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寫家風的散文有哪些
名家寫家風的散文篇1:好家風帶來富貴吉祥
家,是棲息地,家是快樂的港灣。因為有好家風的傳承,使得今年已經88歲高齡的王云,身體硬朗,一天到晚談笑風生,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
王云膝下有4個女兒,2個兒子。擁有一個子孝妻賢的大家族。老兩口相親相愛、患難與共、勤儉持家走過金婚的順暢人生。身體力行把良好好的家風滲透在子女的血液,被一代代所傳承。
一、重言教、講立德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成長過程中始終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的熏陶。王云的家訓是,不求個個成才,但求個個成人。6個孩子雖然都沒有上過大學,可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事業,都有上進心,都能在自己的崗位發揮作用。大兒子王草原是是一個企業的管理干部,晉升為農場公安局副局長的二兒子王立海是公安戰線的姣姣者。一個女人在氣象臺工作,另外一個女兒在衛生院工作。
每逢家人團聚,王云總是一邊聽孩子們的工作情況匯報,一邊不斷提醒孩子,做人不要有“猜忌之心,聽間離之話,做生分之事,鉆公共之利”。教育子女寬容、大度,“宰相肚里能撐船”。使孩子們時刻得到警醒。
在老父親的教誨下,幾個孩子心地善良,與人為善。不管是兄妹之間、鄰里之間、朋友之間還是同事之間都能和睦相處禮尚往來。
二、重禮儀、講誠信
在王云家,講究接人待物誠懇、尊卑有別、禮讓三先。一家人聚餐的時候,要先請長輩入座,吃菜的時候不能越位,不能在菜盤里隨意翻弄。家里來了客人一定要笑臉相迎彬彬有禮,不能嫌貧愛富要一視同仁熱情招待,離開的時候,要送至門外。
凡是答應人家的事情,不能反悔,要信守承諾,不能失信于人。幫助人一定要盡心盡力,實在辦不成的事也要跟人家說明原因,求得對方的理解和諒解。在父親的諄諄教導和嚴格的監督下,孩子們做事都很嚴謹,養成了不說大話,不開“空頭支票”誠實守信的好品格。
三、重身教、講本分
王云是一個“老革命”按照子女的評價,說他們的父親是個“老本本”。
80年,王云晉升為農場場長,這在老百姓的眼里為有權有勢。可在子女就業問題上,根本沒借到他什么光。當初,他的二兒子在鍋爐房燒鍋爐,二女兒風里來雨里去的在氣象臺,工作十分辛苦。按理說,憑借場長的職務,他完全可以把孩子安排在好的單位,可他沒有這樣做。他跟孩子們說,他是領導,管理的是一個大家庭,身邊有那么多雙眼睛看著自己。“正人先要正己”如果自身不正,說話就沒有底氣,別人就不能服氣。
起初,兒女們對父親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可當聽到老百姓對正直、謙遜、和藹可親又善于助人的老父親的高度評價的時候,臉上掛滿了笑容。心里的委屈自然煙消云散。
名家寫家風的散文篇2:柴米油鹽醬醋茶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鍋碗瓢盆交響曲,這就是真實的生活。什么是幸福?幸福就在每天每日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一點一滴里,和家人,一起過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也許再簡單平淡不過,卻是最難得的幸福。
柴米油鹽醬醋茶,俗稱開門七件事,是每天家庭生活中的七樣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最最普通不過了,卻蘊含許多文化哲理。
不知誰說的:百姓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花。這話說的有失偏頗。文人如果離開柴米油鹽醬醋茶,何來琴棋書畫詩酒花。文人不但沒有離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且還從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悟出若干文采和菁華。
比如第一件事,柴。夕陽西下,牧童暮歸,炊煙裊裊,曾經是農村一道暖意融融的風景。舊時啟蒙課本有一首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支花。”何謂“煙村”?用柴燒飯,村莊自然就籠罩在朦朧的炊煙中了。
“傳說,清代著名文學家,鄭板橋喜歡上茶樓喝早茶。一日去喝早茶走到城門口,由于人擠,被一個進城的樵夫的柴擔掛爛長衫。樵夫很不好意思地放下柴擔向鄭板橋道歉,看見鄭板橋是個讀書人,就提出:“我有一首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我就賠一件新衣裳給你,好嗎?”鄭板橋想,吟詩作對正是自己的長處,何懼區區一樵夫?于是就答應了。
樵夫的上聯是:“此木為柴山山出”此聯咋聽不難對,但仔細一想,是個疊字聯,很不好對喲!鄭板橋想了好久想不出下聯,只好認輸,揮揮手讓樵夫走了。鄭板橋上了茶樓,苦苦思索了一天也想不出下聯來,眼看已到黃昏,不走也不成了。于是站起來往窗外一看,家家戶戶的房頂上炊煙繚繞,好美一片景色啊!西邊的落日為人們奉獻著一天當中最后一點余暉,傍晚的殘霞被渲染得絢麗多姿。此時,村里的家家戶戶正在做晚飯,一戶戶人家的房頂上升起了繚繞的炊煙,堪稱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景。鄭板橋在感嘆這黃昏時分的絢麗景色的同時,觸景生情,腦海里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瞬即對出了下聯:“因火成煙夕夕多。“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是一副拆字的巧對,也是華夏楹聯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它已不僅僅是一個文字游戲,更折射出我們漢語言文字無窮的創造力。此后的妙聯不勝枚舉,如:此木為柴山山出,白水作泉日日昌;此木為柴山山出,女家即嫁可可哥;此木為柴山山出,黑土當墨月月用。
