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鄉情的散文 描寫鄉情的文章
描寫鄉情的散文篇1:鄉情
傲骨梅花開寒冬,又是一場雪匆匆。不覺中,透明的時間帶走了我不少的歲月,很多的不舍,一如曾今的年少,一如當初的美好。如今留下的只是時光沉淀后的斑駁,給予我一副只有回憶的畫面。好像有很久沒回家了,一個人的身影流浪在遠方多年,似乎家里的種種早就與我無關那般,已然變得陌生。那裊裊升起的炊煙,那熟悉的笑臉,如今,感覺是那么的遙遠。
我是一個成長在農村的孩子,從小就在山里生活,田中耕耘。雖說環境算不上很美麗,但也擁有著青山環繞,綠水長流的景象,雖不是水榭樓臺般的典雅,卻有著濃濃的鄉土之情,清風細雨的韻味隨處可見,我家是在一處依山傍水地方,群峰圍抱,四季如春,綠水綿綿,炊煙裊裊,可是現在,這些都離我相隔在千里之外。
很小的時候就總是想著快快長大,好走出偏僻的山里,離開農村去城市走走看看,我夢想中的大城市,是昌艷繁華,人潮人海,高樓大廈,車來車往,當我剛走進了夢里的畫面時,的確是如我所想的那般多姿多彩,深深的吸引著我這個農村跑出來的孩子,后來,慢慢的我才發現自己并不喜歡城里的生活,因為對我來說這太過于陌生,太孤單了。
出來工作了這么久,我只影行單的走過很多個城市,很多個地方,比如詩一樣蘇杭兩州,無處不綻放著古都的風采,韻味甚濃。比如京滬的燈紅酒緑交通四處發達的兩座城市,無處不是人山人海,車潮洶涌。我用自由的翅膀飛躍了重重高山,層層河流來到了從小就渴望到達的地方,卻以背井離鄉,親朋難見的代價換來了忙碌的生活,一個人輕狂的走了這么些年,來到如今,我愈發的覺得,城市的生活節奏很快,與此相比我更向往著田園的生活,農村中獨有的鄉間之情。
一晃好多年過去了,從十多歲開始我就離開養育我的那片土地,背景離鄉的四處討生活,東奔西走,南來北往,經歷了一路的風風雨雨,人生坎坷,來到今天我只能用慶幸來紀念那曾經的蹉跎歲月,風雨兼程我還在,他鄉討路親相離。忽然覺得我好累,身心皆疲憊,一路拼搏下來才發現我什么也沒擁有,只留下我孤單的影子思念著遠方的那一處夢鄉。
每逢佳節倍思親,突然,很是懷念家鄉的風景人情,家里的種種,眼看就要過年了,不知道家中可好,親朋好友們可曾無恙,那一草一木還是否如初?這一切的一切如今想得知卻是那么的難。好想回歸故里,回到那處生我育我的地方,回到,那片多年不見的山野村岡,好好的回味小時候家里的風土人情,慢慢走上記憶的路上,尋找我那個遺失的青蔥年代,當初的風景人影,還有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孩。
還記得,小時候家里并不富裕,父母都是早出晚歸的在地里頭耕耘,以此賺錢養家,五六歲時我就承擔了一些家務,燒水洗澡,煮飯是每天的必修課,等父母晚上回來才能做菜吃飯,起初連生火都會弄得滿屋子的煙,滿臉都是灰塵,那會兒心里總是悶悶的不樂,因為我總不能如約的和小伙伴們一起捉迷藏,丟手絹。如今想想,我很是懷念那一段時光,因為燒水煮飯并不是當初想象的那么艱難,而現在想做卻是那么的遙不可及。
開始上學了,學校很近,我都會懶床到最后一刻才起來去學校,因為媽會及時的叫我起床,我本以為上學后就不用承擔那些家務了,可不料放學回家后,這燒水做飯的活還是落在了我身上,說實話當初心里很是不爽,總抱怨為什么父母不能早點回來做飯,為什么我就不能像其他孩童般那樣沒有顧慮的開心玩耍,后來我慢慢成長才明白,父母負擔我們三兄弟很不容易,早起晚睡的操勞著,相比父母,我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對于他們而言更是不忍心讓自己孩子受累,更是不愿意讓我們承擔這些家務,可是沒辦,生活太難了。
自小,家里就種養了許多的農作物,比如雞鴨豬鵝,稻谷,還有那瓜果蔬菜,最難忘的,莫過于是那幾畝田的橘子,常常跟著父母去田中做活,橘樹發芽了得把多余的掰掉,定期的給它施肥灑藥,看到綠油油橘樹在我們的護理下,茁壯成長撐起一把綠傘,心里還是有些許高興的。果實成熟后,鄰居們都來幫忙剪摘,密密麻麻的果實懸掛在綠林里昂首向陽,一框框果實從地里有序的慢慢運出,然后浸泡保鮮水再一個個裝袋保存,以前只知道它好吃,殊不知卻要這么多工作量和繁瑣的程序才能包裝進箱銷售,后來我才知道什么是老師所教的粒粒皆辛苦啊!
