光的腳步,還是催著它匆匆的遠走。
“開到荼蘼花事了,塵煙過,知多少?”開到荼蘼了,韶華勝極,美麗終結,喧囂的春天也走到盡頭了。
荼靡,多么絕望與頹廢的兩個字!荼靡花,多么傷感的一種花!
也許是漸近中年,也許是過早失母的痛苦,也許曾深深的愛過、傷過,所以,對于那些傷感的東西,總是能撥動我情感的和弦。就像這帶有憂郁意象的荼靡花。
在一些佛教著作里,荼靡花也被稱作彼岸花,彼岸花此岸長葉,彼岸開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據說,彼岸花只開在黃泉路上,在那兒大片大片的開著這種花,遠遠看去就像是鮮血鋪成的紅地毯,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這花也是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它們構成火紅色的花徑,指引人們走向三岔河的彼岸,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
荼靡是沾染著凄艷的末路之花,是生命終結時一抹艷麗的顏色。在項羽被圍垓下英雄氣盡時,虞姬拔劍自刎,決絕凄美,她只是不愿成為項王突圍路上的一根藤蔓。她多像一朵純白芳香的荼靡花,用滴滴鮮血,涂染成通往黃泉之路絢爛的彼岸花。
“人間的歡愉,人間的艷色,背后不都隱藏著生命極揮灑處的最后一滴血嗎?”在虞姬拔劍一刎,走向黃泉的路上,只見那血紅的彼岸花成蔟成蔟的開放,燦爛若霞。
愛與恨的交織,生與死的纏綿,痛與戀的糾合,有多少愛戀和傷感!想起霸王別姬、虞姬和歌這個泣血的故事,但覺滿滿一叢荼靡樹上都是生生死死的牽絆。
歡愛一場,生死離別。愛到荼靡,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最刻骨銘心的愛也因了那鮮紅的一刎而劃上了凄美的句號。青春的短徑上,虞姬留下了輝煌的一瞬,卻深深地征服了項王,也征服了后來人。
瞧,那末路之美的荼靡花,多像虞姬!在項王烏江自刎的時候,他是否看到了微笑的虞姬在開滿彼岸花的路上,望著他盈盈的笑?
花開荼靡,他和她演繹著傾城的分離童話。再見相擁時,只有來生了。
關于植物的著名散文篇2:春來漫話曲溪茶
“春到茶山滿山青,采茶姑娘茶山行,家鄉三月春光好,茶滿青山歌滿林。”這是一首用長陽方言唱來很合韻也很優美的采茶山歌,在我的兒時,它就傳唱在曲溪兩岸的茶山之中。今年早春時節,我回到家鄉曲溪,再次聽到它優美動聽的旋律,撩撥起我美好的兒時回憶。
我家住曲溪岸邊一個叫墓坪的地方,村子不大不小,方圓四五公里的樣子,緊鄰曲溪,從坪里下溪邊去,不到半袋煙的工夫就到。
我祖父在世時告訴我,在1958年“大躍進”之前,我們這里是一大片森林,長滿了幾人合抱的楓樹,松樹,杉樹,還有狗柑子,牛柿子和苦李子樹等各種樹木,在這些參天大樹的下面,又長滿了密匝匝的、細長細長的“野”茶樹。
1958年“大辦鋼鐵”時,人們把那些大樹都砍伐了去“煉鋼鐵”。鋼鐵沒煉出來,只燒出了些至今沿溪可見的“瘤石疙瘩”。就這樣,把一塊森林毀掉了。但那些“野”茶樹卻因禍得福,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沒有了那些古樹的欺凌和豪奪,“野”茶樹從此能夠充分地享受大地的養分和陽光雨露,煥發出了無限生機。細長的干長得粗壯了,原來在密林中為了生存,為了爭取一絲陽光而長成的孤立的單株,也逐漸地抱成一團一團,漸漸成了氣候。人們索性將夾在茶樹中間的各種樹木砍掉,給這些“野”茶樹除草追肥,幾年下來,墓坪這地方就從一大片森林變成一大片茶園了,一百多畝,在那時,算是很有規模了。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因為周圍的地面都成了茶園,土地就不多了,雖然父輩們在曲溪溪邊將亂石灘改成了百十畝水田,但產量低,無法使全生產隊兩百多口人吃飽肚子。茶葉就成了我們生產隊的生活依靠。
好在那時國家就已十分重視茶葉生產,用它來賺取外匯搞建設。我們生產隊的茶葉產量一段時期曾在曲溪獨占鰲頭。因此,當時的曲溪茶站為了收購方便,干脆把站址就設在了我們生產隊的保管室旁邊。
