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鳥的散文 關于鳥的散文
描寫鳥的散文篇1:人與鳥
隨著人類文明史的開始,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開始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在18世紀的產業革命之后達到頂峰。現在,我們已經不得不正視這一嚴重的事實——正是人類那些盲目的,無休止的,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活動,正在使我們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家園!我們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戰勝”自然,“戰勝”就是按自然規律辦事,而決不是違背。
人類破壞環境,動物卻成了受害者。棲息地散失和破壞,使許多鳥類瀕臨滅絕,雖然人類也為此作出過努力,但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在鳥的保護這一方面,英國人做得比我們要好。
英國法律規定傷害鳥類是犯罪,輕則罰款,重則判刑。英國人經過長期教育,以愛鳥為美德,絕不輕易傷害野生動物,更沒有小孩打鳥、掏鳥蛋的現象。倫敦一般人家并不養鴿,市內卻有成千上萬的鴿子,那多是在市民庇護下自生自長的野鴿
倫敦游人最多的地方,鳥類也特別活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倫敦塔、白金漢宮、海德公園等寬敞的廣場上,每處都匯聚著數以千計的鴿子,只要有人手提食物,它們便會競相前來獻殷勤,或親昵地擦你的脖頸,或落在胳膊上啁啾,或在褲管下拍打翅膀,使得最吝嗇的人也會抖出食物與鳥共享之。在這中間,也不乏天鵝、大雁、海鷗之流,連狡猾的精靈鬼小麻雀也模仿鴿子的樣子,混跡其中,加入討食者的隊伍。所以,凡在倫敦街頭拍的照片,絕對少不了鳥兒這一角色。當然,最大膽的鴿子也會登堂入室,到飯廳、廚房求食,這說明它們太餓了,而又相信這樣的冒失不會招來殺身之禍。
與人類相鄰的動物真可憐,家園、棲息地被毀:森林被筏毀,湖泊被污染,江河斷流。撐不住的,一批批地絕種,幸存的孤影孑然,時刻生活在恐懼之中。目前世界瀕危動物有5000多種,并以比自然速度快100至1000倍的速度滅亡,因此,我們一定要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
燕子也是人類的益鳥。當秋風蕭瑟、樹葉飄零時,燕子成群地向南方飛去,到了第二年春暖花開、柳枝發芽的時候,它們又飛回原來生活過的地方。
“年年此時燕歸來”。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知道燕子秋去春回的飛遷規律。相傳春秋時代,吳王宮中的宮女為了探求燕子遷徙的規律,曾將一只燕子的腳爪剪去,看它是否在第二年仍舊飛回原地。無獨有偶,晉代有個叫傅咸的,亦用此法觀測,結果這只缺爪的燕子在次年春天又飛回來。燕子一般在夜里飛遷,尤其是在風清月朗時飛得很快很高,白天則在地面休息覓食。對燕子的飛遷習性,古代的詩人曾這樣描述:“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在農業生產中,燕子的飛遷規律還被作為一種農事活動的物候。
燕子捕捉昆蟲十分勤快,特別是在幼燕孵出來后,雌燕和雄燕每天飛回的次數多達五六百次,直至幾個月后,幼燕長大能完全獨立生活為止。
與人類關系較密切的鳥類有鷹、鴿子、鸕鶿等。
鷹的種類有老鷹、蒼鷹、雀鷹等,它們的嘴彎曲而尖銳,四趾鉤爪銳利,性極兇猛。它們能凌云翱翔,扶搖直上,搏擊長空,俯沖疾降,而無可爭議成為“空中之王”。鷹能在二三千米的高空上辨認地面上活動的兔子和鼠,從高空向地面疾降的時速可達300—400千米。如果在下墜過程中發現獵物,它便會張開渾身羽毛以緩沖減速,再一個鷂子翻身,將獵物抓住。正因為鷹具有敏銳的眼睛和高超的捕獵本領,故很早時候就被獵人們訓練成獵鷹,以幫助打獵。
鴿子也有一雙“神目”,它能發現翱翔天外的雄鷹,還能辨別出鷹隼是吃腐尸的,還是捕獵活食的。它能飛離居巢很遠,一朝歸來又能從眾多鳥巢中認出自己的舊巢,還能在成群的鴿子里,喚出自己的“情侶”。原來鴿眼有成百萬根密集的神經纖維,視網膜內有百多萬個神經元,能完成復雜的特殊功能,如檢測出圖像的基本原素點邊角,發現定向運動,鑒定顏色強度等。
描寫鳥的散文篇2:云雀之死
從前,農夫拿著一個盒子走在去集市的路上。一只云雀看到問他盒子里面裝的什么?農夫回答道,因為自己家里需要些羽毛作為裝飾,因此他決定拿一盒蟲子去交換一些羽毛。云雀心想,我早起晚睡,每天都在為食物而奔波,勞累。根本沒有時間享受生活!簡直難以忍受!現在用自己身上看起來毫無用處的羽毛便可換取飽餐一頓,何樂而不為呢?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云雀用一根羽毛交換了一盒蟲子,他們并約定以后每天交換一次!雙方都滿意的離開了。過了很多天云雀身上已經沒有羽毛了。它將要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彌留之際,不由感嘆:不費力氣就能得到的食物,原來是以生命為代價的啊!