猶記得那會兒,我最喜歡養的小鴨,雪白光亮的羽翼我很是喜歡撫摸它們,甚至有時還會抱著它們。買回來時很小,我總是跑到田里溝里釣青蛙給它們吃,因它們最可喜歡吃了,一次我釣著釣著忽然發現前面有條很大的蟲子,嚇得我撒腿就跑,連收獲到的成果都扔了。當每次活蹦亂跳的青蛙回到家里,我倒出來后,它們就像一支軍隊般吵吵鬧鬧的開始了掠食,以飛快的速度將食物吞下腹中,一場瘋搶后它們都滿足的出去游水了,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很是欣慰。
描寫鄉情的散文篇2:鄉情
我曾想翻閱詞典,試圖找出故鄉和家鄉的區別。上高中的女兒得知后淡然一笑,說老爸可真夠神經的。女兒解釋說:故鄉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也叫祖籍。是相對于身處遙遠他鄉的游子而言的。而家鄉則是生于斯、長于斯,如今仍工作和生活于此的城市或鄉村。女兒回答的是否準確我沒有考證,但思鄉的情結可能會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或是淡淡的,亦或是濃濃的。
女兒年幼的時候,每每周末三口人回家,幾天未見的父母總會操著濃濃的河南方言問孫女是否習慣去幼兒園,問我和妻子工作上是否還順心。那時女兒總會偷偷地問我為什么爺爺和奶奶說話的語音與我們不一樣呢?有時女兒偶爾也聽不懂爺爺和奶奶快節奏的方言。旁邊的妻子給出了答案:和你爸剛結婚的時候,媽媽也不明白你爸爸老家的南腔調,時間長了就慢慢地領會了。
是的,雖然父母遠離故鄉己五十余年,但依舊是鄉音未改。也難怪剛結婚時妻子聽不懂河南方言。妻子的祖籍是河北豐潤,她卻出生在遼寧南票,除了父母向她偶爾描述河北老家的情景外,她對故鄉的感知可以說是空空白白,甚至她沒有回過老家一次??梢哉f妻子是地道的東北人,,而且操著一口標準的遼寧西部的口音。
我與妻子不同。我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河南的新鄉。在那里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也最難忘的童年時光。八歲那樣我隨母親來到父親工作單位所在地——遼寧的南票,在這里我開始了自己的學生生活。雖然那時春節前后常隨父母奔波于千里之遙的鐵路線上,但也正是從那時起,故鄉的童年時光連同對故鄉美好的印象便永恒地定格在我的腦海中,并且會經常浮現眼前而揮之不去。
十九歲那年去沈陽上學,三年之后便參加了銀行工作。逝水流年,幾經工作變動,不經意間已人到中年。一次去北方出差,一口流利的東北話讓朋友感覺到我是一個遼寧人;另一個機會去南方學習,一口地道的中原口音讓同事們覺得我又是河南人。我也感到自己具有了雙重的歸屬感。其實口音代表了鄉音,鄉音又蘊藏著濃濃的鄉情。故鄉和他鄉也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他鄉住久了,也會變成故鄉。
有時我會莫名地羨慕妻子。她出生、成長于此,她又工作和生活于此,她不會品嘗到那種淡淡的鄉愁;而于我而言,故鄉中原的清山綠水和父老鄉親卻成了我永遠的牽掛。
或許將來有一天,女兒也會離開家,漂泊異地,或去求學,或去工作和生活;或許將來有一天,女兒也會把現在的家鄉變成自己的故鄉,可是將來女兒的他鄉在何地,鄉情又會怎樣地纏繞她,有誰能猜得到呢?