茶站工作人員很敬業,又是茶葉生產的行家,從茶葉栽培到采制,都對我們生產隊悉心指導。我們隊成了茶葉生產的“近水樓臺”。產量高,質量好,經濟收入也就跟著好。當那些地處高山的生產隊,每10個的工分“分值”還在1毛錢左右徘徊時,我們生產隊已達到5毛,每年年終“兌現”時,隊里除了少數幾家因有七八個甚至上十個孩子“吃閑飯”,欠了生產隊的口糧款,是“出款戶”外,一般家庭都是“進款戶”,能在年終分到百十元不等的錢,來給全家人身上換季,或是買回國家配給的春節供應物資。
尤其是我們隊因為茶葉產量大,茶站在我們隊搞“以產定銷”,國家每年給生產隊下達茶葉生產任務,如果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任務,國家就分配給生產隊一定數量的糧食指標作為獎勵,由生產隊買回分給各戶。而且數量很可觀,基本能保證每個家庭都有飯吃,這在當時算是個奇跡。那時,不產茶的地方,如果群眾缺糧,國家也會劃撥一部分糧食指標,但那叫“吃供應”,是很不光彩的事情。記得我父親曾經和我一個住在高山的表叔開玩笑說:“你們吃的是供應,是國家在養活你們,但我們不同,我們是吃定銷,是對國家做出了貢獻,國家獎勵給我們的!……”
那時的茶葉主要制成紅茶。紅茶的制作工藝很簡單,先把鮮葉在太陽下曬蔫,然后進揉茶機揉捻,待鮮葉成條后堆放在曬席上“發汗”,然后曬干就可以賣了。
關于植物的著名散文篇3:竹葉青青
我家院子里有一株竹子,一株又高又瘦的竹子。
沒有人知道它的學名是什么,或者它有哪些習性。只知道它的祖先在荒山野嶺中繁衍生息,峰峰嶺嶺,溝溝整整,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它被移種到了我們家后,便突飛猛進地長,很快就躥得高高的,變成了一株有模有樣的竹子。
它身 材 頎長,纖條裹翠,碧葉掛枝,頗有可圈可點之處,與周圍的那些“矮個”相比,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另類。但它太瘦弱了,總給人一種弱不禁風的感覺,看到那細長的竹竿,腦海里馬上會跳出“骨瘦如柴”之類的詞,也馬上會明白人們為什么要罵瘦高個“大竹竿”。這竹子,連一點輕飄飄的竹葉都能讓它彎下腰,似乎出生才兩個多月的小狗也能輕松把它啃斷。每逢風吹雨打,它總是東倒西歪,搖搖晃晃,仿佛命懸一線,危在旦夕。而晴空萬里,陽光普照之時,它也總是懶洋洋的,像一個百疾纏身的病秧子,有氣無力地耷拉著腦袋。盡管它還處于生長期,但面對此情此景,你絕對不會想到“風華正茂”之類的詞,而“風燭殘年”倒是更貼切。很多人都把竹看作謙謙君子,風度翩翩,但它卻挺像個垂垂老矣、奄奄一息的人。
它的“精神面貌”實在是太糟糕了,以致“一丑遮百俊”。不論是姹紫嫣紅的茶花、月季、菊花,還是挺拔俊俏的羅漢松、虬枝蔓延的臘梅,都讓它自慚形穢。母親經常到院子里去侍弄上述的花花草草,或是逗逗小狗,但從不搭理那竹子——她有那么多“嫡系軍隊”,還要這種“雜牌軍”做甚?而父親對這些植物都不感興趣,但也總覺得那株竹子礙眼,常常嘟囔著要把它砍掉,長長的竹竿興許還能派上些用場……它也知趣,整日默默地卑處一隅,不聲不響的,從不招誰惹誰。
我對這株竹子倒頗有些好感。那青青的竹葉是我窗前一道獨特的風景。微風輕拂,它就歡快地起舞,芊芊的枝葉化成條條輕盈的帶子,招搖著一抹蒼翠的色彩,在荒涼蕭瑟的季節里為我的生活平添了許多綠意與生機。每當我睜開惺忪的睡眼,入眼便是濃濃的綠意,仿佛春天的腳步聲陣陣傳來。而且我覺得,它長年累月地守著寂寞與凄涼,經受著風吹雨打,卻能跌跌撞撞地活下來,挺而不倒,很不容易。
沒過多久,它身邊又長出了兩株纖細的小竹子,幾棵新筍也破土而出了。
本以為它從此可以有幾個伴,卻不料母親對這可有“興趣”了——如果任其生長,那么幾年后小小的院子豈不到處都是竹子,那些“嫡系”植物們又何來立錐之地呢?我們是世俗人家,對“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類的古訓雖耳熟能詳,但從來無動于衷。至于那種“閣畔竹蕭蕭,閣下水潺潺”的生活更是連想都沒去想過。必須把它們處理掉。管它什么“無竹令人俗”。
起先打算全部砍掉,但在我的強烈要求下留下了那株竹子。“虎口脫險”后,它重新孑然一身。窗前,竹葉青青依舊,招搖著那一抹有些孤獨的蒼翠色彩。
看過“關于植物的著名散文”的人還看:
1.非常好的散文
2.描寫植物的優秀散文閱讀
3.有關植物的現代散文作品
4.關于描寫植物的散文
5.關于荷花的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