其實,我非常欣賞農夫。在這個故事中他的目的很是模糊,如果他的目的僅僅是云雀身上的羽毛,那么也沒什么。但,如果他的目的是云雀。那么他便運用了古代兵法中的“實者虛之,虛者實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猛一看農夫在這場交換中處于不公平的地位,仔細分析,可以發現,農夫眼光長遠。按長遠來說農夫占盡便宜,他用一點小小的利益便換來一條鮮活的生命。
另一方面,從云雀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對這個丑惡的世界進行反思。社會中肯定存在著不少像農夫這樣拿利益來誘惑別人的人。對此我們應該擦亮自己的雙眼。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沖昏了頭腦,以免落個云雀的下場!
描寫鳥的散文篇3:捕鳥
七八十年代里,農村的男娃子沒有不會捕鳥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捕鳥-----按照我們農村自己的說法叫打鳥兒(發巧的音)。打鳥兒一般都在小滿之前后,俗語所謂的‘小滿鳥兒來全,’小麥剛剛半捺來高,玉米大豆等也才冒頭,那個時間段鳥的種類最全也最多。
我們那時候的打鳥用具以夾子(用粗鐵絲,加上彈性大的鋼絲做成的)為主,彈弓為輔。夾子有大小之分-----大夾子打大鳥,小夾子打小鳥。和釣魚一樣打鳥兒也要有誘餌,鳥的誘餌就是各種昆蟲-----我們用的都是玉米螟。
一到星期天,一大早三五個伙伴兒頭不梳臉不洗的就直奔小樹林或田野奔去。每個人的腰間都掛著一串大大小小的夾子,跑起來便會悠悠蕩蕩的,可習慣了誰也不會在意。
我很小的時候就迷戀打鳥兒。開始是纏著哥哥,風里雨里田間地頭地在后邊搖旗吶喊。待到大一點了,也摸到其中的門道了,就自己單獨行動了。
那時候村子四周都是小樹林,林子多了大了什么鳥都有,真是的。什么麻雞子,什么黃山橛子,什么灰大腦袋,什么老天唄兒,什么串雞等等等等。進得林子,悄悄慢慢的走,尤其要注意壟溝里,風大了,鳥飛累了餓了總要降落找食物,它們就會成幫結隊的狩獵小蟲子,溜溜地在壟溝里逡巡。這當兒,你發現了它們的的蹤跡得趕緊后退,因為近了,它們就會溜之大吉。于是你要嘛溜埋伏夾子。埋伏夾子很有講究:要埋伏在壟溝里,最好先挖個小坑,坑底要平,不能太大,只要能放進你的夾子就好,而且還要用精細精細的土埋,埋土得小心翼翼,如果粗心大意一個小土坷垃就會前功盡棄,說不上還會把你的手指頭夾得老痛老痛。一排排的夾子埋伏好了,你就繞到后方,我們官這叫溜鳥,意思就是驅趕著鳥向你的埋伏圈靠攏,溜鳥速度也不能太快,要有足夠的耐性,嘴里要輕吹口哨,鳥兒們就會聽著你的哨聲顛顛的前行,直到看鳥里你的埋伏圈幾步之遠了,你就盡可以安然地坐在那兒,看一個個的鳥成為夾下俘虜了。
一個上午下來,如果運氣好會收獲很大,捕幾十個鳥是輕松的事。有時候也會捕幾個活的,活的就放在鳥籠子里或者沒有鳥籠子就用細繩子拴上,看鳥在玻璃窗上頂啊頂的,鳥頂累了,才會安靜下來,間或小小的我也會發發善心,把鳥放歸藍天,看它飛呀飛的也是難得的樂趣。
而今,鳥少了,每每返鄉只能看見起起落落的麻雀,三五成群地在房前屋后鳴叫。樹少了,林子少了,走在田野里,濃濃的農藥味常常讓人不敢停留,就更不用說看見紛飛的野鳥了。那當兒,感覺心里總澀澀的凄凄的,說不上是人們的觀念進步了還是后退了。
看過“描寫鳥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鳥的名家散文
2.關于鳥的散文
3.關于鳥兒的散文
4.有關小鳥的散文
5.關于鳥的歌聲散文