描寫鄉情的散文篇3:濃濃的鄉情
最近老是做同一個夢,半坡上一戶人家,嵌在光禿禿的土丘之間,門前堆滿了磚瓦、石塊,雞在土堆里覓食,一只黑狗臥在那里,伸出長長的舌頭懶懶地吐氣,黃土砌出的院墻已經有些破舊,墻頭上長滿了清苔,院子不大,里面修有幾間瓦房,還有幾只窯洞靠山并排擺著,屋子的主人好像很老,臉色煞白,一副重病模樣,他家的其他人似乎都很忙,急急地走來走去。這種情景在我的夢中多次出現,終于有一天,遠在他鄉的親戚告訴我,他的父親忽然得了重病,是一種不好的病,我和父親商量盡快去看看。
五月的陽光已經很烈了,出門時丈夫一再提醒我注意防曬,但在臨走時仍然忘記給臉上涂防曬霜,下了車,太陽毒毒地射過來,臉上頓時辣辣的疼。
親戚的家在鄉下,那里離他們的縣城不遠,父親出來時帶了我們姊妹三個,一路上他一直沒有說話,眼睛微微閉著,車子是妹夫開的,他知道父親前一天晚上沒有好好睡覺,一路上開的很慢,快到縣城時父親醒了,他要下車買東西,我告訴他已經買好了,他不太放心,提出看看到底買了些什么,妹夫打開車子的后備箱讓父親檢查,只見父親貓著腰翻了一陣,隨后沒說什么話勁直去了一個小賣部,又買了一些東西,其中有幾瓶酒,我說只是去看病人,拿酒干什么?父親說出了他的道理,他說病人現在很敏感,可能他家里的人還沒有告訴他病的實情,如果我們鄭重其事地去看他會加重他的負擔,我們帶點酒假裝隨便走親戚可能會更好些。父親的用心我們聽懂了,一路上大家都很凝重,誰也不說一句話,復雜的心情就像這五月的天氣,不很熱但卻格外悶燥。我想起那個常做的夢,院落、房間、窯洞還有患病的老人,似乎都是冥冥中有人要告訴我什么事,夢里的一磚一瓦都是那樣熟悉,只是所處的位置有點怪,怎么會在半山上?
多年前親戚家就這樣,但院子較大,修在村子最北邊,那里有一塊很平的地,院子前面有一口機井,每天下午會長長地排出一個打水隊伍,那時候他家還有一個氣派的木大門,門前坐著一對石獅子,人進大門時一定要看看它,它總是不分晝夜地守在門的兩邊,列著嘴,瞪著那雙銅鈴似的眼睛,人看它時,那雙眼睛瞪地就更圓了。小時候我經常去那個院子,因為弟弟和兩個妹妹都是在這個院子里長大的,父母從遙遠的家鄉來到這里,沒有一個親近的人,母親生了小孩沒人伺候月子,就雇了這家的老奶奶,上班后,沒人看孩子,奶奶就主動提出帶回家照看,剛開始母親按月付給奶奶工錢,到了帶小妹的時候,奶奶無論如何不收錢了,她已經對我們一家有了割舍不了的感情,我們叫她奶奶,她也將我們當做自己的孫子。她叫母親的小名,那是外婆來我家叫母親小名時她聽到的,母親說每次聽到奶奶叫她小名她都想哭。若干年后,院子里的孩子逐漸多了起來,奶奶也比以前忙了許多,母親不再將我們放到奶奶家了,但我們仍然可以天天去,奶奶就經常給我們拿吃的東西,還叫我們悄悄地吃,別讓她的兒媳看見了,那時候我們不知道為什么,但很聽話,拿了東西就偷偷地吃。有一次還真的被發現了,奶奶的小兒媳顯得很不高興,手里拿了鐵鍬追著大黑狗死命地打,嘴里不停地叫罵。后來被母親知道了,就私下告訴我們別再給奶奶惹事了,我們知道犯了錯,以后再去奶奶家就帶上好多吃的,分給奶奶的孫子們吃,母親也隔三差五的給他們東西,尤其是大米,那時候大米很稀缺,逢年過節時糧站才供應一點,我們將大米給了奶奶家,再給奶奶及她的孫子們買塊做衣服的布,將我們穿小的衣服送給他們的孩子,嬸嬸的臉就會好看些,奶奶的日子也沒有那么難過。這種日子過了好久,有一年母親被一紙調令調走了,先后去過好多地方,我們也跟著轉了好多地方,但不管去哪里奶奶都在牽掛著我們,經常做了好吃的給我們捎來,有時候她還會拄著拐杖去看我們,來了就住幾天幫母親做做針線活。母親也常去看奶奶。學校放假了,我們就被母親帶著去奶奶家,碰上有人問母親就告訴人家說:“回娘家”。
看過“描寫鄉情的散文”的人還看:
1.表達鄉情的文章
2.關于鄉情的散文
3.濃濃鄉情的散文
4.描寫鄉村的優美散文
5.關于鄉情的文章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