第二件事,米。柴米油鹽醬醋茶,米排第二位,是解決人們溫飽問題的寶貝。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杜甫的《憶昔》是大唐開元盛世是經濟發展的寫照,從這首詩中可見自古以來,米的多少是中國人貧富的標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是生活七件事的核心。
傳說很久以前,人類靠捕獵為生。因此,影響了動物繁殖,鬧饑荒!所以,大家商量去找動物以外又能填飽肚子的食物。找了半天沒有找到,十分苦惱,這時許多動物過來幫忙,猴子拿來了樹葉,鹿拿來了嫩草,海獺拿來了生河蚌…,無奈人類的胃,適應不了這些食物。這時,一位老者說道,有一種東西叫稻米,極適合人類吃,可是發現稻米的神農氏很小氣,不愿把稻米生長的地方告訴百姓。老者只是聽祖父說過稻米的樣子,只能把稻米的樣子形容給人和動物們聽,大家分頭去找,可惜都空手而還。后來,第一個找到稻米的是老鼠,它把種子帶了回來,從此人類就有了動物以外的食物。人類為了答謝老鼠,許下有稻米就有老鼠的諾言。后來,因為老鼠繁殖得太快,人類種的稻米都被它們吃光,成了鼠患,于是人類開始了滅鼠行動。每當打死老鼠的時候,老鼠總是睜開雙眼,意思是,死!吾眼閉!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生存的艱難。
時至今日,浪漫的人愛說,親人像“米”,是生命中的糧食,時時刻刻無法割舍。偶爾的分離:就倚窗望院淚滿襟,滿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片心。
名家寫家風的散文篇3:家風是一種文化
最近這兩年與兒子閑談,不知不覺的會涉及到談婚論嫁的話題,時常有意引申為交流的主題。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聊著聊著,自然就聊到如何選擇對象的問題上去了。偶爾還會形成一個集中的專題性討論,從內心冀許,到實際范例,探討觀點,無需遮攔,推心置腹,占用的時間不是很久。但我不會爛嘴叨舌,過多過細,以免令他感到:老爸苛刻,老爸磨嘰,老爸操心,老爸著急,老爸老了的印象,從而束縛他的手腳,積留厭倦與疲憊之感,甚至回避題中之意。“八零,九零后,沒個整。”經常聽到同事這樣講。我想他和我都是生活舞臺上的角色,只不過隨著時間發展,根據不同階段,每個人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需要適時增減和改變,得以順勢和諧地轉換罷了,我們都是這個舞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誰是參謀,誰有決策權,不明自知。
我們父子之間,互相尊重,站在彼此角度,不失現實考慮,盡量往一起碰。想想,我們父子融洽的原因,真的是一種家風的固守和傳承的體現。沒有把什么話題全然嘮散的時候,也沒有讓一個話題遭遇南轅北轍的尷尬,更沒有出現過“熱臉貼在涼屁股”的現象。深深感到家風是一種珍視和體會的文化,關于文化梁曉聲曾經這樣說過:“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家風不是最直接最現實最細碎的文化反映嗎?如果把家看做是土壤的話,那么家風就是陽光,空氣和水,是除去情感之外,能夠慰籍滋養情感的紐帶和力量。每當發現小小分歧的苗頭,即將出現的時候,一方馬上就會轉移其它話題,三兩分鐘之后,雙方都能以另一種口吻,再次回到原有的話題中來。輕重適宜,深淺有度,追求己悟,一向如此。與其說是懂得對方的心里,不如說更注重交流的方法,不至于讓一個話題陷入死角,繼而不歡而散。這種即理智又輕松,即持重又自由的氛圍,常常使我感到為父的愉悅。
有時我的一些只言片語,提綱挈領領,他聽沒聽進去,我都懷疑,但面上他不反駁,我依然暢快淋漓地繼續說下去。就事論事,比如:說說我參加同學兒女婚禮的感受,對各個環節,程序,場面,包括新郎新娘的裝束,作派,臺上的肢體語言,等等,都會在電話里品頭論足,當然對新娘的氣質,身世,學識,教養,長相,要做重點評論,傳遞給兒子。至于他有什么感覺和想法,或是果真當一個“耳旁風”,不會介意,也沒必要再去追問。我想只當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故事而已。在孩子心里,良好的婚姻觀,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哪管它,說者有心,聽者無意呢!好在以兒子的涵養,能夠“耐煩”地傾聽。倒是兒子在課后的晚間,打來電話,滔滔不絕地講述身邊同學談戀愛的一個個故事,帶上自己有些單純近乎幼稚的觀點,說自己大學里不處對象,過了四年“皇帝”生活,不分散學習與實踐的精力,吃啥穿啥很自在。
看過“名家寫家風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家風的散文
2.有關家風的經典散文隨筆
3.關于家風的散文
4.關于家風家訓散文
5.關于家風的精品散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